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见雄心

2019-09-10 07:22韩晓征
名作欣赏 2019年1期
关键词:雄心好人语言

韩晓征

任晓雯的长篇小说((好人宋没用》,描写了一位底层苏北女人宋没用艰辛平凡的一生。这部作品体现了作家在文学上的远大抱负和勃勃雄心,然而有趣的是,这种抱负的远大,体现在锁定人物的微末渺小和语言的精准精当上面;这种勃勃雄心,又蕴含在叙述的平静和慈悲心的笼罩之中。

当作家开始创作一部作品,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都会面临“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任晓雯的《好人宋没用》,是相对于作家以前的长篇小说《她们》那一组群像,让这一回的创作是“从‘她们’到‘她’的写作”,希望写“一部个人心灵的历史”。

宋没用是被历史遗忘名字的小人物,是被时代筛漏了的小人物。父母称她“没用”,子女也认定她“没用”。而我想写的,正是这么个没用的人,如何随波逐流,苟且存命,如何忍耐巨大的苦难,穿过死荫的幽谷,如何在波澜不惊的外表下,经历最壮阔的内心风景。这样一部以小人物命名的长篇小说,作者心目中的参照作品是(《安娜·卡列尼娜》《卡拉马佐夫兄弟》和(《日瓦戈医生》。与之相对的,则是以《李自成》等作品为代表的宏大叙事。

这样选择“写什么”,实际上是作者民主价值观的折射。

那么,选定了“写什么”,随之而来的就是“怎样写”的问题。

我费时费力最多的,还是文本层面的工作。最近几年写作的《好人宋没用》和《浮生》系列,都在尝试语言上的改变。和很多中国当代作家一样,我是被西方译著诱向写作的。经过十多年跋涉,我试图回到明清小说的语言传统里,寻找一种口语式的古典意味。在影视与图像盛行的年代,小说更应有“回到语言本身”的自觉。这是一种差异化策略,更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坚持。

《好人宋没用》是一个写作难度极大的作品:以类似编年史的写法,模仿工笔绘画的笔意,耐心描绘出一位苏北女性在上海艰辛打拼的一生,从1921年,一直写到1995年,主人公的命运,随着民国、抗战、新中国的成立、“文革”、改革开放,而颠簸起伏,就在这颠簸起伏之中,这个被父母称作“没用”的女性,为老人送终,又在失去丈夫的情况下,拉扯大了五个儿女,继而为儿女操办婚事,照看孙辈,直到再次被儿孙嫌鄙为“没用”……

这样一种编年史的写法,很可能一不小心就写成了流水账,因此,对作家如何运用语言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可喜的是,任晓雯在选定了这样的写法之后,迎难而上,把这样的挑战,变成了继续锤炼语言的绝好机会。

语言的锤炼,如果比较直观地来说,或者可以从句子长短和遣词煉字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锤炼的结果,至少在笔者看来,是本书随便翻开一页,都可以顺着这种独具特色却又毫无滞碍的语言顺畅地读下去。比如开篇一段:

宋梅用,本名“没用”。当她两岁,逢了大荒年。全家被饥饿赶逐,从阜宁摇着船船船,经由运河,停在苏州河畔。起先住在船里,船身开裂,就上岸来。捡几根毛竹,烤成“弓”形,搭起“滚地龙”。帆篷为顶,草苫作门,地上铺一层稻草棉絮。外头落雨,里头跟着泥泞。母亲让孩子们捡拾芦苇、麻袋、碎砖、木板、铁皮,和了泥巴,反

复修葺棚顶。

句子大多短促,尤其像“帆篷为顶,草苫作门”这样的四字句,还有“赶逐”“经由”这样一些如今不大常用的词语,都可能使人想起民国时期半文半白的语言,使得阅读感受,不知不觉地贴近主人公出生时代的环境氛围。

七十几年过去,宋没用的儿子杨战生炒股发了财,拎了一兜一万张一元面值的现钞,准备衣锦还乡去见老妈:

待到周日,杨战生穿上马头衫和休闲西装,颈间绕一根白丝巾。萝卜裤的裤腿,层叠叠垂在迪爱多纳鞋面上,橡胶鞋底发着黄。他先跑去南京西路,在华安美发厅做了大背头。再叫一辆出租车,开到南昌路。下车没走几步,听见有人呼“虎头”。是个老邻居,遥遥道:“真是虎头啊,差点没敢认。几天不看到,时髦得像个‘许文强’啦。啧啧,看来是当大老板了,发财想着点老邻居啊。”行人们侧目。战生豁了豁西装门襟,把围巾一头甩过肩去,蛇皮袋换了一只手,捻捻勒白的指肚,斜穿过马路。

从上面这一段可以看出,随着时间流逝,叙述时代越来越接近当下,小说语言的句式也在逐渐地暗暗由短变长,阅读感受也就不知不觉间将时代氛围一点点拉近。

锤炼语言的另一方面,是遣词炼字。在这方面,任晓雯有自己相当独到的探索。

或许是与复旦新闻系的学养背景有关,任晓雯的叙述风格大多笔笔落到人物语言动作的“实”处,所以,对于动词的使用尤其显得准确精到,而且这些动词往往较为生僻,比如:“她曾掿着洗衣槌,追打那野女人”,“来人拎起杨仁道,将他双手反剪,往上猛拨”,“宋梅用搦住他腕子,‘小四子,莫恨我”。上面例子中的“掿”“拨”“搦”,分别有着“握持”“推”“握”的意思。但是很奇妙,由于运用了这些生僻字,给人的感觉仿佛比那些习见的动词更加用力,也更具古意,从而使得时间的距离感得以增大;与此同时,仿佛使得人物动作更具个性,依稀带来某种独特的即视感、现场感,也使得语言更具辨识度。

另外,任晓雯的行文中,对于量词的使用,也颇为考究,比如“一扇月光”“一只女人”……或者使得写景状物更具表现力,或者使得语气带有微妙的褒贬意义。

与此同时,还有一点非常宝贵的特别之处,就是作家向民间学习,吸收了谚语、儿歌等元素,又极为自然地通过小说人物脱口而出,为整个文本增添了别样的亮色。比如,“一口饭养恩人,一斗米养仇人”这样意味深长的谚语;比如,“棚户区,陷人坑;天下雨,积水深;脚下踩,陷半身”——这样听上去简单,实则蕴含沉痛的儿歌。

《好人宋没用》语言的另一个重要特色,是它在不影响读者理解的前提下,适度杂糅了沪上方言,比如,“轧轧三胡”,“她想女儿搞串联时,自己也曾担心她。或许是过于宠溺了。年轻人需要历练。吃吃苦,杀杀脾性也好”——例子中的“轧轧”“吃吃”“杀杀”,这样的叠字,很有沪上方言温婉软糯的风味,使得小说的地域特色活灵活现地跳脱于字里行间,使得文白夹杂的短促劲道的语言,由于吴侬软语的拌合,平添了一点海派的柔和、娇嗲抑或是幽曲、古雅,有如某个菜系中特别的调味料,一尝之下,令人立刻辨识出它是独具特色的“这一个”。

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曾经说过:“写小说就是写语言。”语言,可能是对写作的最为基本的要求,同时,也可能是最高的要求。而语言的句式和用词,又仿佛肢体局部的组织和细胞,刻板的量化分析,或许远远无法呈现整个生命体的活跃和生动,就好像点彩派画家作品局部色彩斑斓的光点,单个看去,好像只是一个个区别很小的彩色斑点,然而如果从一定距离之外再看过去,则人形树荫、海天帆影,都由这每一个微小的斑点组成,却又如此浑然一体,气韵生动。

《好人宋没用》的语言魅力就是如此,通过作者孜孜以求的经营,一些长长短短句子的搭建,一些或古雅或俚俗的词语精心的编织,最后组成了这一悦目长卷。可以说,任晓雯是极具文学雄心的作家,然而,这样的雄心是织埋在全部文本的字里行间的,蕴藏于每一细致精微处,堪称是寓雄心于精微,这是如今写作者中鲜有的,也是令人服膺赞佩的。

猜你喜欢
雄心好人语言
[坏蛋联盟][The Bad Guys]好人唔易做
硬钉
自 然
野菊
西游新记
好人
海上行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