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2019-09-10 19:38汪玉珍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创新创新策略

汪玉珍

摘要:思政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数字、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信息传播途径,我们把这些信息化传媒称之为新媒体。新媒体带给大学生各类资讯的同时,良莠不齐的信息也在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素养。高校思政教育不能拘泥于传统课本,应该融入新媒体这一大环境,融入时政热点,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内涵。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创新;创新策略

进入本世纪以来,新媒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大放异彩,逐渐成为我们获取资讯、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大学生思想活跃,信息素养较高,思想上更加兼容并包,新媒体得到了他们的喜爱和追捧。微博、抖音、脸书、微信等新媒体成为了最受大学生青睐的新媒体,大学生把新媒体当作是一种通讯的手段,借助互联网平台发表自己的言论、展现自己过人才艺的舞台。当前思政教育成为了困扰高校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例如学生课堂教学中参与度不高、思政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比较古板,思政学科成为了学生眼中“华而不实”的学科。本文主要是剖析了新媒体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提出了利用新媒体优化高校思政教学的策略。

一、让新媒体的开放性融入思政教师内心,实施开放式教学

高校思政教育不仅仅是阐释哲学世界原理的教育,更是施展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最好时机。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为大学生展示了一个花花绿绿的世界,潜藏着一些未知的诱惑和风险,思政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抵御这些不良诱惑,把新媒体环境的劣势转化为优势,积极借鉴新媒体海纳百川的开放风格,让思政课成为学生认识世界的“望远镜”,转变为引导式的教育模式。例如思政教师在教学中融人近期大学生关注的网络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思考网红现象对自己的启发,引导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辨别是非的观念,能够对网络新闻做一定的甄别,而不是不加甄别的吸收网络文化。很多大学生对于新媒体环境的认知存在着误区,认为虚拟的网络环境属于是个人娱乐,不需要承担责任,思政教师要扭转学生的这种观念,结合因为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被拘留的事件,强化大学生文明上网的好习惯,网络言论自由并不是大放厥词,这也是开展网络安全法律教育的好机会。高校思政教师融合新媒体内涵,开展开放式、引导式教学,建立起思政和大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展现思政教育的实用价值。

二、采用灵活机动的思政教学模式,让思政课堂魅力四射

很多大学生不喜欢思政课的原因之一在于思政教师总是采取长篇大论式的说教,基本上都是对课本内容的重复,思政课堂魅力不足,间接导致了思政课出勤率低的现象。为了扭转这种颓势,高校思政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借助新媒体传播手段,截取新媒体视频片段穿插在课堂教学中,把新媒体实践转化为教学案例,既可以丰富思政教育的素材,也可以创新思政教学模式。例如,思政教师可以融合最新热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建立校园思政教育新媒体宣传平台,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微博、微信、官网是大学生使用最为频繁的新媒体软件,各大高校应该利用好这几个主要的宣传平台,设立专门的思政教育平台,提升整个校园文化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思政教师座谈会上强调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思政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向学生传递党的最新政策,为培育新时期高等人才做好思想准备。高校要积极筹建本校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积极弘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例如参与央视提出的“我是十三亿护旗手之一”的活动,培养大学生爱护国旗、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时刻把祖国记在心间的习惯。高校要深入學习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官方微博,及时转发一些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新闻,弘扬时代楷模精神,为当代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榜样,培养大学生崇高的价值观以及为国家、人民的奉献精神。

四、结语

总之,思政教育是高校培育优质人才的一把“利剑”,学校和思政教师要创新思变,积极拓展思政教育的思路和模式,利用新媒体特点,让思政教育激发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创新创新策略
从教育价值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不良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政教育影响探析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互动与互补:《新周刊》微博传播策略浅析
关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思考和浅谈
新形势下企业干部管理的创新策略探究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