爱的黎明

2019-09-10 07:22山飒
名作欣赏 2019年1期
关键词:索菲维克多巴黎圣母院

山飒

伟人的终点站

故事发生在法国,距今一百三十二年零七个月前,也就是一八八五年六月一日的清晨。巴黎的鸽子纷纷从它们喜爱的屋檐下、街道边,扑打着翅膀,冲向天空。它们睡眼朦胧,惊慌失措,不知道为什么巴黎城突然黑压压地涌出大批市民。男人穿着深色衣服头戴深色帽子,女人们身着暗色长裙,打着暗色阳伞,源源不断地从大街小巷流淌出来,像溪流一样注入香舍丽舍大街。这条世界闻名的大街中央空空荡荡,而两旁人行道上却推推搡搡地挤满了人,虽然拥挤,却不嘈杂混乱。街旁楼房的门口、窗口、天窗口也挤着人。没有高空观众的优越条件,为了占领一个制高点,后来的人们纷纷爬到街边商铺的窗台上、围栏上,甚至路灯上。虽然人流熙熙攘攘,不断地打转,在他们的脸上读到的是肃穆、虔诚、沉重的表情。大街的起点就是又能给鸽子遮风避雨,又能让它们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的凯旋门。在雕塑上单脚站立,它们一眼望到协和广场——就是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每日砍头两百颗,夺取国王路易十六世(Louis XVI)和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Antoinette)头颅的革命广场,如果有面包渣被人撒在地面,它们就会乱哄哄地从天而至,撒下一片羽毛和灰土。然而这一天,鸽子们却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碉堡和观望台。几天前,凯旋门上挂起了一条几十米的黑纱,四角插着蓝白红色长条国旗,随风飘舞。门下烧起了熊熊篝火,被上千人包围,前一夜,他们一直祈祷到天明。

到底发生了什么?鸽子咕咕叫着,在巴黎的天空盘旋。

十点半,从荣军院传来二十一声炮响,宣布法国国葬开始。凯旋门前,国家领导人相继讲话后,在共和国骑兵的伴随下,一辆载着一口穷人棺材、装饰着花圈的灵车,从凯旋门下出发,沿着香舍丽舍大街缓缓地向协和广场驶去。围观的人群纷纷摘下帽子,用目光向亡者致敬。工人、农民、工匠、商贩、保姆、洗衣妇、学生、教师、银行家、贵妇、来自外国的国王、王子,三教九流、不同阶级、贫富悬殊的人在悲哀面前平等。

据历史记录,这一天共有两百万人参加国葬,排列在街边为亡者送行。当时,法国全国人口总数为三干九百七十五万。而棺材中躺着的这个人,既不是法国总统,也不是公子王孙、舞台明星,他是作家、诗人、剧作家、画家、政治家维克多·雨果(Victor Marie Hugo)。

他出生在为了民主和人权,能将国王、王后以及贵族们送上断头台的法兰西。

作家的诞生

时光倒流,一七八九年七月十四日,巴黎城内爆发了反对波旁王朝统治的民众起义,开启了动荡恐怖的革命年代。这个改变法兰西命运的事件最终成为世界历史的转折点。

作家维克多·雨果和他的作品就诞生在这个历史背景中。

维克多·雨果的父親,约瑟夫·雨果(JosephLe opold Siaisbert Hugo),一七八九年从戎,是共和国军中的一名小兵,他追随拿破仑·波拿巴,四处征战,功绩累累,当拿破仑把共和国变为帝国,自封法国人的皇帝后,约瑟夫·雨果成为拿破仑的哥哥约瑟夫·波拿巴的得力干将,先后驻扎意大利、西班牙,当约瑟夫·波拿巴被加封为西班牙国王,他也高升为法兰西拿破仑帝国的将军。

虽然父亲是英勇无比的战士、叱咤疆场的将领,童年维克多·雨果却没有得到父爱,以及他的教育和影响。正因为如此,成年后的维克多·雨果不是为个人荣辱和国家霸权而征战的一介武夫;阴差阳错,世界文坛反而获得了一名伟大的作家,一名反对战争、反对专政的人道主义者。

维克多·雨果的母亲叫索菲·特列比舍(SophieFranoise Trebuchet),她生在南特,她的父亲是船长。八岁时,索菲的母亲病亡。为经济所迫,父亲将孩子们分散给亲戚们后,驾驶着商船,出海至印度洋,三年后死在遥远的毛里求斯。

索菲由她的姑姑抚养长大。一七八九年,她欢喜兴奋地加入了大革命,然而,当她见到童年的两个女友,因为是贵族出身被送上了断头台,又对大革命产生了怀疑和质问。

一七九六年,船长的女儿索菲二十四岁了。她一头卷发,性格火热、奔放、善良、胆大、有正义感,这年,她结识了驻扎当地的共和军大兵约瑟夫·雨果。约瑟夫对她一见钟情,不断地给她写情书。不久,索菲决心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离家出走,追随已经驻扎到另外一个个地区的约瑟夫,第二年他们结了婚。

索菲和她的丈夫之间的爱和恨就连维克多·雨果也不愿意解释和承认。很多时候,一见钟情不是真爱。维克多·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详细描写了爱丝梅拉达怎样对英俊的菲比斯队长一见钟情,以至最后殉情而死;然而菲比斯另有别爱,除了和他相好的妓女外,还有金头发、贵族出身、有钱有地位的百合花小姐。爱丝梅拉达对菲比斯的爱是出于女人对英勇的崇拜,而菲比斯只想占有漂亮健康的爱丝梅拉达,口中的誓言不过是用来骗取女孩子肉体的漂亮情话。从俊美、潇洒、自私、粗俗,四处拈花惹草的队长菲比斯身上可以看到约瑟夫·雨果的身影,天真活泼而善良的爱斯梅拉达也有索菲的影子。

婚后不久,约瑟夫·雨果抛开家室,驻扎外国,并且把妻子和两个儿子托付给自己的战友——出身贵族的维克多·法诺·德·拉奥里(VictorFanneau de Lahorie)。在西班牙,约瑟夫正式和情人同居,并让人称她为将军夫人。

维克多·雨果生于一八零二年二月二十六日。维克多的意思是胜利者。母亲给他取名维克多还因为他的教父就是维克多·法诺·德·拉奥里。

随着时间的流逝,维克多·法诺·德·拉奥里也成为法兰西帝国将军,然而,他的运数却突然发生转变:他被人诬陷,定罪为帝国叛徒,被判了死刑,财产全部被没收。他写信给皇帝拿破仑,企图解释自己的清白,可是,法兰西皇帝却将他的材料交给惯于以多种恐怖酷刑、杀人如麻的警政部长富歇,让他处置。

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国王路易十一最信任的人是他的巡检总督兼刽子手特里斯丹,此人心狠手毒,唯一的乐趣就是杀人,是不是作者在映射拿破仑的内政部长兼打手富歇?小说中的国王路易十一叫人打制了一个大铁笼,用了九十六根横梁,五十二根竖栏,十根承梁,二百二十根粗大的铁螺钉,还有固定铁钉的螺帽、垫片和压板,共用铁三干七百三十五法斤(原文是重量单位里弗尔,中世纪时在法国各个地区都有所不同,大约380克到552克之间),另加八根大铆钉,并有铁抓和铁钉共重二百一十八法斤等。铁笼放在巴士底狱不见天日的地牢里,囚犯是被定为背叛国王的凡尔登主教。当路易十一兴致勃勃地带着外国客人参观大铁笼时,在黑暗中关押了二十年的主教再一次倾诉自己的清白,恳请国王的宽恕。路易十一完全不理会犯人的呻吟和申诉,只是追问笼子每个部位的造价。直到国王回到巴士底城堡顶端舒适的卧室时,才对周边的人说:“顺便问一句,笼子里是关了个人吗?”

雨果借用路易十一的形象,将当权者的冷漠和冷酷写得淋漓尽致,也不知是不是影射拿破仑一世。

雨果的教父,维克多·法诺·德·拉奥里将军不服审判结果,四处逃亡,最后躲人了巴黎一家修道院中。这座修道院在大革命中被改为住宅,其中就住著索菲和她的三个儿子。

旧修道院中有个荒芜的花园,花园尽头,一个破残不堪的小教堂成了德·拉奥里将军的藏身之处,他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两张椅子。

读过《巴黎圣母院》的人一定不会忘记这一幕,在上绞架之前,爱丝梅拉达被敲钟人卡西莫多救入巴黎圣母院避难。主教堂的飞扶壁下,燕子窝旁的一间陋室成了女孩子的栖身之地。她只有一个草垫子和一个装水的陶罐。她活着,却和人间断绝关系,她逃离了死刑,却成为不能踏出圣母院一步的避难者。她虽然是自由人,却和被判处无期徒刑的囚犯差不多。这般凄苦悲凉,和当年德·拉奥里将军的处境又是何等相似。

一八零九年,在雨果夫人花园中避难的德·拉奥里将军成了孩子们的老师。此时,小维克多·雨果七岁了,正是懂事的时候。德·拉奥里将军教授他拉丁文,阅读维吉尔的诗和塔西陀的史书。在欧洲,拉丁文被视为各国语言的源泉,好比古汉语是现代汉语的祖先,是文化人的必修之课。《巴黎圣母院》中作者经常引用拉丁文,维吉尔的诗句频频出现,尤其被作者钟爱。

德·拉奥里将军对小维克多·雨果说:“记住,人生最重要的是自由,你这辈子要为自由而战斗。”

教父没有朋友,不能外出,处境岌岌可危。与他为伴的小雨果比任何孩子都能领会自由的珍贵。

一八一零年,德·拉奥里将军在雨果夫人家被捕后,关入万森纳城堡,雨果夫人经常去探监。此时,人们才恍然大悟:雨果夫人的真爱是维克多·法诺·德·拉奥里,因此有人推测小维克多·雨果真正的父亲原来是他。

维克多·法诺·德·拉奥里将军无法摆脱厄运的纠缠,原本被改判为流放美国,可是在一八一二年,一场企图推翻拿破仑一世的策划再次牵连了他,他被判了死刑,立即执行。

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人检举,出卖,背叛,误会,冤枉,直到被剥夺生命,这噩梦般的经历怎能4;iZ人想到《巴黎圣母院》的女主人公吉卜赛少女爱丝梅拉达。

看到贴在街头,宣布维克多·法诺·德·拉奥里将军被判处死刑的白纸公告,雨果夫人对孩子们说:“你们永远不要忘记!”

直到死,维克多·雨果都在身边保留着教父在被捕前送给他的一本塔西陀的书。

他一生最关注的社会问题就是司法不公造成的悲剧。

在法国大革命动荡的年代,维克多·雨果的父亲是个幸运儿,不但是帝国的将军,还得到了帝国贵族称号,成为雨果伯爵。然而他的富贵并没有和妻儿分享。从一八零三年起,约瑟夫就有了正式的情人——卡特琳娜·托马斯(Catherine ThomaS)女士。从此,雨果夫妻见面只有吵架。一方面,约瑟夫·雨果不断地提出离婚,一方面,雨果夫人为了孩子们将来在社会上的身份和地位,坚持拒绝离婚。索菲不断地向约瑟夫索要孩子们的教育经费,而约瑟夫千方百计地逃避父亲的责任,反倒是维克多·法诺·德·拉奥里在被捕前匿名给她寄了一笔钱。

一八二一年,就在维克多·法诺·德·拉奥里被处决后的第九年,雨果夫人也离开人世,年仅四十九岁。她和情人葬在同一个公墓。很多年后,维克多·雨果才将母亲的骨骸移出,葬入父亲约瑟夫·雨果伯爵所在的拉雪兹神父公墓,并在她的墓碑上刻下索菲·雨果伯爵夫人的字样。

在那个年代,身份是尊严,称号是通行证。

母亲索菲生前,坚决反对维克多·雨果和童年的玩伴阿黛尔·弗歇(Addle Foucher)的恋爱。母亲去世后,一八二二年,二十岁的维克多·雨果在巴黎中心的圣·须尔比斯教堂结婚。阿黛尔一头黑色的卷发,黑色的大眼睛,容貌娇美,好似《巴黎圣母院》中的爱丝梅拉达。然而,阿黛尔也是维克多尔的哥哥欧仁·雨果(Eugene Hugo)暗恋的对象。婚礼后,同样是作家的欧仁·雨果抑郁成病,他进了疯人院,再也没有活着出来。

爱,对于雨果家族来说,是死去活来的冒险。

作品的纠纷

一八二八年,年仅二十六岁的维克多·雨果已经是知名作家,还是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他的好友都是同时代的著名诗人、作家、评论家。同年十一月,他和出版人恭斯兰(Charles Gosselin)签下了一份合同,承诺创作一部司各特(Walter Scott)式的小说,第二年的四月交稿。苏格兰作家司各特是当时欧洲畅销书的作家,他的历史小说充满浪漫情怀和英雄气概,情节跌宕起伏,文字通俗易懂。雨果之所以接受这些条件,完全出于经济考虑:创作诗歌和戏剧并不赚钱,成家后,阿黛尔已经为他生下四个孩子。身为一家之主,他需要养家糊口。出版人许诺交稿时付给作者四千法郎,并且每卖一册后分给他一个法郎。

然而,作家的激情和灵感总能让雨果分心。他心中酝酿的小说其实是《悲惨世界》,然而这部著作要等到三十年后才能和读者见面。

一八二九年,他分别创作了两部话剧。其中一部名为((埃尔纳尼》(Hemani)在一八三零年二月二十五日在法兰西剧院公演。下午一点,浪漫主义派的才子佳人,也就是后来成为法国19世纪的名家精英们,穿着奇装异服,披挂着西班牙、吉卜赛各种不伦不类的服饰,在剧院门口排起长队,要求入席。巴黎警察出面干涉,严禁三点前开门。排队的观众愤怒地向侧门发起进攻。为了严守剧院入口,工作人员从高层阳台上,用生活垃圾作为弹药,抛向入侵者。

人群中的巴尔扎克被一颗烂卷心菜砸中了脑袋。

他这一遭遇,在小说《巴黎圣母院》中被加以渲染。当乞丐们攻打主教堂时,敲钟人卡西莫多从高空投下的不是生活垃圾,而是用来修葺钟楼的建筑材料。烂卷心菜也变成了一根大木梁。

四个小时以后,《埃尔纳尼》终于拉开剧幕。演出过程中,雨果的朋友和敌人们叫骂对打,口哨声、鼓掌声此起彼伏,让人根本听不清台词。

话剧《埃尔纳尼》成为著名的“埃尔纳尼战役”,从此载入法国文学史。不少名人记录下这段人间闹剧的前前后后,其中一位就是大仲马。

在《巴黎圣母院》的第一卷中,诗人古格兰瓦的圣迹剧在司法大礼厅上演,然而厅中一片混乱,各种捣乱,让古格兰瓦的作品无法正常继续。台下作者心急如焚,台上演员们不知所措,而观众们更愿意观看观众席中上演的闹剧,这字里行间就记载了雨果对《埃尔纳尼》混乱的感受。

据说这天,《埃尔纳尼》的票房是五千一百三十四法郎,而前—天,拉辛的《菲德尔》只赢得了四百五十法郎。还据说,雨果当场出售了《埃尔纳尼》的出版权,价格为六干法郎。

挣了钱又出了名,雨果越发懒得书写那本承诺给出版人恭斯兰的畅销小说,因为有更伟大的作品等待着他。

然而有经济头脑的出版人恭斯兰当然不会轻易放弃一个出版良机——一部出白天才作家之手的通俗小说。一八三零年五月,他威胁起诉雨果,要求他遵守并执行合同。经过几次调解,雨果终于同意于一八三零年十二月一日交稿,否则需要支付给出版人一万法郎的补偿费。

一八三零年六月,雨果搜集了资料,写下了第一个大纲。七月末,雨果正准备动笔创作,法国七月革命就在他的窗下轰轰烈烈地开始了。雨果将家里人安置在安全的地方,又将自己的财产托付给小舅子,其中就有正在创作的文稿。

九月,雨果重新开始写作。他把自己的衣服全部脱光,交给夫人阿黛尔,并要求她把自己锁起来,这样,他就不会被街上爆发的各种运动所吸引。

《巴黎圣母院》这部浩瀚的作品就这样匆匆忙忙、狼狈不堪地在五个月里写完了。

雨果写信通知恭斯兰,告诉他小说比合同约定的长一些。恭斯兰拒绝接受多余的篇章,因为会引起价格变动,雨果只能去掉他视为最重要的三章。

《巴黎圣母院》于一八三一年三月十六日出版。

雨果心怀不满,还是和出版人恭斯兰上了法庭,解除了合同。他在一八三二年十二月在昂度埃尔出版社发行了定版(《巴黎圣母院》,并加入了被删掉的三章。

这三章,就是他在定本附言中提到的“未经出版”“被遗失”的宗卷。

因而,今天我们读到的是雨果诉讼成功后才争取到的定版《巴黎圣母院》。

世界最浪漫的文学作品、一部多次被搬上舞台和银幕的小说就这样诞生了。

也许,因为时间短暂,再加上巨额罚款的压力,雨果的灵感、文采、力度像火山一样喷发。这是一部关于厄运和死刑的小说,虽然惊心动魄却依然不能排解他童年的阴影。女主人公爱丝梅拉达既有母亲索菲的自由和勇气,也有妻子阿黛尔的美貌和娇柔,还有女儿雷欧保罗蒂娜给他带来的喜悦和感动。雨果的父亲曾经驻扎意大利、西班牙,母亲索菲带着孩子,穿越战火纷飞的欧洲,追踪丈夫,为了向他索取三个儿子的赡养费,命令孩子们用极短的时间学会当地语言。雨果自幼博览群书,对世界充满好奇。《巴黎圣母院》的字里行间大量引用古希腊语、拉丁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作者阐述了对历史、宗教、法律、数学、几何、建筑,甚至法术、巫术、炼金术的看法,显示了他掌握多国语言、精通多门学科的文化素养。《巴黎圣母院》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部出色的百科全书。

在主要角色中,除了诗人古格兰瓦(一四七——一五三九年)确确实实存在过,是法国中世纪时期的一名云游诗人外,其他人都诞生于雨果强大的大脑中。

不要忘记,这是年轻力壮的雨果,听了出版商的花言巧语后,决定写出一本用来赚生活费的畅销书。虽然故事貌似浪漫,地点是著名的巴黎圣母院,时间是神秘的中世纪,情节是野兽营救美人,雨果还是忍不住给了小说一个悲剧结尾;作家表面上安抚读者,投其所好,嬉笑怒骂,各种逗笑段子,实际上以文字为武器,讽刺社会,揭露宗教,挖掘人性。

小说纵向剖开法国社会,从最高层到最底层,都有他塑造的“杰出”代表。

处于金字塔顶尖的是国王,被称为法兰西之子、法兰西雄狮。如此光辉、尊贵的人物在雨果的笔下却是个猥琐狡猾的守财奴。国王路易十一贪婪吝啬,不断地捕捉钱财,只对为他治病的医生、给他刮脸的理发师、为他杀人的刽子手显露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慷慨大方的一面。他两次出现在小说中:第一次假扮成乡下来的教士,拜访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向他学习炼金术;第二次他在巴士底城堡中现身,像小商贩一样斤斤计较,试图减少宫廷开支,却不惜重金打造全新的铁笼,用来囚禁自己的敌人。雨果像一位电影导演,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镜头,层层剥露当权者的蛮横、疑心、幼稚、恐慌,生动地揭露了暴君的嘴脸:外交是征服他人的手段,节俭是垄断人心的方式,镇压是安定神经的良药。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里王熙凤的出场令人难忘:刚进贾府的黛玉看到外祖母身边的晚辈和下人都是规规矩矩、毕恭毕敬,连咳嗽声都不敢发出,这时却从外面传来一阵响亮的笑声。人未到声音却到了,飞扬跋扈的凤姐闪亮登场。而雨果笔下路易十一的出场在文学史上更堪称典范,所用的手法居然是现代电影的分镜头:巴士底城堡的一间昏暗华美的房间中,站着四个人。其中两位是来自弗朗德的使臣,因为站立过久,疲惫不堪。第三个人守卫在门口,目光冷酷凶狠,一声不发。第四个人穿着华丽无比,姿态傲慢,站在唯一的座椅背后。只有第五个人坐着,面容憔悴,衣着简陋,头戴一顶破毡帽。衣服破烂,因为当一个人尊贵无比的时候,服饰已经不能象征他的身份;坐着足以表明他拥有不同凡响的特权。掌有生杀大权的法兰西国王就这样不动声色地被勾勒出来。

小说的主角之一克洛德,是个宗教人物。在过去的欧洲,教皇是人间最高的统治者,教士掌管着文字、文化,也是道德、思想的裁判,更掌有能和国王抗衡的司法权。中世纪的宗教法庭用恐怖的制裁控制着社会的财富和人们的思想,阻止科学进步,否定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真理。克洛德既有教士的跋扈和自负,也有宗教人物不可告人的秘密:他扭曲的人性,对信仰的怀疑和对爱的渴望。

雨果用冷静、尖锐的文笔描写他狂热、残忍、可笑的情欲,反复地刻画他和同僚们对炼金术的迷恋。一方面,他们想点铅为金,发财致富;另一方面,他们组成的宗教审判团疯狂地捕捉巫师炼金师,用酷刑逼迫他们认罪,然后将其判以绞刑或火刑。爱丝梅拉达就是被他们诬陷成罪的。在今天,克洛德这类人依然大批存在,他们摇身变成掠夺国家财富的政客官员。

贵族的代表是贡德洛里耶夫人和她的女儿百合花。她们举止高雅,衣着漂亮,也愿意施舍,骨子里为人刻薄、势力、嫉妒,慈善是用来装饰自己的光环,好比脖子上的项链。这类人,今天依然活跃在社会上层。

传统的欧洲贵族家庭如果有三个儿子,他们的命运是这么分配的:大儿子继承爵位、城堡和家产,二儿子成为教士,三儿子当兵从戎。小说中军人的代表是菲比斯队长。他出身贵族,头脑简单,放荡不羁,也没有什么钱——从这点就能推测出他不是长子。他用爱的誓言骗取爱丝梅拉达的肉体,用同样的誓言骗取有钱人百合花的婚姻,当爱丝梅拉达为了他走向绞刑架时,他是漠不关心的旁观者、喜气洋洋的未婚夫。

愚蠢、自私、残忍是《巴黎圣母院》诸多人物的共同特性。从巴黎总督、法庭预审法官,到过路的修女,还有副主教克洛德的弟弟、永遠逃学泡酒馆的小学子若让,人人都会漠视他人的痛苦和悲哀。

在这一系列上层人物的塑造中,雨果对聋子审判官弗洛里昂大人、巡检总督兼国王亲信的侩子手特里斯丹,以及身材短粗强悍的行刑人皮埃拉·刀特吕的刻画尤为生动。他们是嗜血的野兽,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打手。

越往下层,雨果笔下的人物反而越具有人性的光彩。

怎能不提多嘴多舌、胆小怕事、自我感觉良好的诗人剧作家古格兰瓦?他既是爱丝梅拉达摔罐成亲的丈夫,也是教土克洛德昔日的学生。当他被人逮住,作为叛党,送到路易十一面前时,他急中生智,一边歌颂国王,一边亲吻他的鞋子,因此破例得到释放。古格兰瓦也是贯穿小说的一条线索。从古希腊诗人荷马时期起,在欧洲,诗人、作家就被视为历史的见证人。虽然古格兰瓦是个逗角,一名蹩脚的诗人,失败的作者,令人怜悯的小人物,却依然被雨果定为事件的目击者。通过他,雨果嘲笑自己的同类:知识分子、文学家、思想家,傲视群雄,自视清高,他们见死不救,随遇而安,得过且过,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得到自我安慰和满足。一百年后,受法国文学影响的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就是古格兰瓦式的社会寄生虫,在失败中拥有胜利感的中国“哲学家”。

猜你喜欢
索菲维克多巴黎圣母院
好心眼儿巨人
跟踪导练(二)
借块海獭的小石头
跟踪导练(二)
相信目已
巴黎圣母院起火
除了巴黎圣母院,还有12座教堂
索菲的抹茶蛋糕
小不点维克多
“三傻”索菲·特纳:怪咖少女的女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