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预习落到实处

2019-09-10 07:22孙静
读与写·教师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生词生字交流

摘要:良好的预习不仅仅是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新知,还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但是很多学生都难以将预习落到实处。在文中就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如何将预习落到实处进行探讨。

关键词:预习;新课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7-0047-01

预习,是探求新知识的前奏,能为学好新课打卞坚实的基础。充分的预习,往往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能起到预想不到的效果。进入高年级以后,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综合性学习,充分的预习,都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保障。下面,以我本学年在预习方面的探索,谈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第一阶段:引导学生形成意识。我尝试着每天在作业中布置一条:预习明天要学的内容。可是当我在课堂上检查时,却发现大部分同学根本没做这项作亚。我思考:出现这个现象,原因何在?经过反思与观察,我得出一个结论:学生不做预习,一是不知道它的重要性,他们习惯了在课堂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还没有习惯在课前预习、自学,甚至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二是想做不能做:他们不知道该做什么。于是,我尝试首给学生宣传预习、自学的重要性,让他们认清楚它的意义。

第二阶段: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在学生明白了预习的意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五步预习法进行预习。要求如下:

(1)读:字读准,文读通,读全文2遍以上。

(2)划:划生词、划难词。把不懂的词、句子划出来。

(3)查:查字词典,理解难词,将词意写在书上或预习本上;不懂的句子查工具书;

(4)思:课文讲了什么?想表达什么?我读懂了什么?我有什么不明白的?

(5)练:抄寫生字生词;尝试做一做练习册上的习题。

我让学生每人把预习的要求抄在笔记本上,每篇课文学习之前都布置学生按以上方法进行预习。在课堂上,我首先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如让学生认读或书写生字词、讲词意、提出问题、谈自己读懂了什么。一开始,每次都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能完全按要求去做以上几件事,但仅仅是做了,遇到困难马上缩了回来。大部分的人仅仅是圈了几个生字生词而已。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动静,检查时只见书面干干净净。

我反思:同学们已经有预习的意识了,也尝试着努力去完成以上的任务。可是,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均匀的现象呢?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怎样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并保证预习的实效性呢?

经过了解,我获得了如下的信息:

一是学生对预习作业不重视;

二是学生怕难,简单的抄、写、圈之类的事他们愿意做,但查工具书、在书上作标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之类的凡是不能直截了当完成的事,他们就有点畏难了;

三是学生普遍有依赖心理,反正我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课堂上老师或其他同学都会再讲的,到时自然就知道了;

四是学生带着问题读、发现问题读的“问题意识”没有形成,自然也就没有问题了。

最关键的是,我需要给他们一些指导、鼓励,还要为他们的学习成果找一个展示机会。

第三阶段:强化训练,形成习惯。

发现问题的症结之后,我找到了问题的解决措施,做了一些调整。

课后时间少,来不及预习,那就用上课时间,在老师的带领下预习;怕难,那就要求人人必须按要求做,完成一项作一个记号;还有就是将要求具体化、更有可操作性。整个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我能行”的快乐。

我将预习要求重新整理为:

我会读:字读准,文读通。

我会标:圈生字,划生词,标序号。

我会写:生字注音,组2个词;

我会查:查工具书,弄懂疑难问题。

我能理解:

(1)课文讲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汇报句式:课文讲了——,表达了——(赞美了、揭示了、说明了)的思想感情(品德、道理。)

(2)讲了哪几层意思?(分段、写段意)

(3)我体会最深的句子(划、写感受)。

汇报句式:

读句子,再说:这句话说明了、体现了——或我从这里感受到了——带着感受读出来。

(4)文章结构(结构图)。

(5)表达特点。

我还知道:关于作者;写作背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

有这里有必要提一提两个细节:

一是关于语文的人文性问题。这种自学、交流模式形成后,我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浓了,上课表现欲强了,学生主体地位得到空前体现,这是让人欣慰的;但同时也有一个困惑就是:我感觉语文课好像和数学课、科学课、地理课没区别了,因为学生汇报都是直奔知识点而去,他讲得正确、酬得透彻,甚至钻研教材方面比我还要深、还要透。很多我没有预设的、想不到的问题都会被他们发现,课文每个角落、每个句子要表达的深意、写作技巧,都被他们庖丁解牛一般,弄得清清楚楚。可是语文的人文性呢?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呢?读中体会、感悟、想象,以及审美、思想、情趣的体验呢?思考再三,我作了这样的处理:交流后,专门留一个环节就是品词析句,交流写得美的、体会深的、我最喜欢的句子,并将自己的体会融人到朗读中去,并借此归纳出作者的表达特点,这样写妙在哪里。

这又讲到第二个问题了,那就是读写结合。我从来不会专门去给学生讲:这节课我们学写某篇文章、学某个写作方法,我都是在阅读教学中,以课文为范例,充分感受、体会作都的写作技巧及妙处,所有的交流都是生动、鲜活的,绝不是干巴巴的技术、方法指导。

第四阶段:坚持不懈,螺旋上升。

经过一段时间的力促,学生的预习习惯是基本形成了。下一步就是提高自学的层次与质量了。我在班里组织了一次讨论:预习还可以做什么?上课时我们做什么?老师起什么作用?经过激烈的讨论,大家达成了一致:预习还可以做更多的事。上课时我们的主要任务时:展示预习成果、分享、交流、讨论、拓展、延伸。老师则在关键时刻起一个点拨、引导的作用,但同学们却牢牢地记住了这样一个概念:我是学习小主人,我的课堂我作主。

参考文献:

[1]张忠文.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课前预习方法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8(34):122·

[2]高丽萍.浅谈有效预习助推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8(36):78-79.

作者简介:孙静(1967-),女,山东省肥城市人,本科,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生词生字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关于“口”字的教学分析
斯诗私塾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生字变身
生词库
生词库
生词库
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