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藏玉面面观

2019-09-10 07:22古方
收藏家 2019年8期
关键词:玉料玉器乾隆

古方

颐和园现藏玉器约600余件,笔者拟从玉器用途、题材与纹样、玉料及工艺等方面,对其作一概述。

一、玉器用途

分为佩玩、陈设摆件、器皿和文房用具。

1.佩玩:為随身佩戴的玉饰品,体形较小,有片状和圆雕两种,均有穿孔,以供系挂。常佩于人的颈下或腰间,便于观赏或把玩。造型以人物(童子)(图1)、动物(龙、螭虎、鸳鸯、蝴蝶)(图2)或植物(瓜、莲、桃、柿、葫芦、佛手)(图3)的形象为主。片状玉佩有圆形和方形,并透雕出两面相同的纹饰(图4)。

2.陈设摆件:器形有像生造型圆雕件、如意、山子和插屏,可陈设于案桌或底座之上,作观赏之用。大型像生玉摆件有老者(寿星)、佛像(图5)、仕女、童子洗象、卧牛(图6)、羊、狮子等。小型像生圆雕件上有穿孔,底部皆有平面,既可陈设,亦可作为手把件,如各种姿态的童子(图7)。如意多为整玉雕成,亦有以木柄上镶嵌玉瓦的如意(图8)。有的如意上还以嵌百宝的工艺做出各种色彩丰富的图案及文字(图9)。山子是乾隆以来出现的新品种,依玉料(山料或籽料)的形状雕出山形,浮雕出山石、树木、人物、动物、河流、建筑等形象,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意境深远,观赏性较强(图1。)。插屏由玉屏心和底座组成,屏心有长方形和圆形两种,两面雕刻山水人物花鸟图案和诗句(图11)。将汉玉璧嵌于木质插屏之中,为乾隆时期常见做法(图12)。插屏底座以木质为主,亦有华丽如象牙者。另外还有与插屏观赏功能相近的家具上的片状嵌饰。

s.器皿:即玉质容器,有炉、瓶、盒、罐、壶、花插、碗、盘、杯、碟等,兼有观赏和使用功能,造型上多仿自古彝器,如鼎、觚、簋、尊等(图13)。炉作熏香之用,均带盖,材质有白玉、青玉、碧玉和翡翠,为清宮常见之器,讲究雕工与材质的精致(图14)。炉、瓶、盒配套使用,称为三事。炉为焚香之器,瓶内置铲、夹子等摄香除灰的工具,盒内则盛放香料。瓶用于观赏或花插,前者带盖,后者无盖。瓶身一般饰有仿古彝器花纹,如兽面、蕉叶、云雷纹等,对称附有兽吞式衔环(图15)。罐、壶、碗、盘、杯、碟等为实用器,制作规整,以素面器居多(图16)。

4.文房用具:有水丞、笔洗、笔筒、笔架、砚、印盒、玺印等,皆置于书斋或书房的案头之上,既可实用,又可观赏。小型的水丞和笔洗作果实状,有莲蓬、荷花、桃形、瓜形等(图17);大型者为器皿形,带有衔环式双耳(图18)。笔筒的数量最多,外表浮雕纹饰,最精美者为圆雕四个童子的水桶型笔筒(图19)。

二、题材与纹样

颐和园藏玉式样繁多,纹饰复杂,已达到“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的地步。其主旨是突出“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创作理念,以人物、动物、植物和器物组合的形象或谐音寓意吉祥。如蝠与福,鹿与禄,獾与欢,磬与庆;石榴(多子),佛手(多寿)(图20),桃(长寿),灵芝(祥瑞),葫芦(福禄),以及鹿鹤同春(鹿、鹤)、岁岁平安(穗、鹌鹑)、瓜瓞绵绵(瓜、蝴蝶)(图21)、事事如意(柿、如意)、吉庆有余(磬、鱼)、太平有象(象、宝瓶)、连年有余(莲、鲶鱼)

(图22),等等。还有痕都斯坦风格的番莲纹。

佛教纹样有七佛和八宝纹。七佛为释迦摩尼佛及在其前出现的六位佛陀,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亦称过去七佛,该纹样见于“御题七佛青玉钵”(图23)。北京北海西天梵境七佛塔有乾隆御制“七佛塔碑记”,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有乾隆“御题七佛塔碑记”玉册,都是同一类的题材。八宝纹为藏传佛教象征吉祥的八件宝物为题材的纹饰。始见于元,流行于明、清。八宝为:法轮、金鱼、宝瓶、莲花、法螺、宝伞、盘肠结、白盖(图24)。

装饰图案题材以神仙、孝子故事和传统图案为主,如八仙、东王仙籍、龙马负图、东方朔偷桃、天官赐福、麻姑献寿、鹿乳奉亲、海屋添筹、渔樵耕读、三星庆寿、岁寒三友、携琴访友、浣花溪舟、童子洗象(图25)、和合二仙、三羊开泰、苍龙教子、太师少师、刘海戏金蟾等。

玉料

以和田玉为主,产于新疆境内的昆仑山上,分为山料和籽料。山料是原生矿脉出产的玉料,块度较大,绺裂较多,含有杂质。清代最大的山料玉矿位于叶尔羌河上游的密尔岱山。山料以青玉和青白玉为主,几乎涵盖所有的清代玉器品种。籽料是指原生玉矿石经剥蚀被流水搬运到河流中,分布于河床及两侧阶地中,玉石裸露于地表或埋藏于地下,特点是块体较小,常为卵形,表面光滑,质量较好。白玉籽料产自和田的玉龙喀什河(白玉河),质坚温涧细腻,用于制作小佩饰和随形雕的山子(图26),其中极品称羊脂玉(图27),正如清代陈性在《玉纪》中评价的“其玉体如凝脂,精光内蕴,厚质温涧,脉理坚密,声音洪亮……”。籽料表面常有经风化形成的深浅不一的皮色,颐和园里有一件刻有御制诗的和田籽料,表面留有籽料的褐色皮色(图28)。

清朝统一新疆后,清政府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在和田设办事大臣,并设“哈什伯克”(玉石官),督办采玉。从乾隆二十六年(1761)起,宫督民釆成为和田釆玉的主要方式,即在官员的监督下,役使当地釆玉人捞玉,所得之玉全部归官。从乾隆二十五年到嘉庆十七年的52年间,共计贡进朝廷的玉石多达20余万斤,其中多数是在乾隆朝进贡的。

黄玉是和田玉中罕见的品种,其中一件黄玉狻猊摆件,堪称佳作(图29)。碧玉呈菠菜绿色,内含黑点,杂有少量白筋,产自和田及玛纳斯(图30)。翡翠是乾隆时期从滇缅大量输入中原的玉石品种,至清末已形成翠绿、通透、纯净的质料为上品的分级标准。慈禧太后当政时,独爱翡翠,经常向各地摊派索要翡翠制品,这也助长了民间的效仿之风,翡翠山子、带钩、方牌、手镯、项链成为当时最时尚的玉器。颐和园藏玉中虽然没有翡翠佩饰,但在陈设器插屏、香炉中不乏翡翠精品(图31)。

在颐和国藏玉中,有大量的晚清岫岩玉制品,特别是光绪三十年慈禧七旬万寿庆典的贺礼中,有很多木柄岫玉如意。岫岩玉产于辽宁岫岩,矿物成份为蛇纹石,质地细膩,颜色通常为绿色,半透明至不透明,腊状至油脂状光泽,硬度较低,产量极大,是一种工艺价值较低的玉料。

工艺

清代制玉过程有选料、开料、画样、琢刻、打磨、抛光等,其中开料、琢刻和抛光是最重要的环节。清代李澄渊的《玉作图》有琢刻玉器过程全图,分搗沙、开玉、扎禍、冲禍、磨禍、掏膛、上花、打钻、透花、打眼、木禍、皮禍等十几道工序,基本上涵盖了琢玉全过程。

从颐和国藏玉器来看,琢刻技法有阴刻、浮雕、透雕、圆雕、镂空、刻字等。在玉成器过程中,还有一些特殊的装饰手法:1.嵌百宝,将中国传统宝石如玛瑙、水晶、青金石、翡翠、绿松石、碧玺、珊瑚、蜜蜡等雕咸动植物及文字等,组成吉祥图案,镶嵌或粘贴于玉器表面(图32)。2.阴刻文字或图案填金。文字有御制诗及款识。书写御制诗的有乾隆时期的名臣王杰、赵秉冲、黄钺、和珅。款识有“乾隆年制”“乾隆御制”“大清乾隆仿古”“子冈”等。文字的刻写有手刻和机砣两种。手刻技法是先勾勒出文字的轮廓,然后用尖利的金属工具在轮廓内刻划,由于玉料硬度大于刻划工具,故十分费力,遗留有很多出刀、毛刺和留白的现象(图33)。机砣则没有上述现象,字体工整,笔画流畅(图34)。3染色,也称烤色。是在原木没有颜色或颜色不佳的玉器上,使用有机染料人为模拟籽料天然皮色或古玉旧色的做法。颐和园藏玉有不少玉器表面上的局部红色即为染色(图35)。4.遮绺,将玉料表面有裂纹的地方雕刻成岩隙石缝、树干等形象,巧妙遮掩玉料的瑕疵。另外还有配座、配盒、配穗等。

清代宮廷玉器主要的生产地是苏州、扬州和清宮造办处。苏州的琢玉工艺有着悠久的传统,技术基础十分雄厚,特点是用料精良,雕工娴熟。明清以来,以阊门为中心,在专诸巷和吊桥一带,兴起了200多家琢玉工场,琢玉工匠近千人,形成了独立的行业。苏州琢玉业最盛时,沙沙琢玉之声昼夜不停,毗户可闻。扬州琢玉业以琢治山子等巨型玉器而闻名天下,所雕之器构思新颖,设计严谨,气势奔放,别具一格,充分体现了扬州玉工出色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技艺,也奠定了扬州琢玉业在琢玉史上所占的特殊地位。清宮“造办处玉作”的主要任务,是对原有玉器的改作、刻款、镌字以及玉器的烤色,配盒、盖、座、穗等。

苏州和扬州琢玉业的空前繁盛,造就了一批身怀绝技的玉匠,

其中代表人物是明代晚期极负盛名的治玉高手陆子刚。在传世的明清玉器中,有一些刻有“子刚”或“子冈”款的玉器,这类玉器构思奇巧,制作精致,

成为人们所喜爱的珍品。这“子刚”与“子冈”就是陆子刚。颐和园藏玉有一件明代“子冈”款兽面纹龙耳白玉簋(图36),款識与台北故宮藏明代“子冈”款玉竹节式臂搁相近(图37),对研究陆子刚作品款识及断代有一定的价值。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颐和国藏玉中,既有古玉,也有仿古玉。古玉中有史前时代的玉璜、汉代的玉璧,以及宋、元、明时期的器物。仿古玉如汉式双周纹饰玉璧,该璧为清仿之物,但乾隆视之为“器则实周遗”(图38),反映出当时仿古和鉴赏的水平。

(责任编辑:李红娟)

猜你喜欢
玉料玉器乾隆
玉雕作品分析与欣赏
基于美学的角度探讨玉器鉴赏
玉器之美
浅析玉雕人物形象与用料选择
随形就势 顺色立意
这样的乾隆你想不到
纪晓岚戏乾隆
乾隆:当最牛点评师都是被逼的
收藏玉器要力避四误区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