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我弥留之际》中安斯·本德仑的形象

2019-09-10 07:22陈东利
速读·上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福克纳威廉

陈东利

摘 要:作为威廉·福克纳的小说《我弥留之际》中的核心人物之一,安斯·本德仑一直被评论界视为可鄙和丑恶的角色存在。本文将从客观的角度,结合当时的美国南方社会现实,从安斯的索取与承担两个角度出发,深层次剖析人物的形象特征,从而挖掘作者通过该人物表达的社会内涵。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安斯·本德仑

1引言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是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美国作家之一,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我弥留之际》是其“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重要作品之一。小说从美国南方穷苦白人农民的生活苦难出发,以人物自述的方式讲述了本德仑一家把过世的女主人艾迪运到距离40英里外的家族墓地埋葬的故事。安斯·本德仑,家庭的男主人,一个贫穷的农民,其一生都被贫苦的生活和家庭的琐事所困。许多评论家认为“他集懒惰、自私、虚伪、甚至冷酷于一身,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蛋”,但从实际看,这样的评价过于主观,忽略了社会生存环境对其造成的影响以及他身上的其他特质。而且值得思索的是,在福克纳笔下,安斯成为了整本书唯一笑到最后的人。

2安斯对于外界的索取

作为一家之主的安斯·本德仑本应该承担和付出最多,而他却恰恰相反,成了家中索取最多的人。作为丈夫,安斯的自私与懒惰没能把妻子从悲观的虚无主义与孤独的情感中摆脱出来,使妻子艾迪带着对他的仇恨,在郁郁寡欢中死去。当艾迪对安斯提出死后要安葬回杰弗生后,安斯的反应是“‘别说了’安斯说,‘你和我的小孩还没生够呢,才只有两个’”。面对妻子,他从开始只为了自己能够成家立业,到满足自己的私欲并且把艾迪作为生产的工具,他从未理解,也从未体谅过艾迪内心深处的孤独。作为父亲,“他不断地剥夺子女的权益,使他们也称为狭隘、自私的人,使他们在感情上互相难以沟通,甚至于彼此仇视”。面对自己的孩子,安斯冷漠又虚伪,没有多少真情实感。即使是对充满孝心的大儿子卡什,他抱怨卡什非要花钱学木匠手艺,在卡什从教堂摔下来后他非但没有担心他的安危而是惦记着卡什整整六个月不能干活和赚钱;为了赚三块钱,在艾迪临死前让达尔和三儿子朱厄尔外出拉货,他连让他们与自己的母亲最后道别的机会都没给;最令人咒骂,也更过分的便是他硬生生地抢走了女儿杜威·德尔用来打胎的十块钱,用父亲的名义,还美其名曰“借”。面对乡亲邻里,他依然在索取。“爹认为乡邻之间就应该这样互相帮忙,他一直忙于让别人来帮他干活”,这是杜威·德尔的对父亲安斯的形容。

正是由于这样自私的索取,安斯被许多评论家和读者所厌恶,然而只有极少数人关注了索取背后的故事和他另外的品质。“他的自私、冷酷很大程度上是被生活所迫,对他来说,生存才是最重要的。”到年纪要成家立业,所以追求艾迪,想要与她生儿育女;肩负养家糊口的重担,所以一直惦记着钱,会拿走杜威·德尔的钱更是因为对女儿要打胎的事实毫不知情;常常会犯病,所以不能自己劳动,只能请人帮忙。因为要生存,所以他只能选择索取。从这样的客观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底层农民为了活下去的求生本能,安斯的索取行为并不是完全不能理解。

3安斯對于自我的承担

安斯的自私索取形象深入人心,容易使人忽略其实他也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作为贫苦人家的一家之主,生活的艰辛早已扼住他命运的喉咙,达尔曾回忆说:“他的脚趾痉挛、扭曲、变形,两只小脚趾根本找不出指甲来”,弗农也曾说过:“我这辈子从未见到他穿过一件合身的衬衫,看起来都像是朱厄尔穿旧了给他的。”他自己也说:“十五年了,我嘴巴里连一颗牙齿都没有。”他也会为各种家庭琐事操心,卡什的断腿、达尔和朱厄尔的叛逆以及艾迪的病痛都令他焦头烂额。显然,安斯为了家庭也牺牲了许多。

作为丈夫,他虽然不能理解艾迪的内心,但是他也还是认同艾迪生前的辛勤付出,更重要的是他坚守住了自己对妻子的诺言,“在运送艾迪的尸体回杰弗生这件事上,他充分展示了一个农民的固执、忍耐和对自己道德信念的坚守”。其实作为父亲,他也并不是一事无成,在送葬路上带领孩子们,即使抱怨也送卡什去学了手艺,在卡什摔断腿的时候“当奴隶服侍他”,在过河的时候一直回头望向自己的孩子们。同时他也是一个知道感恩的人,受到邻里的帮助,安斯总是把“谢谢”挂在嘴边,也尽可能的委屈自己少给人添麻烦,有时对于他人的恩惠也会尽量拒绝。由此可见,安斯并非人们眼中一个完全自私和冷酷的人,他自始至终都坚守着自己的道德意志,承担着自我。

4结语

安斯在小说的最后改头换面就像变成了一个全新的人。那个穿着破衣服的农民去理发店刮脸,把头梳得光溜溜的,还喷了香水,最重要的是他终于安上了假牙,还娶回了一个新的本德仑太太。即使带有讽刺,但不得不承认福克纳给予了这个人物圆满的结局。安斯虽然自私懒惰但却坚韧有毅力,面对如此不幸的生活,他选择了直面现实,拥抱新希望。而通过这个人物,小说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是福克纳对于普通人的命运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生存的关注,对于积极的人生态度的鼓励。

参考文献

[1](美)威廉·福克纳著,李文俊译.我弥留之际[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2]李文俊.“他们在苦熬”——关于《我弥留之际》[J].世界文学,1988(05):177-189.

[3]肖明翰.威廉·福克纳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4]邢文英.《我弥留之际》人物类型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1(06):69-71.

猜你喜欢
福克纳威廉
破耳兔
《静物与秋叶》
惯偷威廉
“造谣”是善意的提醒
没见到他
威廉·福克纳小说在中国的译介出版研究
一粒沙子
一封未开启的信
不计成本等
福克纳《圣殿: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