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高职生“丧文化”式创业心理困境的对策研究

2019-09-10 19:43罗应棉张志成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高职生

罗应棉 张志成

摘要:“废柴”“佛系”“葛优躺”等为代表的“丧文化”隐藏的颓废、虚伪、享受等价值观不断混淆当代高职生群体的价值取向,模糊了他们的创业意识,颓废了他们的创业意志力。面对“丧文化”式创业心理困境,我们以新媒体为突破口,力图探索出破解当前困境的策略。

关键词:创业心理困境;“丧文化”;高职生

一、“丧文化”的产生及其在生活中的现实表征

关于“丧文化”,从目前文献来看还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概念。在研究众多文献基础上,本文认为“丧文化”是青年群体在面对现实情境时,用带有颓废、悲观、绝望等色彩的文字、图片等形式表达自我情绪的一种新形式的网络亚文化。“丧文化”以网络为传播途径,主要发生在青年群体中,流行始于2017的“葛优躺”,它的发生并非个人主义的偶然现象,而是一种集体主义的必然。“丧文化”的颓废、自嘲、悲观主流观点直接反映了当代青年的现实状态。

社会的急速发展与变革,加速了社会文化的转型,也给当代青年带来了多种不确定性压力。自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加,2018届高校毕业生820万,2019届高校毕业生人数834万,2020届毕业生总数有望突破900万,就业难已成为社会热点。高校毕业生群体的庞大与岗位资源的有限形成了矛盾局面,造成了大学生群体学历在一定程度上的贬值。而高职生群体由于学历本身就不足,面临的是更加艰难的局面,学历短板、竞争激烈、资源有限等一系列现实困境使得高职生群体被挤压在夹缝中。

面对现实的困境与挫败,当代青年出现集体式焦虑,他们选择了一类自认为轻松自嘲的方式,以自嘲掩饰颓废退缩,比如“今天不开心没关系,反正明天也好不到哪去”“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更深更远的苟且”等,“丧文化”式自嘲揭示出高职生群体精神矮化的实质,不仅是自我降格矮化,更是对自我的否定和对社会的消极失望,“丧文化”狂欢的背后反映的是集体消极颓废的心态。

二、“丧文化”对高职生创业心理的影响

面对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剧增,大家对自主创业的关注度升温。然而,“丧文化”对高职生创业活动实践过程中的创业心理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一)模糊了高职生的创业意识

高职生大多数经历了高考的失败,他们的自信心本就受挫,面对现实的不如意,他们往往选择了退缩逃避。在“丧文化”的影响下,他们用“佛系青年”标榜自己,对创业活动表现出毫无兴趣、毫无追求的态度。事实上,他们的“佛系”并非真的淡薄名利,而是对自己浮躁心态的粉饰和能力不足的推诿。“丧”成为了高职生对生活不如意的万能解释,成了他们推卸责任、拒绝实际行动的借口,诸如“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有时你不努力一次,就不知道什么叫绝望”。“丧文化”在创业之初就模糊了高职生的选择。

(二)颓废了高职生的创业意志力

创业活动是一项充满各种挑战和困难的活动,相比就业,其要付出更多的坚持和努力,创业的过程需要高职生具备坚韧的毅力和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但事实上,当代青年普遍由于生活条件相对富足,他们大多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和坚定毅力,面对困难,他们缺乏拼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往往选择退缩。高职生本身就存在自身能力不足、眼高手低的问题,缺乏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哗众取宠的“丧文化”的出现,正好掩饰了高职生群体内心的集体焦虑,他们纷纷选择以“丧”来降低自己的期望,纾解内心的焦虑。因此,当面对创业的困难时,高职生正好以“丧”为借口选择逃避,放弃坚持。

三、走出“丧文化”影响下高职生创业心理困境的策略

“丧文化”的产生和存在并非一时,它对高职生创业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的消除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等手段,社会多方联动、共同协作,搭建校内外合作桥梁,帮助高职生尽早走出创业心理困境。

(一)新媒体发挥正向引导作用

“丧文化”是流行于网络空间的一种亚文化,在其生成和传播过程中,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成了主要媒介和滋养土壤,微信朋友圈、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具有用户多、传播快、互动强等特点,成为了青少年使用和传播“丧文化”的主要阵地,因此,充分利用和发挥新媒体在青年群体中的正向引导作用就尤为重要。

1.避免自媒体过度营销

“丧文化”最初只是青年群体中自发生成的一种亚文化,由青年群体自主开发。但是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通過社交网络、视频网站等自媒体平台的助推,“丧文化”的内容和产生都有了新的变化,新媒体通过“丧文化”营销换取广告收入,从而推进“丧文化”不断商品化。很多自媒体认识到了青年群体对“丧文化”的刚性需求,不断迎合青年群体的口味,对“丧文化”进行改造包装,出售内容产品吸引青年群体。在“丧文化”商业化的过程中,“丧”本质被过度包装和营销,并通过网络媒体传播、扩散,不断放大了“丧”性,从而引发了青年群体的集体“丧”。因此,在网络兴盛的时代,新媒体应当充分发挥媒体的积极引领作用,避免对“丧文化”过度消费。

2.挖掘“丧文化”的积极意义

“丧文化”处在不断发展的动态演进过程中。借助新媒体平台,青年群体对“丧文化”的创作使得“丧文化”内涵不断丰富,从最初的情绪宣泄、颓废表达到后期的积极意义赋予,比如“佛系”现在更多地是表达“我努力上进但不执拗”,现在的“丧文化”有时候是青年群体用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表达丧中带乐的情绪,也可以说是一种正能量的传递。因此,新媒体要充分发挥正向引领作用,挖掘“丧文化”背后的原因,并赋予“丧文化”更多的积极意义,从而引导青年群体去思考探索生命、生活的本质,用成熟的态度去看待人生百态与世事无常。

(二)高职院校强化创业素质培养

1.激发仓嘶创业意识

良好的创业意识是创业活动开始的必然条件。面对“丧文化”等多种网络亚文化的负面影响,学校教育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创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帮助学生改变对创新创业的偏执,建立全新的认识,对创业的认识不仅仅是停留在一个开店面、创公司的层面,工作中创新,岗位上创业都属于创新创业。

另一方面,创业教育应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创造性是人类本质最基本的“财富”之一,从我们呱呱落地时便已形成,遗憾的是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减少了。因此,学校教育首要做的就是点燃高职生的创业热情。

2.强化创业心理素质

创业心理素质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披荆斩棘的利剑,不容忽视。“丧文化”吞噬的就是学生的心理,泯灭了热情,磨平了意志。因此,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第一课堂时要设置创业心理素质主题教育,借助榜样示范的力量,增强自信心,帮助学生树立追求自我实现的目标;增加挫折教育,提升学生心理承受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应对创业过程中的重重困难。

同时,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多样多类的创业实践平台,夯实学生的创业技能,诸如创业科技园、孵化基地、产教融合中心等,并搭建各级各类创业大赛平台,在实战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当创业能力足够强大时,高职生就能重获自信,在面对“丧文化”的侵蚀时,他们才能筑起强有力的心理防线。

(三)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

1.主流文化诉求

“丧文化”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极大地符合了高职生群体的兴趣和需求。在移动网络迅猛发展的新时代,我们无法阻断网络文化的传播,但我们可以运用网络传播的灵活多样性,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通过网络主动推送主流文化,在长久的参与互动中,增加学生对主流文化内涵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让学生感受主流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当主流文化成为一种诉求,“丧文化”等网络亚文化也就无生存之地。同时,政府部门应通过立法、科技等多种手段加强对网络传播的监管,避免低俗文化、颓废风气对青年—代的侵蚀,营造良好的网络主流文化氛圍。

2.行业空间延展

据调查,大学生创业的最大难题就是资源不足,包括人脉资源、金钱资源等。政府部门通过切实的政策帮扶,提供给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解决高职生创业资源不足的问题。高职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虽强,但科技含金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实现高职生有质量的创业,并提高创业成功率,政府可以制定高职生对应帮扶措施,拓展高职生的创业空间,避免高职生创业在平庸和资源短缺中边缘化。

另一方面,社会应注重媒体的舆论引导,通过创业典型宣传,提高大众创业的预知度,增强社会公众在心理上对创业的接受度,减少家庭、社会对高职生创业的阻碍,扩大高职生的创业空间。

猜你喜欢
高职生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高职生顶岗实习过程中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研究
关于高职院校法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高职生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生的学习现状与改善措施
关于高职生换元积分法教学的探索
高职生自我容纳与容纳他人调查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辅导员如何引导高职生树立良好的婚恋观
高职生责任意识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