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雄心壮志,塑精彩人生

2019-09-10 07:22蒋利宇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巡警洋人租界

蒋利宇

语文课程标准的改革,更新了语文教学观念,转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采用了“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学生自学,感受“不振”。

在导入这一环节复习词语后,我出示了“自学提示”让学生自学:

1、默读课文,用“——”画出文中描写“中华不振”的句子。

2、我能照样子填空并想象说话:

(1)衣衫褴褛的妇女:(可怜)她在哭诉:

(2)得意扬扬的大个子洋人:可(  )他在炫耀:

(3)耀武扬威的中国巡警:可(  )他在说:

(4)围观的中国人:可(  )他在想:

3、“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样呢?”改为陈述句:

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是:

使少年周来来立下这样一个远大志向的原因是:

二、讨论交流,明悟“不振”。

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后,已初步感受到了由于旧中国政的腐败无能,中国人备受洋人欺凌。特别是在交流第一题:找出描写“中华不振”的句子时,有一个学生读到:“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大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学生指出了出现这令人发指的一幕,正是由于“中华不振”。这时,我用多媒体出示: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一段屈辱史:——1840年到1949年的110年间,英、法、日、美、俄等帝国主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过大小数百次侵略战争,掠去白银1000万两,大规模地屠杀中国人。——当时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挂着这样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

——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

——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枪靶子,练习射击。

三、品味“不振”,品出内蕴。

在教学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遭受欺凌,却无处说理这一段时,我设计了以下环节来让学生想象說话:“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被洋人轧死的是这个妇女的什么人?”有的学生说这个亲人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有的说这个亲人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有的说是她慈爱善良的母亲,有的说是她的弟弟……我顺势引读:“被轧死的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生读)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被轧死的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生读)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被轧死的是她慈爱善良的母亲,她的心都碎了——(生读)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读着读着课文,学生由朗读课文,变成了对旧中国政府、耀武扬威的中国巡警、横行霸道的洋人的控诉。学生眼里蓄满了泪水,深刻地感受到了由于“中华不振”而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伤害。学生此时已与少年周恩来一样,内心已发出呐喊:“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难道还让中华母亲继续遭受这样的屈辱吗?我们中国人看到这样的屈辱还要再沉默下去吗?”

四、酿出真情,立下壮志。

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了洋人在中国土地上耀武扬威,横行霸道的丑恶行径后,立下誓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让学生理解周恩来远大的抱负和博大的胸怀,我引读:“这可是周恩来少年时立下的志向,女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也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啊,男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更是周恩来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被周恩来的伟大理想而感染。我抓住时机,课件出示:“周恩来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延安的窑洞里,在山城重庆的阁楼上,在出国访问的飞机上,在临终前的病榻上,他都手不释卷地读啊,写啊。正因为如此,他去法国留学求得马克思主义,建立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取得抗战胜利,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高兴地说:“同学们,你们就像初升的太阳,有着伟大的抱负。相信你们能在伟大理想的指引下,沿着伟人的足迹,坚持不懈,实现自己的理想。

教学中,我实施了“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我把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定为教学重点,把学生当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猜你喜欢
巡警洋人租界
猫客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何时何地召开?
大臣们昏招迭出
漂亮的还击
从晚清竹枝词看西学在租界的传播
被识破的装扮
唯恐太迟
直面“洋人”、“洋事”
上海租界时期的公共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