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视角下我国文化金融融合发展

2019-09-10 07:22方圆
现代营销·理论 2019年9期
关键词:融合发展

方圆

摘 要:当前形势下,金融行业与文化产业相融合的方式,有效缓解了文化产业遇到的各种困境,有助于我国实现文化金融融合发展的新局面。本文选取了2005-2015年间26个城市的文化金融发展现状,构建而成文化金融融合发展指标体系,以此为背景,本文针对科技创新视角下我国文化金融融合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科技创新视角;文化金融;融合发展

近年来,文化产业成为了一项引发较多人关注的新产业,有效的促進了经济发展,该产业借助产业融合的方法,形成了新文化产业,有助于传统产业实现结构优化与升级。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主要与金融行业相融合,文化金融的融合发展不仅在于使用文化特点对金融行业产生影响,实现了该行业的协调与平衡,还在于文化产业中也注入了社会资本,激发了本产业的活力。针对我国文化产业的投资方式较为单一的问题,多数依靠财政投入、补助以及私企的原始积累,缺少资本市场中的直接与间接融资渠道,未能构建起同金融机构的联动。所以,当两个产业融合之后,有效改善了文化产业原本存在的供给不足、资源配置不科学等问题。

一、文化金融融合发展的指标

(一)构建指标体系

本文参照其他学者提出的文化金融指标体系,依据指标体系的科学化、合理化和有效化原则,从下述三个方面:科技创新基础、文化发展和金融发展环境三个方面对我国的文化金融融合发展水平加以衡量,其中的指标涵盖了公共图书馆、银行存款余额、地区生产总值等。与此同时,依据我国金融中心数据库在各地区城市的选择与分类,以及参考文化产业数据等可获得性,本文以2005-2015年间,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共计26个城市的数据为基础,构建出了科技创新视角下我国文化金融融合发展的指标体系。

(二)指标体系的评价

参照当前文献的基础,本文使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各地区科技创新视角下文化金融融合发展的水平加以衡量,这种分析方法主要借用原始数据的内部结构,将许多具有较强关联性的指标变为毫无关系的综合性指标,且这些指标的个数少于原指标个数。在确保可以全方位的反应原始数据信息的同时,降低指标的多重共线性,以此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文化金融指标体系。

(三)实证结果

本文参照2005-2015年间的26个城市的11个二级指标相关系数矩阵可知,借由主成分分析可以萃取出其中的公共因子,在进行因子旋转时采用最大方差旋转法,进而使因子满足命名解释性。本文使用SPSS软件工具进行计算,所得结果如表2所示,

本文主要运用了KMO和Bartlett对结构的效度水平加以检验,一旦KMO的检验系数经测试证明高于0.5,并且Bartlett检验系数统计值所具备的显著性概率,即需满足P值少于0.05时,可以证明使用因子分析法是科学、正确的,计算结果可见表2。KMO的检验值为0.903时,证明选取的数据具备较强的相关性。使用Bartlett检验可知,Sig值低于0.001,此数据也可说明运用因子分析法的合理性。

借由表3与4可知,本文中所选取的各项指标内容均已达到预期。参照主成分分析和最大方差法模型的计算结果,本文共提取2个因子,方差贡献率达到69.766%和10.914%。其中的第一成分主要包含金融结构总资产、专利申请数等,该部分也被称为融合发展因子;第二成分为文化产业增加值、公共图书馆,因此也被称作文化因子。

根据表5所展示的2005-2015年间的文化金融发展综合得分结果可知,0表示了地区文化金融发展程度的平均值。立足于数值角度,首先,总体地区的文化金融融合得分均体现出了上升势头,此现象说明了该地区凭借政策优势和经济发展为基础,快速的实现了文化金融融合发展。其次,根据不同地区的得分排名可知,北上深地区的文化金融发展的综合得分都是数值较大的正数,俨然属于文化金融发展的第一层级。而广州、天津地区的文化金融发展得分相比之下,更为稳定,对周边地区的文化金融发展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同时,成都、南京等地的文化金融融合水平正在稳步提升,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但是,福州、南昌等地的文化金融得分数值较低,融合水平有待提高。

根据这些分区来看,总体来说,东部沿海地区在文化金融发展方面,整体实力较强,北上广已经成为了第一层级的发展城市,广州、天津等地的发展水平较强,相较之下,厦门、福州等地的文化金融融合发展水平亟需提升。东北地区的整体融合程度较差,虽然长春在近年间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沈阳、哈尔滨的文化金融内部结构仍存问题,需要进行深层优化。处于中部地带的武汉、长沙是该地区文化金融融合能力最强的两个城市,可是南昌、昆明的融合能力较差。西部地区之中的成都和重庆,成为了该地区的“发展领头人”,西安的文化金融融合能力则待进一步提高。

二、科技创新视角下我国文化金融融合发展的对策

现如今,我国文化金融在诸如内容产业、文化产业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受限于外部宏观政策和金融环境的影响,为了取得进一步发展,需做出相应调整。文化金融作为一种性质较为特殊的文化生产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的综合形态,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前提,可形成“文化+金融+科技”的多元化产业结构,进而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促使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提升内部结构升级

我国的文化产业实行内部结构升级时,必须立足于文化的创意设计,将其视为核心,采用技术创新和规模经济为升级导向,对不同业态的文化产品进行包装,进而培育出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业态,促进文化产业早日达成高附加值、高技术的发展模式,以期可以同当前的经济环境相适应。与此同时,文化产业需完成劳动密集型-技术提升型、资源消耗型-品牌带动型的转变,增强科技与金融的支撑力,加快与品牌效应的融合速率。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形式须为多样性的业态模式,不再依靠单一的文化产业发展方法,充分显现出地区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在建成文化城市的过程中,注意借用地区文化中的各项特质,譬如:生态、经济、文化等,对该地区内的特色文化、建筑和人文景观加以整合,进而形成了具有强大国内外影响力的城市品牌。

(二)完善文化产业链和科技创新的关系

在“文化+金融+科技”的多元化产业结构中,科技创新作为核心,文化和金融创新成为了该产业发展的基础。对于以创意为开篇,内容为主体,市场为对象的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改变了原有的内容创意鏈的意义及外延发展方式,提升了开发制作的质量与效率,改变了营销推广的途径和模式。因此,必须立足于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生产要素,将其二者视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借助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引导生产要素实现合理配置等方法,一方面,政府应出台有关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成为多元化的融资平台;另一方面,企业应增强自身的科技创新意识,借用企业技术创新、社会资本等效应,用以提高企业的科技研发水平,有效引导文化市场中生产要素的正确流向。

(三)建立文化金融产业融合机制

文化金融产业相融合的前提是,金融行业有效引导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文化产业也成为了金融行业的产品和服务的载体,有助于金融行业完成转型升级。在文化与金融产业相融合的过程中,金融产业需进一步帮扶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支持力度,主动扶持文化小微企业,平衡文化产业的内部发展,打造文化产业专属的金融产品,增添文化产业的融资途径,进而平衡文化产业的发展结构,加快产业的整体发展速度。对于由文化产业外延而出的领域,例如文化广播影视业、文化印刷业等,金融机构应给予适时支持,为其注入相应的资金或是提供金融支持。

(四)培养复合型人才

当前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实现文化金融产业的共同融合,考虑到我国的文化产业已经具备了文化生产、文化创新等能力,不过在这些领域中却缺少高素质人才。所以,我国应逐步构建一套完善的集高校、企业和社会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支持高校人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积极投身于社会或是企业实践之中,提高专业型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重视对员工开展教育工作,力争提高每位员工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通过文化金融产业协会、文化产业人才基金等方式,以期为该领域的人才培养提供经济支持。对于实现文化产业金融价值链创新的追求不仅仅在于拥有出版、影视等传统行业,更多的则是依靠互联网网络化、虚拟化等特征的新兴行业作为突破点,为该行业提供更多具备创意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和文化金融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改善文化金融价值链的发展模式

在文化行业同金融、科技行业进行融合的过程中,面对文化企业内部出现的管理运行和资金供需双方不平衡的融资问题,务必采用改善文化金融价值链的发展模式为解决方法。当前,我国文化金融行业存在着较大的供需平衡缺口、文化资金流动性较差、各种文化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性较高等问题,因此,不利于地区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发展。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出发,应顺应该行业的发展趋势,为其提供更多的创新型金融产品,拓宽原由的产品投资途径,同时,还需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金融产品的合理性进行评估,通过科学的金融价值链风险评价体系和有效的企业内控机制,从而提升整体的服务水平。从文化企业的视角来讲,需不断对文化金融内部的金融价值链运作方法加以优化,企业应通过相关有效方法筛选出产品的供需双方,同节点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搭建一个用于共享信息的平台,按期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金融价值链结构加以整合,以此优化价值链的结构和综合服务能力。

猜你喜欢
融合发展
电视新闻传播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发展
以“融”为本发展文化产业之我见
成品油零售业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校园文化视角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有线电视技术与宽带技术融合发展途径之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