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永丰周氏宗祠及其建筑装饰艺术研究

2019-09-10 07:22李英晓范迎春
美与时代·上 2019年9期
关键词:宗祠建筑装饰功能

李英晓 范迎春

摘  要:宗祠是乡土社会里宗法制度下传统村落最重要的建筑,是村落布局的重心。宗祠是祖先崇拜的仪典性场所,是宗族成员心灵和精神空间的中心。湖湘宗祠星罗棋布,尤以湘南汝城为甚。宗祠建筑及祠内牌匾、楹联、诗词、赋画、雕刻等构成了宗祠建筑的文化空间。以汝城永丰周氏宗祠为例,简述宗祠建筑、木雕、石雕、泥塑、彩画、书法等多种艺术和技术,可以分析其具有的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关键词:汝城;永丰周氏;宗祠;建筑装饰;艺术;功能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科技厅重点项目“湖南古宗祠建筑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和开发研究”(2015GK3021);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课题“湘南地区明清庙宇壁画遗存的调查与整理”(18C0954)阶段性研究成果。

宗祠是盘根念祖、慎终追远、铭志先贤的场所,是集聚会议事、办学修谱、协调纠纷、婚丧嫁娶、节日喜庆等于一体的氏族活动中心,也是荟萃宗族思想、弘扬历史传统、实行道德教育的理学阵地。明嘉靖十五年下诏“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庶民祠堂得到合法化,宗祠在民间遍地开花。清乾隆初年,江西巡抚陈宏谋在《寄杨朴园书》说:“直省惟閩中、江西、湖南皆聚族而居,族皆有祠,此古风也。”[1]湖湘宗祠遍布湖南各地。汝城现保留着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古宗祠近千座,几乎每村都有一座祠或数座祠,这些宗祠大小不一、风格各异、结构独特、文化底蕴深。其中,金山、津江等地的古宗祠群规模宏大,装饰华奢,左钟右鼓,蔚为大观,堪称湖湘宗祠的代表。周氏宗祠又名先锋祠堂,或曰诏旌第,坐落于汝城县永丰乡先锋村,距县城18公里。周氏宗祠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曾经四毁四修,初修于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再修于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三修于民国二十七年至三十二年(公元1938年至1943年),四修于公元1984年。周氏宗祠综合了建筑、雕刻、绘画等多种艺术和技术。这些艺术和技术赋予了宗祠浓郁的人文气息、人文精神和道德内涵,为具有同一血缘关系的宗族成员营建了温馨的精神空间。

一、周氏宗祠的建筑艺术形式

周氏宗祠建筑雄伟壮丽,石雕、木雕、泥塑、彩画和书法等各具特色,飞檐翘脚、青砖灰瓦、雕梁画栋相互映衬,共同促成整体与局部的和谐。

(一)建筑。周氏宗祠平面布局精巧,中轴对称,严谨规范,整体和谐。周氏宗祠总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坐西朝东,矗立于村前,为三进深三开间两天井砖木结构。建筑两侧是青砖两级墀头封火山墙,其它是由构成宗祠主体建筑的屋顶及梁柱木构架。梁架结构多采用抬梁式和穿斗式,屋面为青瓦干摆两坡顶,配置尖山式硬山。这些木构架结构与门楼斗拱中的斗、拱、昂尺寸及做法基本以北宋建筑学家李诫的《营造法式》为母本(如图1)。这些木结构稳健、轻盈、精细、秀美。祠堂门前是一块约100平米的用鹅卵石铺成的坪地,当地人称“拜坪”。拜坪前是一个半圆形的池塘,曰“明堂”,寓心明如水之意,有积水聚财之隐义,也有备水消防之实效。大门左右是两垛呈“八”字对称的照壁,照壁上分别书写“忠孝、廉节”,榜书为仿朱熹手迹,高五尺有余,气势磅礴,古朴苍劲,数百米远便清晰可读,不失为一道亮丽的文字景观。照壁两侧是两条对称的青石巷道与民居相隔,左为“礼门”,右为“义路”。这些民居建筑依祠堂两侧及后方相拥而建,三面围合对祠堂起着拱卫作用。

周氏宗祠各进之间逐级递升,有“步步高升”“连升三级”的寓意。由拜坪上三级台阶,跨过栅栏门,就是前廊,两个直径约100厘米的石鼓分列于宗祠正门两侧,扣环铆钉依稀可见。宗祠正门上方挂着一块“尚义”的匾额,这就是“尚义”门。“尚义”门左右为昭门和穆门。打开“尚义”门进入天井,天井很宽,形成了对外封闭、对内敞亮的风格。天井地面用青石板铺就,四周留有排水沟,污水、雨水由排水沟经过地板下的涵洞直接排到宗祠门前的池塘,保证了厅内干燥、无积水。正厅有60余平方米,其左墙上镶嵌着一块纪念重修宗祠的石碑,上面记载着历次修缮的详细情况和募捐者的鸿名。上厅比正厅高出四级台阶,由四根圆木柱抬梁构架,榫卯结合,其面积约40平方米。上厅的正壁是做成阶梯状的神龛,神龛上依次供奉着周氏历代祖先的牌位。上厅的四周,原挂满了“爱莲说”“宝善堂”等牌匾,后因“破四旧”运动而毁于一旦。

(二)木雕。周氏宗祠所用的木材主要是本地区的香樟树和苦楝树,它们具有材径粗大、质地密实、不易风化腐朽、防虫蛀、不易燃烧等特点。周氏宗祠的门楼构思精巧,雕工精细,为高平屋饰重檐彩绘歇山顶七跳如意斗拱鸿门楼(如图2)。其门梁的双龙戏珠是用整根大木头镂雕而成,并施以彩绘,曲折蜿蜒犹如真龙。门梁上方是“诏旌第”额枋,两边雕刻着“桃园结义”和“古代仕女图”。“诏旌第”额枋的上方是斗拱,斗拱飞檐嵌于青瓦屋檐之下,气势宏伟。斗拱是由大小约十公分的棱形木块镶嵌而成,一共八行,从上到下每行依次少两块,使整个斗拱外形呈等腰梯形状。每个小方块雕成或圆、或方、或棱、或团扇行的图案,相间排列,错落有致。在各种形状的花边里面,镂刻着许多以鹿、鹤、麒麟、蝙蝠、花、鸟、虫、鱼为主的图案,第二行还雕刻有“金玉满堂、福禄寿喜”八字,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精巧的斗拱设计具有科学的力学结构,同时通过排列组合形成对称而有规律的图案,形成较强的美学效果。在斗拱的中间,镶嵌着一块“圣旨”牌,庄重而威严。斗拱下方以“圣旨”牌为轴线,两侧对称排列着“八仙”的木雕塑像,塑像后的背景为木雕柏枝纹。两侧牛腿自上而下,分别绘或雕刻“松鹤长春”“大展宏图”“麒麟玉书”“悬壶济世”“凤戏牡丹”“状元回朝”等。雀替处绘凤凰牡丹、松鹤等。年深日久,这些木雕上的画更显得色彩斑驳,古朴纯真。

周氏宗祠建筑内梁或阑额也多有美轮美奂的木雕花。祠内架梁多为上下双梁,呈工字结构,下梁为承担上梁的压力,中间连接部分以图案进行装饰,装饰内容有“祥龙吐瑞气”“花开富贵”“龙纹卷草”等。值得一提的是,周氏宗祠因与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一脉相承他的《爱莲说》家喻户晓周氏族人对之敬之有加,祠堂内外以莲等为题材的诗文、图案比比皆是。正厅横梁与柱相交处的雀替就是以莲花为题材的镂空透雕。莲花荷叶迎风摇曳,极具动势,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童子坐在硕大的荷叶之上,双手捧着绽开的莲花,形象憨厚可爱,通过以“莲”喻人,表达对先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的崇奉。“尚义”门门楣的户对正面雕刻杨家将等戏曲故事,侧面雕刻着双龙戏珠(如图3);而昭门和穆门的户对正面则雕刻八卦图案,它蕴含了“以形载道”的理学思想。

(三)石雕。汝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雨潮湿。石材作为建筑材料,沉稳大方,除了承重抗压外,还起到防潮防腐的作用,同时使祠堂的结构、质量、形象等得到很好的改善和提升。周氏宗祠的石雕多出现在祠堂的门当、门槛、台基和起结构作用的墙端、护角及部分堂柱的柱基。“尚义”门下的门当为两个抱鼓石(如图4),石鼓侧面雕着云纹,底座四个菱角均雕着狮子头形象,浮雕工艺深浅有度,简练豪放。石门槛正中则雕着“鲤鱼跃龙门化为蛟龙”的图案(如图5),一条嘴里喷着雾气的鲤鱼在浪花中甩动鱼尾,纵身跃出,云水翻滚,其上一条蛟龙弛腾在云雾之中,若隐若现,其鳞片毕现,栩栩如生。此种画面,在乡土社会宗祠建筑中较为常见,这是长年耕种于乡村的人家,有朝一日可以出将入相,是对美好愿望的表达。周氏宗祠的堂柱下面与地面相接处均采用石柱基,前厅的柱基是圆形的,正厅的柱基为上圆中八角形下四角形,其上雕刻有吉祥的动植物纹样,凹凸起伏,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四)泥塑。周氏宗祠建筑内的泥塑多采用浅浮雕与笔墨综合运用的技法。题材有戏曲故事,也有莲花、仙鹤等动植物。“尚义”门内侧屋檐藻井有“鸳鸯戏水”的彩塑,画中荷花亭亭玉立,花蕾含苞待放,两只肥鸭穿梭于荷叶之间,生动活泼,视觉效果较强。周氏宗祠屋顶瓦当的使用也很讲究装饰功能,瓦当上均饰有“福”“禄”等吉祥字体或装饰图案,它对祠堂档次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

(五)彩画。周氏宗祠建筑彩画多见于山墙、门楼、门板、藻井、木板隔墙等,有油彩画、漆画和水墨画等形式,表现内容有历史传说、英雄人物、飞禽走兽、奇花异草和湖湘地区的秀丽山水。油彩画常见于架梁、牛腿、雀替等,多用青、绿、红、白、黑等颜色,分浓淡深浅繪制,立体感强烈。上厅神龛处的隔扇绘有八仙、凤凰、喜鹊、桃子等多幅油彩画。“尚义”门及昭门、穆门门板均以黑漆为底,其上绘精美门神漆画(如图6),门神有文臣、武将之分。昭门绘有雄壮威武、戴虎盔、披袍贯甲、拿大刀、对脸相视的两个武将门神。水墨画则采用半工半意的绘画手法,绘于横梁、檐口等。“尚义”门内侧檐下矩形构图内题壁有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侧各一幅画,绘楼榭、远山、河流等,应是对其的写照,画面意在激励族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如图7)。建筑两侧的封火山墙外壁绘有凌空飞舞、黑白分明的墨龙图,画面古朴庄重,极具动感。祠内木板隔墙和窗户等也绘有大量的小幅壁画,表现内容有老虎、雄鸡、紫燕、鹿、葡萄、石榴、牡丹、荷花、腊梅、菊花等。“石榴鸣禽”寓意子孙繁盛;牡丹、蝙蝠、梅花鹿象征福禄富贵。这些彩画寓意深刻,人文蕴涵明显,既能陶冶人的性情,又能丰富族人的精神生活,反映了族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同时,这些彩画极大地衬托了建筑外观和墙面结构的美感,并减少风雨对木质的剥蚀。

(六)书法。周氏祠堂在堂柱、门楣、厅堂等悬挂着多幅楹联、匾额。这些书法有本族人书写的,也有朝廷、官宦、文人、墨客等书写的,既具有本土文化的特征,也融入了外来诸多风格,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书法稳重、美观、隽秀、老到,内容古朴、典雅、深邃、贴切。中厅的木柱上悬有“溯岐丰肇基以来父作子述孝弟忠贞光百代,由汝泥衍沠而后家弦户诵诗书礼乐振千秋”的木刻对联,该书法出自其族人周声振之手,全联字字珠玑凤骨,书者融颜、欧之法贴,展自家之风貌。天井两侧厢房门楣上书写“清风明月、景星庆云”等行书,粗犷奔放,荡气回肠。匾额有“世笃宗盟”“人文蔚起”等,多以阳刻的手法雕就,书体饱满充实,笔力内敛遒劲,尽显苍劲豪放,给人一种痛快淋漓的美感。碑刻多为楷书,碑文主要讲述宗法、宗族迁徙、族训等,其做法是先书丹(用朱砂红笔将需要碑刻的文字写在碑板上),再阴雕。周氏宗祠建筑风火墙侧面也有洋洋洒洒的行书题壁。

二、周氏宗祠的功能

《礼记·郊特牲》:“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从宗祠建造的成因及其底蕴看,宗祠最初的建造是盘根念祖。也就是说,祭祀是宗祠存在的首要功能(本文未展开分析)。此外,宗祠还通过建筑本身的空间、空间序列和承载于建筑之上的传统文化艺术,开展聚会、办学等活动,或营造精神空间氛围,使得宗祠也具有了一定的认知功能、教化功能和审美功能。

(一)认知功能。宗祠建筑空间的本质是一个祭祀空间,有较强的宗族性和精神性。周氏宗祠上厅神龛上供奉着历史上周氏名人,展现周氏人杰的辉煌,如周瑜、周沂滨、周敦颐、周恩来、周树人等。中厅木柱上悬挂“溯岐丰肇基以来父作子述孝弟忠贞光百代;由汝泥衍沠而后家弦户诵诗书礼乐振千秋”木刻楹联,诉说宗族族源和家风。“国勋已见排诸吕,家学曾经授二程”楹联讲述周勃安邦,周敦颐授教理学继承人程颢、程颐兄弟的故事。门楼“圣旨”牌,是朝廷为扬其周氏九世孙如尧公输粟济贫等义举,特赐圣旨以示嘉奖,极其荣耀。“世笃宗盟”“人文蔚起”等匾额讲述周氏族群的血缘联系和人才辈出。虽日久年深,但我们从这些匾联的字里,依旧能感受到它昔日的荣耀。周氏宗祠的族谱、碑刻,有大量关于民风、民俗、宗法、宗族迁徙、人口繁衍消长的记载。周氏族谱记载:撰谱之要旨在于“辨源流、笃宗支、明世系、叙昭穆、正纲常、重人伦、兴仁让、敦风俗。”《诏旌周氏尚义门碑记》是让宗族永记特殊利害关系的碑。可以说,周氏宗祠就是一幅历史长卷,它将宗族或远或近或大或小的祖德功业镶嵌其上,记录着族人的沧桑和辉煌,体露着自家的文化氛围。闭上眼睛,我们可以畅想:“族内某人登科做了大官或做了光宗耀祖的大事,后代子孙为了光耀门庭,启迪后人,由族长牵头召集族人共商庆祝大典,集资修缮宗祠,并在宗祠内高悬新制的功名牌匾,在厅柱上悬挂文辞灿烂的庆贺楹……阖族举行热闹的聚会,杀猪宰羊,搭台唱戏,爆竹连天,宗祖高兴,子孙钦仰,正所谓彝伦攸叙,源远流长。”

(二)教化功能。首先,宗祠是伦理道德教育的场所。“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是后世修谱的楷模。周氏宗族利用编写族谱、制定族规的形式,提倡孝悌忠信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倡导理学思想,规范族人行为,维护家族利益。宗祠内的木雕、石雕、彩画等也多是表达“忠、孝、廉、节”的思想观念,构建积极和谐的良善“精神空间”。其次,宗祠是义塾、义学的教育场所。乾隆二十年《桂阳(汝城)县志》载:“独怪桂阳在楚南,虽属边徼,濂溪过化后,流风余韵,至(明)成化弘治间,人才特盛。”[2] 理学鼻祖周敦颐曾莅汝城县为官,并劝耕讲学,对汝城影响深远。据统计:“明朝汝城共出15位进士,大都声名显赫,政绩显耀,深得仕道赞许。”“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周氏宗祠设有义学,规定族内子弟务必要读书,即以耕读为业,延请名师课授弟子。门楼牛腿“麒麟玉书”等亦是用来教导族人勤奋学习的典故。“尚义”门内侧“道统延姬旦、心传接濂溪”“诗书绵世泽、礼乐振家声”等联幅,也是劝导族人笃志好学、知书达理。再者,宗祠是惩恶扬善、匡扶正义的道德法庭。周氏族规载:“亲睦族、端士习、重农桑、崇节俭、励廉耻、禁匪类。”违反者必受严惩,甚者被革族。凡架桥铺路建亭、兴建学堂、抚恤孤寡等的义举,则极尽表彰,并录入族谱。通过入谱,增强家族的内在凝聚力,强化家族意识和家族团结。周氏九世孙如尧公的仗义疏财亦是扬善之典范。门楼门柱悬挂着的楹联“世德千秋重,君恩万代荣” 就反映了这一事件。

(三)审美功能。“乡中建祠,一木一石,俱极选采,在始建者务求壮丽,以尽孝敬而肃观瞻。”周氏宗祠是族内为了炫耀门第、重振家声、聚凝血统之力而所修,是宗族显示政治地位、经济实力、文化品位和“族权”体现的标志性建筑。周氏宗祠依山造形、依形造势,具有一定的风水美学价值。从外形、布局上分析,祠堂的外形基本上是整体长方形,前有主大门和侧门,主次分明,内有天井采光,外有名堂聚气,附近是笔架形的案山,远处是气势磅礴的朝山,它符合天圆地方、天地互通的规律,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封建社会,由于森严的等级制度,建筑形制、色彩使用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宋代有“凡庶人家,不得施五色文彩为饰;明代有“庶民居舍不许饰彩色”的规定,只有宫殿、坛庙和学府等建筑才可使用金碧辉煌的色彩。周氏宗祠建筑门楼、窗檐、屋角、墙头等的设计讲究艺术品味。祠堂内部的梁、柱、檩、板无不描金绘彩,尤其是充分利用木雕、石雕、绘画艺术,在斗拱飞檐、窗棂、隔扇等处精雕细刻、题壁绘画,或抒情写意、或育化教人,充满浓郁的书香气息和文人式审美。周氏宗祠浸润着不同的传统文化、社会文化和地方文化,渗透着不同的文化底蕴,诗词楹联赋、碑刻雕塑镂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筑起了祠堂文化的大观园。

三、结语

周氏宗祠以它凝重内敛的青砖黑瓦、层层迭起的封火墙、富丽堂皇的门楼,体现了一种静穆的生命力,震慑人的心灵。其建筑结构工整,装饰华丽,梁柱雀替、门楼雕板,或浮雕、镂雕、圆雕,或绘画,或题壁,无所不用其极。周氏宗祠宣扬“忠孝廉节”的理学思想,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周氏宗祠记载着家族血缘繁衍史,宗族延续源流史,祖先艰辛创业史,教化后人资料史,它对深入研究民族历史、地方历史、人文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志华.宗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23.

[2]朱惠芳.汝城古祠堂[M].长沙:岳麓书社,2012:11.

作者简介:李英晓,硕士,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间美术。

范迎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古宗祠研究。

猜你喜欢
宗祠建筑装饰功能
数学的翻译功能
红色是宗祠的母语
朝歌的诗
关于加强汉寿县宗祠管理与利用的调研报告
关注基向量的解题功能
我有特异功能
建筑装饰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金华市建筑装饰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研究
绿色建筑装饰理念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宗祠建筑装饰设计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