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同伴关系的社会网络分析

2019-09-10 18:31韦宜婷
新教育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同伴关系社会网络分析幼儿

摘要:本研究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小班幼儿的同伴关系网络的整体网结构、中心性、小团体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小班幼儿同伴关系网络的内向程度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结果均差异较大,可以从不同方面反映幼儿同伴关系的特点和交往能力;小班幼儿的强连带数远远少于弱连带数,强连带数少表明班级的小团体也就不够明显;小班幼儿同伴关系网络的N派值结果,表明了在班级内较少是以小团体的交往形式存在;同一年龄段不同班级的同伴关系的社会网络分析结果差异较大。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可以针对性地采取教育策略:鼓励边缘孤立幼儿进行交往;帮助幼儿正确认识“朋友”概念;提供同异性交往的机会与环境;关注小团体之外的幼儿。

关键词:幼儿;同伴关系;社会网络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同伴关系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内容,它可以考察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状况。(陈帼眉、姜勇,2007)。同伴关系包括个体、朋友和群体三个层面,且个体和朋友层面在历年的研究中占大部分,针对于群体层面的研究较少。而近几年来,从群体层面分析同伴关系的研究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有研究者在研究群体层面的时候运用了观察法,正因为观察法这种研究方式的局限,研究者只能依据经验判定小群体,在判定出的4个小群体中发现群体成员有交叉重叠的表现。(王翠莉,2007)。由于运用观察法根据经验来判定会抱有研究者本身的主观意识,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可以用量化的指标客观地说明群体个体成员之间的关系、群体的整体结构等特征。(林聚任,2009)本研究通过收集数据之后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小班幼儿同伴关系网络,从内容上来讲,主要分析有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是整体网络结构分析,包括整体网络的密度和凝聚力,研究关系网络中幼儿交往之间的密切程度;其二是中心性分析,包括内向程度中心性分析和中介中心性分析,研究幼儿个体在整个班级网络中的是否处于中心位置,分析个体的重要性;其三是小团体分析,研究班级网络中是否存在各式各样的小群体;最后可以根据这些分析结果,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建议。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桂林市一公立幼儿园实施,在小班幼儿入学三个月后进行,选取对象为小班61个人(其中因中途转班原因剔除一个数据),平均年龄为小一班45.19个月,小二班43.93个月,性别分布如下表:

(二)研究方法

在本研究中,为了消除记忆对幼儿说出幼儿同伴名字的影响,采用现场提名法,则具体实施方法如下:把幼儿被试叫至集体活动现场的一个角落,在这个位置上幼儿可以看到班上的所有幼儿,但又不会被班上的幼儿所打扰,让幼儿先观察班上幼儿在场的幼儿,开始提问:“在班上,你最喜欢和谁一起玩?”接着问其原因;再问:“在班上,你最不喜欢跟谁一起玩?”并询问原因,两次提问,不限制幼儿说出其他幼儿名字的个数,并把结果记录在同伴提名记录表上。

根据记录表整理幼儿同伴提名的结果。对数据进行编码并构建矩阵,采用 Ucinet6.5对两个班级的整体网络结构、中心性以及小团体进行分析,在有需要之时运用Netdraw2.1对结果进行描述性的图形化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整体网络结构分析

1.网络规模分析

整体网的规模指的是网络中包含的全部行动者的数目。①[3]在本研究中,运用绘画的网络图来表示小班幼儿同伴关系的关系网络,通过网络图我们可以形象具体地看出小班幼儿同伴关系的密切。通过选取两个小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对给每一个幼儿一个独一无二的编号,运用Ucinet6.5软件对幼儿的关系构建矩阵,并用Netdraw2.1软件绘制出两个小班幼儿的同伴关系网络图。

每个正方形代表不同的幼儿,其中大正方形(蓝色)代表男生,小正方形(女生)代表女生,粗箭头代表强连带关系

通过图1和图2,两个班级幼儿之间的各种联系可以形象地表现出来,由图1可以看出小一班的网络规模为31,小二班的网络规模为30,为了使网络分析更具体全面,下面我将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分析。

2.整体网密度及凝聚力分析

密度描述的是小班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密切度。总的来说可以表述为整体网的密度越大,那么关系网络中的成员之间的关系越密切。②[5]凝聚力描述的是小班幼儿同伴关系的紧密程度,凝聚力指数越大,表明各个节点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密,凝聚力强。③[6]

通过Ucinet6.5算出小一班、小二班的整体网密度以及凝聚力指数得到表图3的结果。小一班的整体网密度和凝聚力指数为0.075和0.231,小二班的整体网密度和凝聚力指数为0.072和0.313,可见两个班级的整体网密度和凝聚力指数差异不大,班级的整体网密度比较小且凝聚力指数较低,同伴关系都比较疏远,活跃性差,凝聚力不高。

(二)个体中心性分析

中心性是一个重要的个人结构位置指标,是判定一个个体在群体中的社会地位、声望以及是否是一个中心人物的主要衡量指标。

1.程度中心性分析

通過Ucinet6.5软件算出每个幼儿的内向程度中心性,得到表2的结果。虽然小二班最高值比小一班的低,但班级总人数的的内向程度中心性值是比较平均的,这就造成了为什么小一班的整体网络密度比小儿班的大,但是小二班的凝聚力却比小一班的要高的原因。

两个班级都出现了个别幼儿的内向程度中心性值为0,即没有人选择该幼儿作为自己最喜欢一起玩的同伴,分别为小一班的LXY、MCX、CHHE,小二班的WHL和LRZ。

2.中介中心性分析

通过Ucinet6.5能准确地计算出每个幼儿在所处网络中的中介中心性值,为使统计分析更方便,研究者将幼儿中介中心性的计算结果保存在文本文件中,根据两个班幼儿个体的中介中心性值分别按降序排列,如表3所示。

由表 2-3可知,小一班和小二班幼儿个体的中介中心性值差异比较大,个别幼儿的中介中心性值为0,且小一班、小二班幼儿的中介中心性值為0的数量相等,都是5人。还有一些幼儿的中介中心性值较低,在50以下,而这些人的数量小一班大大多于小二班,这说明小一班有更多的人控制别的幼儿的能力较低,而小二班则大部分人都在班级中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

(三)小团体分析

小团体(subgroup或cliques)就是团体中的一小群人关系特别紧密,以至于结合成一个次级团体。④[11]本研究以距离为基础计算小团体,并使用N-cliques的方法对两个班级的同伴关系网络进行小团体分析,通过判断、尝试,最终选择N=1,最小的小团体不少于3个节点,求得两个班级的数量及团体成员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小一班的小团体数量为12,小二班的小团体数量为7,在班级人数差仅为1的情况下,小一班的小团体数量比小二班的小团体数量多五个数目,可见,相对于小二班,小一班的同伴关系模式更多的是以小团体的形式存在,其中ZWQ存在于3个小团体之中,QZX和LLQ分别存在于4个和5个小团体之中,而小二班虽然也有出现团体成员交叉重叠的现象,但次数较少。

四、讨论

(一)整体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从绘制出的整体网络示意图来看(图1,图2),受忽视的幼儿比较多,较少的一些幼儿成为班级里的焦点人物处于中心的位置,这与小班幼儿的游戏特点有关:小班幼儿刚刚入园,成为班级的一份子,彼此间并不熟悉,所以该年龄段的游戏特点多是以平行游戏和联系游戏为主,幼儿间的交往面很小,大部分幼儿还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对其他幼儿的关注度不够。

从选择朋友的性别来看,不论是小一班还是小二班,女生更多地会选择女生作为自己最喜欢一起玩的对象,男生则会选择男生作为自己最喜欢一起玩的同伴。这一点与之前的研究者的研究结果一致。⑤[15]但也有幼儿会选择异性别的朋友,这可能与幼儿个体的个性特征有关。

关于双向选择的强连带关系,小一班强连带数为7,小二班强连带数为6,本研究的强连带数都比较少,这可能跟小班幼儿对于“朋友”这一概念还比较模糊,不能准确地确定谁是自己的朋友。有研究者提出,这一个阶段的幼儿往往认为谁跟自己玩得好,谁给自己玩玩具谁就是自己的好朋友。⑥[16]比如当时在提名时许多幼儿选择幼儿的原因最多的就是“他跟我拉手”,“他给我糖果”,“他跟我搭积木”等等。也有可能跟幼儿的记忆力有关,比如今天A幼儿比较喜欢B幼儿一起玩,且在提名时A幼儿正在与B建立一种和谐愉快的交往关系,A幼儿可能就忘记了之前C幼儿也是他的好朋友。

虽然小一班的网络规模和网络密度都稍大于小二班,但小二班的凝聚力指数却比小一班大。这可能的原因是小一班的成员划分成了较多的小团体,同伴交往比较分散,建议小一班小团体内的成员与其他小团体的各个成员也有些交流,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二)同伴关系网络个体中心性的比较分析

由表5可知,小一班的ZWQ幼儿的内向程度中心性值(7)大于LLQ幼儿(5),但是ZWQ幼儿的中介中心性值(34.929)却远不比LLQ幼儿(175.978),这说明,虽然ZWQ对于LLQ来说得到更多幼儿的选择,更受欢迎,但他在幼儿的同伴关系的媒介作用却不是很大。而小二班的TJZ幼儿的内向程度中心性值与LYC幼儿的内向程度中心性值相同,都为2,但中介中心性值却相差很大,TJZ更多地作为同伴联系的媒介,起到咽喉要道的作用。所以,内向程度中心性高,中介中心性不一定高,反之亦如此。王英等人也对此做过相应的研究说明。⑦[17]

对于ZWQ幼儿,应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即在同伴关系中受到比较多的欢迎与关注的同时,还应为他提供更多在信息沟通中担任信息传递媒介以及桥梁作用的机会,提高他在班级中的自我管理能力。对于TJZ幼儿,则更多地让他发挥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作为班级信息沟通的佼佼者,他缺乏的是与同伴交流的机会和策略,所以提高交往能力则成为他主要的学习任务。而对于TCY幼儿,则两样提高中心性的办法都需要去尝试。

(三)小团体特征分析

从小团体的规模来看,大多数小团体的规模为3-4个人,大部分都是规模为3的小团体,且这些小团体的各个成员出现交叉重叠的现象,即一个成员重复出现几个小团体之中。小一班LLQ存在于5个小团体之中,这可能与LLQ有着较大的中心性有关(内向程度中心性为5,中介中心性为175.981)。结合前面对个体中心性的分析,可以发现高中心性的幼儿在不同的小群体中重复出现的次数也比较多。形成这样的结果原因可能是高中心性的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较强,他与任一幼儿都能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因此在同伴关系网络中,会受到较多幼儿的选择,自然也会重复出现在较多的小团体中,高中心性的个体在小团体的形成和分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王小慧,戴思玮也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对5-6岁幼儿的同伴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幼儿的同伴群体中出现成员交叉的现象。⑧[18]这与本研究的结果相一致。在幼儿园中,多彩多样的学习和游戏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许多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幼儿也比较自由,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开放性地选择某一游戏活动并加入某一个小圈子之中。

(四)两个班级同伴关系差异比较分析

虽然是都是同一个幼儿园,同一个年龄段的幼儿,但从得出的社会网络分析结果来看,无论是班级凝聚力、班级幼儿个体的中心性、小团体以及角色同类型等都具有或大或小的差异,这跟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及班级环境创设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有些教师可能因为经验的不足或教育方法不当使得该班班级幼儿没有一个良好的交往氛围,对班级幼儿之间的交往没有一个正确的引导,从而错过小班幼儿交往的敏感期。

而班级内的物质环境作为一门“隐性课程”,对幼儿的社会性有着潜在的、深刻的影响。有研究表明,物质环境的内容及其营造的氛围会对幼儿的行为产生暗示和引导的作用。⑨[20]比如,以关心、友好和相互帮助为主题的墙面装饰能引导幼儿产生积极的社会行为,相应地减少幼儿情绪不定、攻击性行为等不好的社会行为。因此,一个良好的环境创设对于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提高作用。

五、教育建议

(一)鼓励边缘孤立幼儿进行交往

本研究的各项分析结果显示,幼儿之间的个体中心性存在着较大个体差异,即有的幼儿处于网络的中心位置,比较受欢迎,而有的幼儿则处于网络的边缘位置,很少甚至没有幼儿提及。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观察,深入分析幼儿所处网络位置不同的原因,积极地去鼓励那些处于孤立节点的幼儿进行自我表达以及与同伴进行有效的社会交往。另外,教师可以为孩子们创造一个积极的交往环境,设计高质量的教育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同伴关系的发展。

(二)帮助幼儿正确认识“朋友”概念

针对外向程度中心性值为0而内向程度中心性值却在0之上的幼儿,一方面他可能不清楚“喜欢跟谁一起玩”的概念,就比如在提名过程中大部分幼儿都会把“因为他是我的好朋友”作为“最喜欢跟他一起玩”的原因。但其实这两个概念在积极的同伴

提名中是一样的问题效果,在这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或者讲故事的方式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的好朋友。另一方面,该名幼儿确实是没有喜欢跟谁一起玩,他就是一个独立游戏的个体,不管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他都是自己一个人,拒绝与同伴交往的情况下,教师应更关注此类幼儿,帮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

(三)提供同异性交往的机会与环境

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更多地选择与自己同性别的同伴,根据这一关系特征,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与异性同伴交往的机会,比如在区域中融入一些男女生搭配游戏的场所,户外活动时也可以男女生搭配一起比赛等等。目的是为了拓宽幼儿选择同伴的范围,拓展他们的人际交往圈。

(四)关注小团体之外的幼儿

从小团体分析来看,发现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出现了多个小团体,小团体的規模一般是3-4个人,3个人的规模占大部分,并且各个小团体成员中间存在交叉重叠,小团体之间的联系也因这个原因紧密相连。而有些幼儿个体被排除在小团体之外,成为孤立的网络节点。对于这个现象,教师应引导幼儿多多与小团体间的幼儿个体交往,使得孤立边缘幼儿成为小团体中的成员,继而构成整个积极的同伴关系网络。

参考文献:

[1]林聚任.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刘军.整体网络分析讲义[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刘军.整体网分析[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8.

[5]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8]罗家德.社会网络分析讲义[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10.

[9]劳拉.儿童发展[M].吴颖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10]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3.

[11]庞丽娟. 同伴提名法与幼儿同伴交往研究[J]. 教育科学研究,1991,(02):35-39.

[12]邹泓. 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02):39-44.

[13]万晶晶,周宗奎. 国外儿童同伴关系研究进展[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03):91-95.

[14] 王小慧,戴思玮. 5-6岁幼儿同伴关系的社会网络分析[J]. 学前教育研究,2014,(03):22-29+42.

[15]王英,成云. 大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社会网络分析[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31(06):125-132+144.

[16]张芬. 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原则与途径[J]. 学前教育研究,2001,(04):46-47.

[17]周云. 幼儿交往能力培养之我见[J]. 学前教育研究,2003,(06):61.

[30]刘乐珍,社会实践活动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01,(04):47-48.

[18] 赵金楼,成俊会.基于SNA的突发事件微博舆情传播网络结构分析——以“4.20四川雅安地震”为例[J].管理评论,2015,27(01):148-157.

[19]王艳.幼儿园环境创设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和价值[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03):107-108.

[20]Tan-Niam,Carolyn.S.L.,David W.,&O’Maley,Claire. A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on Children’s Theories of Mindand Social Interaction [J].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1998,144:55-67.

[21]Parker,J.G.&Asher,S.R.PeerRelations and Later Personal Adjustment[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7,102.

[22]Fabes, Richard A., Martin, Carol Lynn and Hanish, Laura D. Young Children’s Play Qualities inSame-, Other-, and Mixed-Sex Peer Groups[J].Child Development,2003,74(3):921-932.

[23]王英.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社会网络分析[D].西华师范大学,2016.

[24]龙红芝.幼儿同伴关系干预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5]刘少英.学前幼儿同伴关系发展追踪研究[D].华東师范大学,2009.

[26]王翠莉.大班儿童同伴群体的个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7]崔晓文.幼儿积极与消极同伴关系的社会网络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1.

[28]汪光辉.幼儿园“边缘儿”社会技能的团体游戏辅导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29]何晓红.论和谐幼儿园环境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

[30]仇新明.“同伴关系”研究探析[A].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经济研究委员会.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经济研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江苏省教育经济学术年会论文集[C].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经济研究委员会:,2013:19.

[31]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

[32]教育部.幼儿园工作规程[Z].2016.

[33]教育部.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试行草案)[Z].1979.

注释:

①刘军.整体网分析[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8.

②刘军.整体网分析[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9.

③刘军.整体网分析[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22.

④罗家德.社会网络分析讲义[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10,229.

⑤刘少英.学前幼儿同伴关系发展追踪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⑥劳拉.儿童发展[M].吴颖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661.

⑦王英,成云. 大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社会网络分析[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

⑧王小慧,戴思玮. 5-6岁幼儿同伴关系的社会网络分析[J]. 学前教育研究,2014

⑨王艳.幼儿园环境创设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和价值[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03):107-108.

作者简介:韦宜婷(1994-),女,壮族,广西宜州人,本科,所在单位:广西城市职业学院,邮编:532200,职称:无,职位:科员,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猜你喜欢
同伴关系社会网络分析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同伴关系作为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保护性因素
探究分组自主游戏促进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高中生同伴关系的影响途径及启示
境外公益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新浪微博娱乐明星的社会网络分析
小学教育中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及其培养策略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