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国民心郁郁乱世情

2019-09-10 07:22吴慧君吴敏
新教育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杜甫

吴慧君 吴敏

摘要:杜甫的诗歌创作可大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创作的前期正处于唐王朝的鼎盛阶段,诗歌充满了“感性真实”。后期是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黑暗时期。这一时期的杜甫先困顿长安,后漂泊流离,对社会真实的抒发由原来的“感性真实”转变为“理性真实”。其“忧国忧民”的思想便开始酝酿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从而充分展示了他的“乱世情怀”。而后期诗歌又可就“安史之乱”分为两个阶段,其中所表现的乱世情怀亦有所不同。

关键词:杜甫;乱世情怀;安史之乱;忧国忧民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一谈到诗歌,我们自然就会想起《诗经》《楚辞》之风骚,建安、大唐之气韵。而唐诗更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讲到唐诗就不由让人想起“诗仙”、“诗圣”之李白、杜甫。这“大李杜”分别代表着唐诗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座高峰,让人景仰,而杜诗更以其沉郁顿挫的乱世情怀撼动人心。

杜诗可随着时代和其自身经历的变化而大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创作的前期正处于唐王朝的鼎盛阶段,诗歌充满了盛唐气象——胸怀抱负,歌功颂德,充满了“感性真实”。而后期是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黑暗时期,这一时期的杜甫先困顿长安,后漂泊流离,对社会的抒发由原来的“感性真实”转变为“理性真实”。其“忧国忧民”的思想便开始酝酿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从而充分展示了他的“乱世情怀”。不过,其后期诗歌又可就‘安史之乱’而分为两个阶段,所表现的乱世情怀也有所不同。

一、十年困顿的情感抒怀期

这一时期为747年—756年(安史之乱前),此期杜甫诗歌的风格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由前期的真情豪迈转而为感慨现实,爱恨兼有,尤以“恨”为主。诗中充满了对统治集团荒淫奢侈的讽刺揭露,对人民生活困苦的同情,还有对唐王朝潜伏的危机的担忧,其“忧国忧民”思想开始萌芽成长。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体现:

1、揭露统治者的荒淫腐败,好大喜功。

代表诗作为《兵车行》《丽人行》《后出塞五首》等。《兵车行》约作于天宝十年,是杜甫旅居长安时讽世伤时之作。诗歌一开头便描绘出一幅生离死别,哭声震天的凄惨景象,惊人心魄。后面更是写出了青海战场尸骨遍野的惨象,令人不寒而栗。此诗把唐王朝因好大喜功而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讽刺得淋漓尽致。《丽人行》一诗也很好地通过诸杨游宴的奢华,极力讽刺了杨氏国戚之奢侈淫乱,侧面揭露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昏庸腐败。

2、揭示社会现实,同情人民。

代表诗作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前出塞九首》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作于天宝十四载,有两个主题:一是叙说自己虽怀有济世之志,却不得伸展;虽身处艰难,却不改初衷之情怀。二是责难正在骊山行宫中骄奢淫逸、恣意享乐的玄宗君臣,并对社会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严重的贫富分化表示了沉重的忧虑。全诗以“穷年忧黎元”为主线,标志着诗人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已经形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前出塞九首》既表达了对士民离家远征的同情,也歌颂了士兵舍身报国的精神。

二、忧国忧民的理性抒怀时期

这一时期,即“安史之乱”后之756年—770年。在“安史之乱”的洪流中,杜甫四处漂泊流离,国家的危亡,人民的苦难使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升华和发展。这一时期,杜甫诗歌的总体风格为社会理性的抒怀,抒发的情感爱恨兼有,以“爱”为主,给人以悲情壮美之感。

根据杜甫思想及诗歌风格的变化,又可以把这一期再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756—760),即安史之乱开始到成都草堂落成前。此时段杜甫在漂泊途中,高调地抒发了其“忧国忧民”的情怀,悲情壮美。主题主要有三个:一是述别离之思。代表作品有《天末怀李白》《羌村三首》《月夜》等。《天末怀李白》是杜甫因李白被流放而抒发不平之作。同时也表达了对奸佞小人、社会现实的愤慨之情。二是沙场抒怀。代表作品有《悲陈陶》《悲青坂》。《悲陈陶》描述的是756年冬,唐军跟安史叛军作战,四五万人几乎全军覆没,血染陈陶战场的惨烈景象,悲壮感人。三是忧国忧民,期盼统一。此类诗在这一时期是最多的,代表作有《春望》《哀江头》及“三吏”、“三别”等 。“三吏”、“三别”深刻地写出了民间疾苦及自己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征役的无奈和人民的同情。

2、第二阶段(760—763),即由成都草堂落成到蓟北收复的阶段。760年,成都杜甫草堂落成。诗人弃官寓居于成都草堂,这一时期生活相对安定,诗人心情也相对愉悦。因而其作品主要是以低调的忧国忧民的抒怀为主。主题主要有三个:一是相对安定的生活和惬意的心境。代表作有《江畔独步寻花》《水槛遣心》等。“留連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极好地传达出作者轻松快活的生活情趣。二是安定中不忘忧国忧民之思。代表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野望》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三是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代表之作有《春夜喜雨》和《将赴成都草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句借春雨的降临写出了杜甫内心的喜悦及对人生的憧憬。

3、第三阶段(764—770),即由安史之乱平叛后到杜甫临终。764年“安史之乱”结束,但唐王朝也开始由盛转衰。杜甫晚年感受着唐王朝国势的衰微和人民的苦难,诗作也便抒发了对时局的忧虑和无奈。“忧国忧民”的抒怀也由高调到低调进而变成了哀调。主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对国势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同情。代表诗作有《秋兴八首》《登高》《登楼》等。《秋兴八首》很好地揭示了作者在国家残破、个人暮年漂泊时极大的忧伤和抑郁。那冷落荒凉、凄楚寂寞、国家残破之情之景感人至深。二是政治抱负和身世之感。杜甫已到晚年,可谓“老骥伏枥”而壮志未酬,因而心中充满了不甘与无奈,其《江汉》一诗便很好地展示了这一情怀。《咏怀古迹五首》也借对历史人物的深切同情而寄予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更表达了诗人千载留恨的悲郁情怀。

杜甫的一生可谓是悲剧的一生,而他个人的悲剧又是和时代紧密联系的。不管飞黄腾达还是穷愁潦倒,杜甫都是忧国忧民,矢志不渝的,其执着不屈、坚贞不渝的情志动人心魄。他把社会之动荡、政治之黑暗、人民之疾苦都熔铸到了诗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郁顿挫之诗风,尤以沉郁为主——沉沉之忧国忧民心,郁郁之乱世无奈情!

参考文献:

[1]夏于全《唐诗宋词鉴赏 第五卷》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006年1月第2次印刷

[2]张浩逊《唐诗导读》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年8月第1版

作者简介:

吴慧君(1974.10.18),女,汉族,安徽宿州人,学历本科,文学学士学位,灵璧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语文课堂教学。

吴敏(1979.08.01),女,汉族,安徽宿州人,学历本科 灵璧五中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语文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杜甫
诗圣杜甫简介
登高
晨雨
杜甫触摸的,是盛唐的背影
浅论杜甫诗的爱国思想
春夜喜雨
录唐·杜甫诗《望月》(草书)
绝句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诗句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