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学德育渗透路径

2019-09-10 07:22李成志
高考·下 2019年8期
关键词:中学德育渗透路径互联网+

李成志

摘 要:“互联网+”的诞生为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的發展机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类似电子白板、微课程、教学APP、电子教材等新型教具逐渐开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流媒介,成为教师的好帮手,学生的新伙伴。在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广大德育教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一新的教学手段开辟新的教学方式,将老式、枯燥、乏味的德育课堂打造成学生喜欢的生动、有趣、开放的课堂,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德育教育。

关键词:“互联网+”;中学德育;渗透路径

德育教育作为人格教育、人文提升和精神建构的一项重要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体现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中。所谓德育的渗透即为德育的隐性教育形式,也就是说是德育教育者希望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对被教育者进行教育,以提高被教育者的德育水平。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变迁,“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采用的媒介载体具有传输速度快、覆盖面广、穿透力强的特点,且更容易被大众所认识和接受。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信息化的教学趋势是必然会发生的,让学生脱离网络这样的大环境进行学习是不切合实际的。而如何在信息时代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应该怎么样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信息环境促进其健康发展,已经成为目前教育界迫切需要解决且十分重要的问题之一。基于此问题,笔者尝试从四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

根据社会学理论,人类社会化也是个体的内化活动,即通过日常生活,通过对外部世界的不断学习和实践,转化为人类思想、心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德育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的大时代下,网络已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网络就是生活”。因此,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教师们也应该积极利用“互联网+”的时代优势,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更好地将“互联网+”融入到对学生们的日常教育过程中。例如,作为我所在的城郊结合点的中学生,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家庭特点,为其制定每周讯息、新闻和心得交流会,因为中学生爱玩游戏用手机,所以作为主导的班主任和德育老师就应因式引导,指派学生在家长的半小时督导同步学的基础上,利用亲子互动课余时间在网上观看一些生活类和积极型的视频,并要求学生根据这些视频提出个人看法,作为班主任,在学生返校之后可及时利用这一机会,为学生进行再交流再归纳,顺势在班会课上再次播放一些三观正确的视频以便巩固。

二、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

教育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强调科学的教育模式。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传统的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不被人们所接受,各种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结构,这无疑为中学政教处工作和德育教学管理提供了更加宽阔的环境,同时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各种道德观念,为学生深刻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同时,中学德育教育的工作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对于中学校的政教处、班主任和德育老师来说,需要不断丰富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与学生共同进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立体化的学习方式,不断创新德育的教育形式。例如,每周三下午前,我都会利用课余时间筛选各类道德讲堂或感动中国等资源进行德育教学用的PPT的制作,在课上为学生播放PPT,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课堂。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德育教学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三观形成。

三、从建构学的角度分析

建构学的主要观念即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积极发现问题,建构他们所学内容的知识框架。这样的理论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注重教师的引导性。要想实现“互联网+”在中学德育教育中的渗透,就需要中学班主任和德育老师们的通力合作,尤其是帮助学生对道德观念进行主动的内化和吸收,而这样的教学理念也与网络德育境况不谋而合。在互联网上的大量信息中,有许多的德育教育材料。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相关文字、新闻事件呈现给学生,在学生不自觉无意识的情况下,缓慢而切实地影响了其思想与情感,随着学生年龄与知识的增长,进而形成个人特有的道德品质。

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在心理学中,人们为了维持个体自尊而采取相反的态度或言行,这种态度被称之为“逆反心理”。中学学生受年龄特点的影响,这种“逆反心理”在他们身上往往十分常见,具体表现为不听劝、顶撞老师等,作为中学教育的家长常常无可奈何,班主任和政教处的德育老师应尽可能的创设一些引领性的网络教育和疏导模式,如果老师们仅教师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很容易引起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的反感,相反,在“互联网+”的环境中,德育教育的过程具有双向互动性,且具有一定的隐私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在反思的背景下完成德育教育目标。例如,班主任和政教部门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在校园内部网上建立“知心论坛”或“交流天地”,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和遇到的生活、学习中的问题或困难,在网上对“知心姐姐”进行匿名倾诉。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进行合理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三观,更好地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如果说德育教育就像一条长河,没有小溪流就无法将它汇聚成为一条河流。因此,广大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在中学德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渗透教学,善于把握教育发展的机遇,巧妙运用“互联网+”的背景,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寻找多种教育渠道,并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1]王利生.“互联网+”背景下德育教育的几点尝试[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8(03):165-166.

[2]郑建燕.“互联网+”初中德育渗透新取向及路径选择[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8(07):96.

猜你喜欢
中学德育渗透路径互联网+
中职学校德育课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探讨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的渗透路径分析
中学德育工作形成合力探析
中学德育工作形成合力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