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诗人的“博爱”情怀,让生命得到升华

2019-09-10 07:22李桂凤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86期
关键词:生命成长育人价值博爱

李桂凤

【摘要】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诗歌抒写的是诗人的生,诗歌的育人价值在于通过阅读诗歌,理解诗歌,了解诗人的生活时代,感悟诗人的情怀。教师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如何渗透,把这些育人价值传递给学生?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围绕“听诗史,识诗人——晓诗事,明诗人——知劫难 懂诗人——齐诵读,同升华”这几个环节展开教学,逐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从诗人的苦难人生中感悟诗人的“博爱”情怀,与诗人一同成长,让生命得到升华。

【关键词】小学古诗;育人价值;情怀;生命成长

语文学科有独特的育人价值。笔者认为,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不但要立足文本,还要立足学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带领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引导学生运用已知探索未知,让学生产生跨越障碍的愉悦感,学生的生命才能逐渐成长。”

记得杨铁光先生在《玉壶居诗话》中的精彩论述:“诗是情感的花朵,诗是情感的爆炸,诗是情感的神灵。”从某种意义上说,某一时期的诗歌是诗人当时情感的真实写照,是当代社会的缩影。如此说来,诗歌是诗人生命中的真实写照,我们学习诗歌就要通过诗歌的阅读,诗歌的理解,走进诗篇,来理解诗人的生活,理解诗人的生活时代,感悟诗人的情怀。那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育人价值何在?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把这些育人价值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博爱”情怀,促学生生命成长?可以围绕下面四个步骤展开:

一、听诗史,识诗人——与诗人同“历”

诗题就是诗眼。有的诗歌,诗题就揭示了诗的大概内容。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过故人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等。学生只要读懂得了诗题就能初步感知到诗的内容。如果教师再适当给学生讲述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简介,让学生认识诗人、了解诗人,就能拉近诗人杜甫和学生之间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为体会诗歌的情感奠基。

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上课伊始,出示诗人杜甫画像,说:“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诗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伟大诗人(出示画像),他就是杜甫。他的诗风格深沉,旋律悲壮。但有一首诗例外,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他“生平的第一首快诗”。接着,读课题,看课件认识河南河北,说说诗题的意思。此时教师设下悬念:诗人在什么地方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们知道那是什么事件吗?由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教师出示“战火纷飞”“哀嚎遍野”“民众逃难”“民不聊生”等一系列战乱的相关图片,旁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发起叛乱的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两人。公元755年,安禄山见唐室政治腐败,便以声讨杨国忠为名,率兵南下,很快就攻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第二年,唐朝军队在潼关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安。后来叛军内部发生分裂,于是唐朝再借回纥兵,收复洛阳。这场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才告结束。”“在战争中,遭到了空前的浩劫,经济萧条,民不聊生,人烟断绝的惨景。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诗人的心情如何?”

就这样从诗人的画像引入,介绍诗人,直奔诗题设疑,学生带着好奇之心,一边听历史事件,一边观看一幅幅战乱的图片,就好像自己经历了一场战乱。学生这就很自然地认识了诗人,了解了诗歌创作背景,初步感受到诗人“喜悦,激动”的心情,从而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为体验诗情做好铺垫。

二、晓诗事,明诗人——与诗人同“喜”

诗歌的写作,跳越性比较大,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学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诗句、感知诗的内容(即诗中写的事情)外,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寻找诗眼,紧扣诗中的关键词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走进诗人的生活,体会诗中的情感。这在古诗词教学中,这尤为重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叙述了诗人的生活事件,高年级学生并不难理解。教师在课堂上设问:“诗人携家带子随逃难的人群流落到四川梓州,曾被乱军所虏,历经艰难与生离死别。八年之后,忽然听到唐朝军队胜利的喜讯,诗人欣喜若狂,携妻带儿准备回阔别已久的家。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诗人此刻的心情?(喜欲狂)诗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诗人‘喜欲狂’呢?”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诗,并借助插图、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等等理解读懂诗的大意,理解中得知:正因为诗人“高兴得好像要发狂”,才有诗人“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的异常表现与举动。

我们读着读着,眼前就会呈现出“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归心似箭”这一个个诗人与家人的生活镜头。在理解的过程中,还采取了一下以下三种策略,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想象画面,体悟诗人思想感情:

1.想象感悟——与诗人同“喜”。教学时,教师问:“诗人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有何反应?有何举动?”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诗人“涕泪满衣裳”和他看见患难与共的妻子儿女愁容消失,脸上洋溢喜悦后“漫卷诗书”样子描绘一番,体会诗人想到从此以后不用远走他乡,颠沛流离,妻离子散,怎能压抑得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呢?学生紧扣“喜欲狂”三个字,感受诗人“喜”之情。

2.对话感悟——与诗人同“狂”。学生想象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后,教师创设情境,师生对话的:诗人在大白天里又是放歌,又是纵酒,是因为他听到了——生答( )看到了——生答( )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生答( )回乡的路上有——生答( )做伴,有——生答( )做伴,还有——生答( )做伴,此时,他的心情——生答( )? 学生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诗中的情境,想象回答。接着让学生带上这种喜悦的情感表演、朗读,与诗人一同放歌,一同纵酒。學生紧扣“放歌”“纵酒”,理解放歌纵酒的原因,进一步体会诗人“狂”之举。

3.体验感悟——与诗人同“行”。此时的诗人身在四川,心早已飞到千里之外的洛阳。想到阳春三月,青春作伴,正是还乡的好时光,于是诗人迫不及待,想好回家的路线:“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教师出示地图,让学生看看从剑外到洛阳怎样远隔千里?让学生从“即从”“穿”“便下”“向”这些字词,体会在诗人看来,即使千里迢迢也不算什么。然后指着地图再让学生朗读最后两句诗句,学生脑海很自然地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感觉自己与诗人同“行”,体会了诗人“行”之欢快。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想象感悟、对话感悟、体验感悟,反复诵读、体会、品味,还原了诗歌所描绘的生活场景,领悟诗人狂喜之情,从而贴近诗人,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杜甫这一伟大的诗人,也有与我们一样的情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像平常人那种“爱家”“爱家人”的“博爱”情怀。

三、知劫难,懂诗人——与诗人同“悲”

诗是生活,生活是诗。古人云:“诗言志。”大部分诗歌是诗人在仕途不顺、遭遇不平时有感而发,所以大部分诗歌都反映了诗人的生活经验,体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了解社会时代背景,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是理解诗歌,读懂诗人的另一条捷径。

杜甫的一生写了许多的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多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境遇,体现了诗人的情怀。其中《春望》这一首诗,是诗人在逃难的路上,被叛军所虏,被禁长安,长达七年之久。诗人深受战争之苦,这首诗集中体现了他被禁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光体会诗人的“喜欲狂”还不够,还要进一步了解诗人的人生劫难,体会诗人的悲喜交集的情感。教学中引导学生深究:“诗人仅仅因为喜极而泪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诗人那段不堪回首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看看八年战乱诗人过得是怎么样的生活吧。请看大屏幕”教师适时推荐学生拓展阅读《春望》,边播放画面边讲解诗意,让学生好像看到了“国破家亡,山河依旧”“春天来临,荒草深深”“战火连绵,流离失所”一幕幕惨况,听到了诗人“感叹时局,怨恨别离”,见到了满头白发的诗人,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苦难经历。师生随着《二泉映月》的二胡声悲情朗诵《春望》,再让学生说说“而今,收复蓟北的消息犹如一声春雷响彻神州大地,经历了八年之久的战乱终于平定了,此时此刻,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

这样再扣“满衣裳”一词,引导学生链接历史,链接生活。通过与《春望》的对比阅读,感受诗人“泪”中的含义(他的泪是喜悦的泪,是悲伤的泪,是有怨有恨的泪),体会诗人听到胜利消息后,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从而进一步读懂诗人为“国破”而“悲”,为“国复”而“喜”的“博爱”情怀。

四、齐诵读,同——与诗人共“鸣”

一位诗人曾经说过:“诗歌是感情火山爆发出来的岩浆。”显然,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感情充沛。教学中要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就离不开诵读。当然,不能只为读而读,教师要寻找情感的爆发点,用煽情的语言,诱发学生激情朗诵,把学生带到诗人的情感世界里。

诗人杜甫爱国爱民,他生活在社会底层,接近劳苦大众生活,知民生疾苦。“用诗表达人民的心声”是杜甫诗歌的一个特点。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为此教学时教师把握好杜甫诗歌的特点和这首诗歌的风格,始终把诵读贯穿于其中。学生拓展阅读《春望》后,已充分读懂了诗人的“悲”,诗人的“喜”,学生已感同身受,此时教师趁势创设情境,诱导学生激情诵读,煽动学生把情感爆发出来:

师:诗人杜甫狂喜之下,顿生灵感,一蹴而就,写下了这首“生平第一首快诗”。

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让我们再次感受诗人的狂喜——指名读

师:当年诗人杜甫随着浩浩荡荡的逃难人群逃难,历尽千辛万苦。现在,他可以重返故乡,怎能压抑得住心中的喜悦呢?——指名读

师:这份喜悦,仅仅是诗人一个人、一家人的喜悦吗?不是的,还有千千万万的父老乡亲!——小组读

师:让我们与诗人一同放歌吧。——(配乐齐读)

师:让我们与千千万万人民一起放歌吧!——(配乐齐读)

一次又一次地放声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再现出诗人经历种种苦难生活的的情境,在诵读中再次想象诗人听到喜讯时“流喜泪、做喜态、饮喜酒、放喜歌、行喜路”的种种画面,在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感受诗人的人民情怀。学生又一次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同喜同狂,同纵情饮酒,同放声高歌,从而与诗人产生共鸣。

总之,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一首古诗,按照“听诗史 识诗人——晓诗事 明诗人——知劫难 懂诗人——齐诵读 同升华”的思路,采用“配乐、声像、图形”等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进诗人当时的社会生活,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情感世界,让学生与诗人一同经历战乱,与诗人一同“喜狂”,与诗人一同“悲泣”,这样更立体更丰满地感受诗人的心路历程,与诗人一起成长。此外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审视历史,学会思考生活,懂得“有國才有家”的道理,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爱生活”的“博爱”情怀,这样的教学才会“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点醒迷茫的学生,促其开窍,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慢慢提高,生命才能逐渐成长。”

参考文献:

[1]卜玉华.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研究[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7,4.

[2]杨铁光.玉壶居诗话[M].作家出版社,2003.

[3]课程教育研究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生命成长育人价值博爱
博爱之歌
善解孤独所以博爱
关注生命成长 打造动态课堂
论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七千台湾人呼吁废除“博爱座”
用班级文化打造有灵魂的班级团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幼儿园规则教育的价值探寻
大宇宙中谈博爱(节选)
高校生命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