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舆情问题分析

2019-09-10 19:43席秦岭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时代背景新媒体

席秦岭

摘要:新媒体时代产生的高校舆情,既有高校最近改革热度大而自身受到较多关注的社会背景,也有新媒体信息传播迅速以及发酵快的时代背景,更有读屏时代电子传播的技术背景。高校輿情使得高校“高正上”形象受到冲击,由于部分危机公关处理不当也引发社会对我国高教质量的巨大焦虑。但舆惰事件的处理也对全民进行了教育,弘扬了社会正气,树立了官媒的威信。因此,我们要理性面对与分析舆情,弱化负面影响,强化正向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舆情;时代背景

近年来,高校负面舆情频发。身陷舆论漩涡,高校往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舆情下要么沉默不语,要么悄悄承认错误并改进工作,要么“越描越黑”引发更大的舆情;作为“键盘侠”的网友,过足了嘴瘾,更添一份发起下一轮舆情的热情;各大媒体则抓紧机会,抢占舆论高地,助推或澄清一波又一波的高校舆情。如此频发的高校舆情究竟给我们提醒了什么呢?

一、新媒体下高校舆情产生的社会土壤

(一)社会背景:人红是非多,高校备受社会关注

近几年,国家一系列的高校改革举措让高校成为“红人”,备受社会关注。2018年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全面整顿本科教育教学秩序,严格过程管理。其中,包括要求高校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其目的是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也包括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尝试“1+x”证书试点,推行“模块化”教学改革。这些改革力度之大,使得高校发展受到全国人民关注,高校舆情频发也在所难免。

(二)时代背景:信息传送及时,“发酵”速度快

截至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8.54fK,手机上网比例达99.1%。网民基础庞大,在网络空间信息发布速度快、时效新,只要有“料”,很快就能实现跨圈和跨平台传播、“发酵”,形成社会公共话题。

通常是,新闻事件刚发生,新闻媒体还没到现场,各种现场照片与视频就已经在很多微信群传开,甚至还有传播者自己的语言旁白。有的人可能在现场,有的人可能只是扩散,还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如果是负面信息,往往持续发酵,当事人或者相关部门在没有掌握基本事实或全部因果链的情况下出面危机公关,实际效果不佳。

(三)技术背景:读屏时代,人人都有表达诉求的通道

新媒体时代的人已经习惯了读屏,而较少阅读纸质版面。读屏的内容可能来自官方媒体,也可能来自自媒体。自媒时代,人人手里的智能手机都是一个麦克风,每个网民可随时随地发布信息。过去,有图有真相;现在,网民更信奉有视频有真相。5G时代,视频传播更加快速,受众通过海量短视频可窥探到更多高校的片断,容易发生更多的舆情。

面对高校舆情,人人都想当“审判官”,人人都想当“评论家”,于是,异化传播愈演愈烈,其导致的结果可能背离了事实真相,可能受到别人言语的诱导,可能失去了独立的判断。

二、高校舆情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高校师生数量庞大,校园生涯涵盖了师生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所涉及到的舆情呈放射状,包罗万象。

高校公共突发事件一般有三类:—是公共卫生,如传染病、食物中毒等事件;二是公共管理,如非法集会、绝食、领导腐败等;三是公共安全,如火灾、洪灾、地震、校园暴力、师生人身意外伤害等。

有学者曾以2014年教育舆情事件为例进行了归纳总结,发现当年65起高校教育舆情热点事件中有34起事件热点与学校管理相关,超过总数的一半——11起与师德师风有关;20起与学生表现有关。

从近期集中爆发的高校舆情看,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一是涉及我国对留学生优待被质疑“超国民待遇”,民众“让留学生成为普通一员”的呼声强烈。如山东大学“一个留学生配三个学伴”、北京大学入学通知书“内外有别”:对内称“你”对外称“您”、吉林大学为留学生提供叫醒服务、福建农林大学留学生市区骑电动车载人拒不配合民警正常执法并推搡交警暴力抗法等。二是涉及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带来系列新问题。如西南交通大学健身房欲推婚介服务被批“拉皮条”、网传西安工业大学明德学院“食堂阿姨”穿清凉装给学生打饭。三是“蹭”热门新话题和炒作高校老生常谈话题,无论哪一类关注度都极高。如,网传成都理工大学一教授多篇论文疑似造假被英国学术期刊撤稿等学术不端老话题等。

一方面,高校动辙聚集了上万名在校师生,学生群体思想活跃、社会化程度日渐增高、对新媒体技能运用自如,作为网络原住民对运营各网络平台手法熟悉,以及表达欲望强烈,加之高校的离校毕业生数量庞大,从新闻价值的接近性来分析,很多人更愿意关注与自己有关联的新闻。另一方面,其他高校群体也会关注这个大群体的新闻事件,一所高校发生的舆情事件可能会形成全国高校的师生共同关注的局面。另外,从媒体对新闻的选择情况来看,高校新闻线索多元,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符合新闻价值对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和真实性等方面的要求,学生、老师自媒体上发布的校园片断,如果极具话题性,很容易被大v和机构媒体关注,形成头条新闻,登上各大平台的热搜榜,继而演化成为头部舆情,在舆情的传播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高校舆情的负面影响

近期高校舆情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高校学术殿堂的“高正上”形象受到极大的冲击

高校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特别是在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众心里,一直是“高正上”的形象。“高”自然是研究高等学术;“正”意味着知识正确;“上”就是说上位的品位。很多高校的舆情显示,大学竟然干着“低级”的事情;标语出现错字,大学校长读错汉字发音,知识不正确。诸多高校舆情导致高校学术殿堂的“高正上”形象受到极大的冲击。

(二)高校处理舆情水平低,且程度被不断被刷新

高校輿情出现之后,高校一般都会有舆情公关。由于很多高校处理舆情水平较低,一度出现了越描越黑,越解释问题越多的现象,甚至出现越公关显示的水平越低级。

(三)引发社会对我国高教质量的巨大焦虑

对于普通大众来讲,绝大多数人都接受过基础教育,但在1998年我国高校扩招之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毕竟有限,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是荣耀,因为,在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眼里,高等教育一定是比基础教育质量要高。当然这里的质量标准是由普通老百姓自己心中的标准来衡量的。这些高校舆情的出现,引起了集体对高校教育质量的极大忧虑。

四、高校舆情的“意外功劳”

高校舆情固然引发了负面影响,但也不能忽视其正面的“意外收获”。

(一)对社会人群的集体教育

通过高校舆情的传播,真相一般会慢慢浮现,正确的知识,正向的解决办法也会逐渐得到传递。譬如,电子科技大学将贬低“四大发明”的副教授处以停课处分的事件让大多数人知道了高校有师德师风委员会这样的组织,进而了解到国家对于学校教风及教师言行的规范管理。四大发明到底是科学还是技术,其讨论也对普通老百姓进行了科普。而社会舆论也促使电子科技大学找到了正向的解决办法,既有一定惩罚性质地批评了老师,也对构陷老师的学生进行了猛烈地鞭挞。这些事情的解决程序也对全民进行了一次普世性的教育。

(二)社会正气最终必站上风

高校舆情的产生,在新媒体的途径下,异化传播特别迅猛。但是,如果我们认真跟踪每个舆情事件的结果,最终的解决基本上都符合“民意”。常言道,民意不可违。这里的“民意”当然指的是社会正气。因此,每一次舆情事件的处理,实际上也是一次正能量的宣传,只不过,这种宣传的代价往往比较大,也不是我们所提倡的。

(三)官媒事后树威信

几乎在每次大的舆情之后,诸如《人民日报》与《新华时评》等官媒也会站出来发声。他们义正词严,缜密论证,弘扬正义,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官媒事后爱憎分明以及铿锵有力的回应为官媒赢得了阵阵掌声,树立了大媒体与高平台的强大威信。

综上所述,高校舆情频发跟新媒体的产生以及高校自身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要化解舆情,减低负面影响,正向宣传,弘扬社会正气。

猜你喜欢
时代背景新媒体
数字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新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钢琴作品的思政融合
生态时代背景下我国绿色农产品转型升级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智能产品在居室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华丽追梦者
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优化探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