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青年化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2019-09-10 02:55王文佳
读与写·教师版 2019年7期

王文佳

摘要:根据教师二次发展论,教师的专业发展存在着一个瓶颈期和一个高原期。若想突破瓶颈,实现专业能力的飞跃,需要转变教学方式、夯实专业基础、丰富课堂素材、加强实验教学、积极参与公开课、坚持教学反思与坚持写作形成论文。只有一次次地突破自己,才能一次次地打破原有的平衡,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把自己推向更高的平台。

关键词:化学教师专业成长;教师发展轨迹;瓶颈期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7-0244-03

教师专业成长是当前最热门的话题,也是当前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上海市特级教师李海林研究出教师二次发展论[1],教师的专业发展存在着发展曲线图(图1),即教師成长有三条生命线,一个瓶颈期,一个高原期。

这幅教师发展曲线图与教师专业发展轨迹是吻合的。新任教师逐渐成熟变成合格教师,只有突破了瓶颈的合格教师才能蜕变成骨干教师,而能飞跃第二个高原期成为知名教师的人如凤毛麟角。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谈一下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1.创设生活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由于教学经验不足,有时我的一堂课是一个人的狂欢,一群人的孤单。教师讲的多,学生活动少;知识要求高,过手能力弱;新课赶讲度,复习加课时;作业不精选,考试次数多。学生还经常抱怨我专业术语太多。当我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后,就转变了教学方式,通过创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后来在上次氯酸的性质和消毒液的制备这堂课时,我转变了教学方式。先放一段“84消毒液和洁厕灵混合”的视频,让学生利用上节课学过的氯气的理化性质,找出视频中的科学性错误,学生顿时有了兴趣。视频中产生的气体让湿润的pH试纸褪色,引出次氯酸的漂白性。讲解了次氯酸见光易分解之后,我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情境化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课堂充分地还给学生,充分地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新课改的目的,真正的寓教于乐,提高教学质量。

2.夯实专业知识.构建精准无误的课堂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我在高三复习时经常遇到一些疑难杂症,用高中的知识很难解释透,当翻阅高考复习相关用书时,发现这些题历历在目,有的答案甚至是错误的。这时就需要我们苦修内功,夯实大学化学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构建精准无误的化学课堂。

我在复习选修四时经常遇到离子浓度判断的问题。很多题目本身的问法就有问题,因为微粒的浓度大小与溶液的浓度有关,不限定溶液的浓度,大小顺序有多种可能。以NaHSO为例,根据25℃下的kw kal ka2进行讨论和计算可以得出如表1所示的微粒浓度顺序。[2]

在常见二元弱酸的酸式盐溶液浓度不是很小的情况下,离子浓度大小顺序用酸式酸根离子的电离与水解相互促进的定性分析即可解决:

当亚硫酸氢钠的溶液浓度大于4.09×10mol/L时,c(Na)>c(HSO)>c(SO)>c(H)>c(OH)

当碳酸氢钠的溶液浓度大于1.83×10mol/L时,c(Na)>c(HCO)>c(CO)>c(OH)>c(H)

我带着学生做 2014年福建高考化学题时学生都在问这道题是不是出错了:图3是实验室研究海水对铁闸不同部位腐蚀情况的剖面示意图。图3中A、B、C、D四个区域,生成铁锈最多的是(填字母)。

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都知道B这个位置是生成铁锈最多的地方,可是铁腐蚀最严重区域与生成铁锈最多区域为什么不一致?这个题实际上出的非常好,有助于纠正当前教学中将铁的腐蚀与生锈混为一谈的弊病,引导师生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两个化学概念的内涵。简单来说,生锈一定是腐蚀的结果,腐蚀却不一定会生锈。

中学化学教材对铁的吸氧腐蚀从微观层面上进行了粗略分析,很多一线教师就此认为,铁的腐蚀和生锈区域应该是相同的,若原料是纯铁,就不会发生电化学腐蚀。这纯属不切实际的错误推断,著名的盐水滴实验就是很好的例证。[3]实际上,铁发生吸氧腐蚀的原理是原电池反应,主要是因电解质溶液中不同位置溶解氧的浓度差异引起的,即氧浓差腐蚀,与是否存在活泼性不同的两极并无必然联系。氧浓差腐蚀在生活中极为普遍,即使是纯金属,依然可能发生电化学腐蚀。

在氧浓差腐蚀的进程中,溶液深处的铁棒溶解生成的Fee十在电场作用下逐渐向上扩散,水线附近的O得电子不断生成OH,从而生成Fe(OH)附于铁片表面,并与空气中的O继续反应转化为Fe(OH),最终变成铁锈。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氧浓差腐蚀电池电动势[4]计算式不难看出,液面以下部分的铁棒所在位置越深,p/P越小,E值就越大,铁的腐蚀也就越严重,海水中铁闸腐蚀最严重的区域理应是浸于海水的最深处。那么原题附图在有D位置的前提下注解信息C为腐蚀最严重的区域是失实的吗?

在实际的海洋环境中,金属和海水介质的接触情况不同,金属的腐蚀行为也有很大差别。D处虽然更深,但海底泥土区的介质条件较复杂,还常有厌氧微生物的存在[5],总体来说,腐蚀的程度不如C处严重。

日常教学时,思维活跃而富有灵感与想象力的学生经常会提出各式疑问,我们不应直接摆摆手说“这个高考不考”,而应与学生一道,围绕疑难问题去深入思考、查找资料、认真学习、积极研究,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将大有裨益。

3.丰富课堂素材,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机化学》思考方式与《结构化学》《化学原理》等全然不同。很多同学觉得很枯燥很难上手,便不愿再学习有机,转而都去学习选三的结构化学。但实际上,选五虽然难,全国二却考的很简单,虽然做题时间略长,但得分率很高,没有全国一中有机题的合成路线设计这么难的问题,也不像结构考的那么灵活不好得分。最重要的是,有机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我不希望学生为了应试就舍弃这么有意思的课程。所以我第一节课都不目目果本,先给学生讲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大家感兴趣的、能点燃学生学习激情的例子。比如祛痘消炎的水杨酸是邻羟基苯甲酸;美白针之所以美白是含有谷胱甘肽,但却加重肝肾代谢负担;含硅油的洗发水只不过是含有聚二甲基硅氧烷,安全又保湿……每当我讲这些例子时,就连艺体生都会纷纷抬起头来,专注的听讲,眼睛里泛着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若想纵横捭阖收放自如,吸引学生喜欢化学感悟化学,必须胸有万千丘壑。

黄庭坚曾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言语无味。现在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学习的渠道有很多。千聊上有全国优质课大赛全程实录;“大夏”书系涵盖了教育理论、教师素养、教师专业技能、班主任工作、学校管理等,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化学教育期刊”“CH化学”“化学好教师”等微信公众号内容丰富、新颖,让我们即便打开微信,也能抵挡朋友圈的诱惑。还有许多具有专业背景的科普网站,拓宽了我们的视野。

4.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渗透化学学科精神

我们都知道高中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教育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当我们背上一个叫做“指标”甜蜜负担,面对匮乏的实验用品,再低头看看自己日渐生疏的雙手,我们转身回到教室,放起了视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才能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物质的性质,理解化学规律,强化学生的内在认知过程,让学生能够通过假设、质疑和验证等科学方法来解决化学问题。

如果一个学生,高中毕业了还没闻过氨气厕所般的味道,没见过火树银花般的铝热反应,没看过烧杯里长出的黑面包,没听过钠在水面发出的吱吱声,那化学带给他的只有空洞与乏味。教师应重视科学探究活动素材的收集和设计,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6]。过量甲醛与新制Cu(OH)反应,其主要产物的检测是探究教学的典型素材。探究过量的甲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2011年、2012年《中化参》刊出的文章,产物是错误的;2015年《化学教学》刊出的文章,纠正了错误。2017年《化学教育》刊出了在课堂中开展此实验探究教学的文章,呈现完美的研究与教学的过程。

5.积极参加公开课,催化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们都是在听公开课的过程中成长的,也是在上公开课的过程中成长的。对于公开课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大家都深有体会。

最开始的时候,我很怕上公开课,更别提让我走出校门去参加赛课了。在组内上公开课,被“批斗批斗”也就算了,如果走出去,可就把脸丢到校外了,丢我自己的脸也就算了,给学校摸了黑可就罪过大了。

当我教了一轮之后,对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有了整体的把握,对公开课也就没那么惧怕了,甚至还会主动申请参加赛课。

以前觉得PPT做的高大上,实验做的色香味俱全,板书写的美观,语言简洁不啰嗦,语速适中就是成功的公开课,但是又总是屡屡败下阵来,用老教师的话说,就是没嚼头。后来,我在网上看了许多全国各地的优质课大赛的视频,也切身实地的观摩了重庆市优质课大赛,看到了专家评委如何高屋建瓴地评价这些都十分优秀的公开课,才逐渐的理解了公开课的真谛。

对于一节有嚼头的公开课,最花费精力的不是PIT的制作,也不是到处借班来磨课,而是教师对于这节课的深度思考与反复琢磨,是怎么引人,怎么过渡,怎么设计实验,怎么把实验、视频、板书、PPT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怎么一波三折的提出问题,怎么创新的设计教学,怎么升华到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设计一节公开课给教师带来的专业体验跟常规课是无法比拟的。当教师不辞劳苦地打造公开课的时候,公开课也毫无疑问地打造了教师。

经过公开课的打磨,教师对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把握学生、如何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就会变得十分清晰,上完课以后,也可以从评课老师那里反馈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多了一份专业引领。教师在公开课的磨砺中渐渐成长。公开课大大缩短了教师的成长周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6.坚持教学反思,坚持写作形成论文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只有把脑海中跳跃的思维火花转变成文字符号,才能帮助自己弄清楚自己到底在想什么,才能将零星的想法串联成思维链条,将知识武装得更系统、更完善、更精确、更严谨、更个性。写作才能让人深度思考,才能让人真正进步。自从听了朱玉军编辑于2018年10月在重庆化学化工学会上关于“中学化学教学研究与论文写作”的精彩的演讲,更坚定了我坚持写作的决心。

不同类型的课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何设计实验探究有争议的实验现象?存在反应先后顺序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有没有什么巧妙方法?如何举例子打比方才能将学生觉得晦涩难懂的问题简单化?如何有效地设计并开展探究性学生分组实验?如何安排教学环节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让这些思维火花自生自灭,永远无法深度思考,永远不会沉潜钻研,永远不会让自己的教学有质的飞跃。吾日三省吾课,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滴水穿石,聚沙成塔,终将物化成论文成果。

化学专业的成长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还包括诸多方面。比如提高命题质量,参加学术培训,改善教学手段等等。只有砥砺前行,一次次地打破原有的平衡,才能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把自己推向更高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李海林.教师二次成长论——卓越型教师的成长规律与成长方式[J].《今日教育》,2015(1):48-50.

[2]伍强,蔡益,吴晓华.二元弱酸酸式盐溶液中微粒浓度大小的比较[J].《化学教学》,2017(2):75-78.

[3]陆燕海.对钢铁吸氧腐蚀过程的实验探究[J].《化学教学》,2016(11):60-62.

[4]陆海燕.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对一道高考试题的审视[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5):68-70.

[5]陆海燕.对真实海洋环境中铁闸腐蚀最严重区域的探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12):50-52.

[6]伍强,蔡益,方娟.“探究过量甲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教学实录[J].《化学教育》,2017(11):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