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培养方法探究

2019-09-10 07:22李亚林
天津教育·中 2019年6期
关键词:实践思考方式方法朗读教学

李亚林

【摘  要】朗读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基本能力,更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语文核心素养。把课文中的内容用规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读,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一种教学方式。本文通过分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培养方法,以期对广大语文教师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实践思考;方式方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充分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陶冶自己的情操。朗读不是机械地读,而是学生通过脑力劳动,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与再加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对课文内容进行朗读,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进行朗读训练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防止他们在课堂上走神。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真正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一、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项教学内容。它不是教师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而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把文章的思想感情传递给学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情感表达能力。需要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通过大脑的加工,把文字语言转化为自己的有声语言。可是,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朗读时间,即使读了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有指导性的点评。没有挑选优美的段落精心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朗读教学没有落到实处。甚至还存在叶圣陶所说的那种现象——“有很多地区,小学里读语文课本还是一字一拍的,这根本不成语言了。”其次,学生朗读时,目标不明确。许多教师把朗读当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附件,可有可无。课堂上,总是充满了随意性,有时间就让学生读一读,朗读时长总是被其他教学环节随意挤压。有的时候也没有具体的目标,没有准确的要求。学生南腔北调,更别说对内容的理解了。学生常常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朗读,学生不知道自己读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应该怎样提升自己的朗读能力。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方法没有进行精细化的指导,忽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没有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致使学生的朗读没能与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教师要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

朗读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能力。教师要教会学生朗读,自己必须首先是朗读的高手。因此,教师平时要注意训练自己的朗读能力,多看新闻联播,认真学习播音员的朗读,反复倾听,反复训练。从播音员的朗读过程中体会朗读的要领,重视朗读训练,充分发挥朗读对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当然,如果想让自己的朗读更专业,并有系统的理论支撑,那么有一本专业书则不能不读——《朗读学》。学生的很多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都源于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应该先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例如,在教授《晏子使楚》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教师要对晏子的语言进行有感情的范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语速、語调、语音、语气、节奏等。通过教师的范读,可以为学生做榜样,他们读起来就会受到教师的启发,进而才能够模仿教师的语速、语调、节奏等,学生的朗读水平必然会得到一定提升。教师为学生做典范,这样才能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教会学生朗读。

(二)准确制定朗读目标,实现层次性朗读

一个班的学生,学习水平、认知能力、语文基础不甚相同。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该制定准确的目标,对于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要求。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定:一是让学生读准字音,不掉字,不添字,确保朗读准确无误;二是将自己的感情投入课文的朗读中,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三是将课文内容熟读成诵,丰富词汇,积累段落,以此提升写作水平。课文内容不同,朗读的目标也不应该相同。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制定具体的朗读目标。把一个大的目标分解成许多小的目标,循序渐进,逐步提升。一周一个目标,一月一个标准,一学期一个台阶,这样,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就有目标可攀登,必然会扎实有效。

教师要为学生做好朗读的指导工作。首先要将生字新词弄清楚,扫除拦路虎。然后带领学生分段进行朗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把思想感情加进去,与作者产生共鸣。读的过程就是消化吸收的过程,也是积累语言文字的过程。教师要注重及时强化。比如,在学习《龙的传人》时,教师要为水平不同的学生分别设定朗读目标,可以分别设置为读准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融入感情进行绘声绘色地朗读,熟读成诵积累优美词句,使学生都能够体会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为“我是龙的传人”而自豪,而骄傲。

(三)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创新朗读教学模式

教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朗读的模式进行创新,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解决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毫无生气的问题,使朗读变成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与精神营养品,让学生通过朗读爱上语文。教师的示范朗读是引起学生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因为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能够带来积极的语文学习效果。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认真研究教法,把握朗读的重点、难点,找出需要重读的词语、句子,找出句子的停顿方法,并把这些基本的技巧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朗读的技巧,并能够灵活地加以运用。同时,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放入文本之中,带着思考题进行朗读。一边读,一边想,一边画,一边记。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表达的意思。

此外,创设情境、分角色朗读、个性展示朗读、师友合作朗读,这些方法都可以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比如,在学习《修鞋姑娘》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范读为学生做出榜样,指导学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重点词句的把握,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表达对这个普通的修鞋姑娘诚实、善良、守信的美好品质的赞美之情。

(四)教师的教学反馈要及时,创新朗读评价模式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要注意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的感情进行品味,体会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便运用准确的语调,合理的情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加工,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教师要对学生读的情况做出准确的评价。评价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尊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应用不同的尺子,标准要力求多元化。

注重综合分析学生的朗读水平,对学生读的情况要及时做出肯定,鼓励他们,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教师为学生布置朗读任务时,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指导学生让家长进行评价,打出合理的分数,教师、家长协作综合进行评价。还要注重在小组内让组长对大家进行评价或者组员之间互相评价。比如,在学习了《凡卡》后,教师可以布置家庭作业:回家把课文读给家长听,并把评价结果带回来。第二天到校后,学生组内朗读展示,教师抽查,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对学生的情感的表达、字词句的掌握等情况作出全面评价,帮助学生进步。

三、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强化学生对原文的表达能力与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注重朗读技巧的训练。因为,朗读是学习语文、理解内容的关键环节。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会更深刻,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会更标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抓好朗读训练,找出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努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步刚.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9(5).

[2]李彩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培养对策[J].中国农村教育,2019(4).

(责任编辑  李 芳)

猜你喜欢
实践思考方式方法朗读教学
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学的方式探究
统筹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材编写的实践与思考
对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的思考
国有企业落实中纪委“三转”要求的实践与思考
浅析体育教学中的柔韧性练习
微课教学在成人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