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选本视野中的“80后”先锋诗歌

2019-09-10 07:22赵目珍
三峡论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选本诗坛诗选

摘  要:从边缘出发的“80后”诗歌的先锋性体现之一,即是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涌现出了一批“80后”诗人自编的“80后”诗歌选本,其中三种影响较大。从编选态度和选本性质上看,春树选本突出前卫、新潮、口语,注重从语言的桎梏中解放个性,但网络特征和圈子化比较明显。辛酉选本带有明显的知识分子特征和学院派气息。丁成选本兼容口语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注重诗人个性,突出精英意识。

关键词:80后;先锋诗歌;自选本;春树;丁成;辛酉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9)05-0038-06

从某种意义上说,“80后”诗歌在当年也是以先锋的姿态登上中国诗坛的。

2001年11月,春树在“诗江湖”论坛发了一则帖子,帖子的标题是:“所有八十后诗歌爱好者联系起来!!!”如今,这一句呐喊声犹在耳。据春树自述,其当时的目的是要“号召所有‘八十后’的诗歌爱好者抱成一团,走出70后和前辈的阴影与影响,努力创造自己的风格,沟通有无,真正贯彻一个‘八十后’的概念。”颇有一点要“杀出重围”“自立门户”的味道,甚至对当时诗坛颇有影响力的“下半身”诗派也认为是到了“外强中干,今非昔比,问题多多”的时候。2002年6月27日,丁成在“诗理论”论坛发表“给80后出生的诗人们一记棒喝”的帖子:“60年代、70年代的诗群轰轰烈烈,如火如荼,……80年代后的诗人呢?虽偶有那么几个勇跳龙门的悍将不时地跑出来折腾几下,但多是构不成气势……我们得自己给自己垒一片天空。”从春树和丁成的发言,我们可以感觉到,对于“80后”而言,“影响的焦虑”横亘在前,就如老刀所说:“这一‘群体’从出现开始就真的是紧接着七十年代的,完全活在70后的阴影下。”这种焦虑从春树对当年为什么要号召“八十后”联合起来所作的解释也可窥见端倪:“1、我们的诗还没有形成气候。2、没有人关心我们,没有人扶植我们,我们自己关心自己,我们自己扶植自己。3、可能也是太无聊了吧,青春本来就需要轰轰烈烈的事件来点缀。”

有人认为春树在当年是被伟大的市场“运作”到诗人面前的,但其诗与其人确实有着无比强烈的内在同一性,她是“一个悲伤的快乐的清醒的可爱而摇滚的年轻的疯子,一个跳着狐步舞的诗人。……她的诗歌集中表现了一个女人想要说话的欲望多么强烈。……她依靠一个女人的天赋把反叛和伤感表现出来了。这是不同于男性的愤怒。这愤怒是赤裸裸的,是抒情的。春树在诗中展现的那个人,可以肯定就是她自己。如果非要扩大这层意思,那么我们说,或者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女人。”她当年信奉的是“玩诗”的观念,认为诗歌不是形而上学的概念,而是像金钱、音乐与足球一样属于“玩物”,所以对诗歌表现出一种无所顾忌的态度。阿斐当年也是被“莫衷一是的下半身诗歌运动造就”,其早期诗歌带有明显的口语特征。回首当年的写作,阿斐表示:“还是会很喜欢,是它们至少让我拥有了一个理念:诗歌没有阴暗面,诗歌无所顾忌。”而口语的特征和“无所顾忌”的姿态,在当年恰恰代表了不折不扣的“先锋”。诗人丁成对于先锋也很执着,他一直渴望在写作能有所突破,这让他赢得过“精神领袖”的称谓,“天才”“异端”等称号也随之而来。诗歌的先锋性在他看来,就是:“时间不老,先锋不死。正是先锋褒有了诗歌存在的意义,以及不断生长的可能。”从春树、阿斐和丁成他们的身上看,当年的“80后”先锋诗歌既有突出“代际”的时间意识,又有反叛和标新立异的社会性的一面。一如罗振亚先生当年在对“先锋诗歌”进行定义时所云:“兼具时间和社会学意义的‘先锋诗歌’,当是那些具有超前意识和革新精神的实验性、探索性诗歌的统称,它至少具有反叛性、实验性和边缘性三点特征。”如果细致地去读“80后”诗人当年的作品,观察他们当年的处世态度,我们会对罗先生说的“先锋性”有更深刻的体会。

从边缘出发的“80后”诗歌的先锋性体现之一,即是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涌现出了一批“80后”诗人自编的“80后”诗歌选本。其中有春树主编的《八十后诗選》(2002/2003/2006各出一辑,共三辑),诗人丁成酝酿许久而出的《80后诗歌档案》(2004年编竣,2008年出版),诗人辛酉、胡桑、茱萸主编的《中国80后诗全集》(即《辋川》三册合订本,2010年编就),陈错、申道飞主编的《刻在墙上的乌衣巷》(2005年出版),玉生主编的《80后诗选》,北残(赵目珍)主编的《80后朦胧诗选》,老镜主编的《80后诗典》等数部,而以前三种影响较著。

一、春树与《八十后诗选》

春树是“80后”一代诗人中较早进入诗坛的女性诗人,具有很强的先锋性。其诗多以口语立足,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围绕着日常生活铺展生存体验是其长处,有时也会渗入一些不经意间的个人思考。从写作的方向上看,春树与“第三代”诗歌写作和“70后”诗歌写作中的口语精神一脉相承。在写作中,她一方面将自己作为叙述的主体尽情挥洒青春,同时将语言作为工具,将这种挥洒进行了行云流水式的叙述,并且将这样的叙述驾驭得得心应手、灵活自如;另一方面,她的叙述虽有时激情万丈,有时冷静客观,但表达出的都是她个人最真实的内心情志。口语写作有其最重要的精神内涵,那就是以最真实的吐露表现最真实的个体境遇,不虚伪,不矫情。从某种角度看,口语诗歌写作虽从某种程度上消解了语言自身的特征和魅力,但透过不同程度的消解却可以让人洞见到自己“存在”的真实。不过,为口语写作流水性的姿势所“灌倒”,春树的诗歌写作在叙述时总是呈现一种泛滥的态势,没有节制,也没有隐忍的含蓄。其优长就是以日常口语写日常中的自然和普通生活,以口语将所言、所思做直接的对接。“春树的文字风格其实可以归结为身体性,意识性,率真和女权。她集中了八十年代人的共同特点,简洁、真实、肆意、先锋。”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信:“我相信,我的诗,和中国一流诗人的诗,放在一起比较也毫不逊色。我没有思量过形式转变的问题,这很自然,不同的状态写不同形式的文字。”她对诗意的具体凝成和诗意的鲜活并不在意,比较注重个体的“在场感”,“我手写我口”的节奏与“我手写我心”的惯性在她那里是统一的。

春树主编的《八十后诗选》,分别于2002年、2003年、2006年各出一辑,共三辑。也许出于对个人诗歌美学的这种认知,春树在编选《八十后诗选》时也表现出一种“无节制”和“随意”的心态。《八十后诗选》的第一辑入选的作者,诗作部分有萧颂、春树、阿斐、水晶珠链、非擊、但影、封原、小宽等;小说随笔及评论部分有Zhuzhu、萧十一,健崔、老刀、口猪、巫昂、管党生等。除了阿斐、谷雨、秦客、李傻傻、何殇、木桦、老刀等少数“80后”至今还在诗坛有一定的影响之外,其他多成为诗坛过客。《八十后诗选》的第二辑同样如此,选录的诗人作者有:AT、NUDE、王兮兮……三米、臭、春树……,除了阿斐、春树为早期“80后”实力派,AT、莫小邪、李异、木桦、巫女琴丝、旋覆较有影响之外,其他也多是籍籍无名者。《八十后诗选》第三辑编订于2006年,与第二辑的出刊在时间上拉开了一定距离。按道理讲这一辑应该有些变化,因为在此数年间,“80后”诗人中涌现出了一些有实力的人物,但其间所选诗人亦复如是:111、9/18、beast、阿鲁、擦肩而过的风、蔡依依、陈东、陈小三、春光窄浅、春树……除了春树、但影、嘎代才让、鬼狼、镭言、李异、林溪之外,其他亦多是如风者。

从以上名单还可以看出,很多诗人的笔名在选取上比较随意,有的甚至即以数字、英文单词、邮箱署名,这与世纪初刚刚兴起的网络诗歌环境有莫大关系。春树曾声言:“诗选大部分的诗歌是从各个论坛选用,少部分是投稿”,而且诗选上都赫然印着“春树下诗歌论坛”的网址。可见在当时有一个以春树为主导,以“春树下论坛”为中心的80后诗歌圈子。这在新世纪之初是一个普遍的文学现象,因为8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诗人当年都正值风华正茂的大学时代,网络论坛是他们结成团体壮大力量的重要载体。按照啊松啊松的归类,春树、木桦等是口语诗派的代表,以他们为中心的这一部分诗人主要集中在“春树下”“秦”和“诗江湖”论坛,他们大多数都倡导并践行“下半身写作”。春树选编的这个选本就带有这一圈子的明显印记。

《八十后诗选》在“80后”诗歌的发展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因为从时间轴上看,它是80后诗人编选的最早的80后诗歌选本。但是从十余年后的80后诗歌格局看,其所选诗人的分量要逊色很多。这也让我们产生一些思考,为何在春树的周围积聚了这么一大批诗人,但却与丁成、辛酉等选本中的诗人有这么大的区分度。也许这暴露了当年网络乍起时代诗歌写作中的一些弊端,比如说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而春树囿于当时的环境未慎重地进行选择和编集,甚至某些非“80后”诗人也被误选其中。但是“先锋”概念所耀示的“实验”、“特异”、“松散”、“瞬间”等特征却在这一选本中都昭示了出来。无论如何,春树选本对于再现当年“80后”诗坛的繁杂景象功不可没。

二、丁成与《80后诗歌档案》

80后诗人自编的各个选本,可能因编选者的审美、视野、理念等不一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但无论这些选本的编选出于何种考虑,它们都导向一个文学“动机”,那就是这一代诗人对于身份的焦虑,以及渴望加入历史的意识。丁成曾经坦白地讲:“既然叫档案,显然我们有梳理这一代人阶段性写作的野心。”对于史的概念,他也曾说过一句非常强悍的话:“我不要历史过几年才来找我,我要历史现在就找我。”这话听起来颇有些狂妄,很多人都会将之视为狂狷之语。其实就文学史的角度而言,它体现了一位诗人对诗歌的强烈自信和承担的勇气。这与他此前的断言是一致的:“就已有的文本和目前自身状态而言,我必然是中国当代诗歌创造历史的人,我不会假模假式地菲薄自己,我更没有权力去替自己谦虚。”

丁成策划的《80后诗歌档案》一书(以下简称《档案》)在2004年即已编竣,因故耽搁数年,2008年才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付梓。此选本丁成在“一个人的战争”的访谈中表示:“同以往所有介绍‘80后’的书本所不同的是,读者在本书中看到……一群真正的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诗人们在用自己的沸腾热血,披肝沥胆去践行并开创‘80后’的艰辛历程,以及拓荒者们非同寻常的才智和毅力。对于当下以讹传讹得近乎荒唐的‘80后’命名真相,在本书也有详尽真实的记载。”对于早期“80后”中的某些人扛着“80后大旗”到处招摇撞骗,他非常愤慨。为此可以觉察到,为何这部《档案》的扉页上赫然“镌刻”着“文坛的‘少帅军团’”“势如破竹的精神骑士”“勇猛无匹的拓荒先锋”三个定位。这三个称谓即是丁成对“80后”诗人的期许。这部《档案》即是对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

在《档案》中,丁成选取了“80后”诗人24家。从整体来看,这24位诗人基本代表了早期“80后”诗人中的最强大阵容,他们分别是:阿斐、巴彦卡尼达、崔澍、春树、丁成、饿发、谷雨、嘎代才让、何晴、解渴、李傻傻、镭言、木桦、秦客、师永涛、三米深、唐纳、唐不遇、王东东、熊焱、潇潇疯子、玉生、郑小琼、张进步。从多年以后的今天来看,他们当中有几位仍然是活跃于当下诗坛的“80后”主力,像阿斐、春树、嘎代才让、唐不遇、王东东、熊焱、郑小琼等,包括丁成本人。按照啊松啊松的观点,丁成、啊松啊松、十一郎、秦客等人是从老“80后”中分裂出来的一派,年龄比所谓的老“80后”略年轻一两岁,主要由江苏、广西、湖南、湖北、陕西等地方的诗人组成。但据丁成《光阴下的“80后”》一文所载,丁成对以春树、鬼鬼、土豆、果酱等为代表的口语诗人十分不满,认为“80后”的真正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被这些人遮蔽了。后来在“春树下”“扬子鳄”“瀑布”等论坛还爆发了“丁成派”和“春树派”的论战。丁成分析指出:“上个世纪90年代末,……急功近利占据了诗人内心最深处的某个圣地,很多作品都缺少诗歌意义上的深层积淀!而80后由于正赶上网络这班车,可能还有诸如‘春树下’之类的论坛挂着80后的招牌,格调不是太高,进去的人不是谈性就是谈色,你光看看那些网名就知道了,于是掌握诗坛话语权利的部分人便霸道地把此上种种都贴到80后身上,并居高临下,以偏盖全地“教导”80后还不够成熟云云。”

应该说,丁成对当时“80后”诗歌所处的大环境的分析是比较客观的。而且他对当时诗坛“80后”中的另一批诗人的观察也比较敏锐:“他们目的可疑的‘忽略’另一群正在以一种健康速度迅速成长的80后诗人们:熊盛荣、田荞、刘小翔、堕落精灵、谷雨、丁成、枫非子、张进步、刘东灵、方为、唐纳、莫藍、伍开堂、汤成伟等等……至少说他们这种盲人摸象式的解读方式,是很不负责任的。”为此,在《档案》中,丁成将这些被忽略的实力诗人进行了收录。当然,后来丁成的观点趋于和缓,对于口语写作与知识人分子写作主张兼容并蓄,于是一些口语诗作者也被选入了“档案”,春树的入选即可证实。“在编选的过程中,我们唯一遵循的尺度便是诗歌文本本身。……说到底《80后诗歌档案》是80后一代人继续前行的冲锋号和墓志铭。对于入选者来说,他们将继续在写作中深入汲取时代赋予的烙印和精血,最终完成自己有效的写作。对于另一部分来说就是悲壮的墓志铭。”

2003年以来,丁成就一直在谋划着《档案》这样一部完整归结“80后”诗歌写作的文献。“其实并不是梦想,确切地说应该是一种自觉的责任。”2008年他实现了这一宏愿。“我们并不伟大,我们也不敢是天才,对于时代赋予的责任,我们做到的仅仅是多一些承担的勇气。”这是丁成作为一名“80后”诗人的担当意识。他与其他早期“80后”诗人一道,以先锋的姿态率领“80后”这一代诗人登上诗坛,开启了“80后”诗歌时代,“80后”诗歌运动因此蔚然兴起;同时,他还在一种有力的“狂妄”中表现出强烈的自信,在诗歌上昭示出了两个高贵的“先锋”:一个是从时间上而言的,一个是从文本上而言的。在高举诗歌大旗冲锋陷阵的同时,他还向诗歌理论发起进攻,以文学史眼光打造属于“80后”一代诗人的诗学理论,他编选的《蓝星:80后文论卷》,尽管看起来有些单薄,视野也有局限,但已经凸显出了明确的理论建构意识。《档案》《80后文论卷》这两部“书”在“80后”诗歌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和作用,用前人所谓的“领一代风气之先”来进行评价是不为过的。

三、辛酉与《中国80后诗全集》

2010年,辛酉、胡桑、茱萸主编的《辋川》三册在“80后”诗人中引起了轰动,其中的创刊号为“中国80后诗选·长三角专号”,第二、三期为“中国80后诗选·实力派专号”。后来辛酉将《辋川》三册合订,即为后来的《中国80后诗全集》。

在《辋川》创刊号的发刊词中,辛酉对于“80后”诗歌在诗坛的形势和处境有着清醒的认识:“80后到现在已经老大不小了,80年出生的今年刚好是而立之年,相对于第三代诗人20出头攻城拔寨的辉煌经历,80后诗人到今天基本上属于被遮蔽的一代。当然,也有一些特殊的个例,比如王东东、唐不遇、郑小琼,但从整体上看,80后并没有浮出水面。80后不乏优秀的诗歌文本和诗人,至少和86大展时期的第三代诗人相比毫不逊色,但没有实现集体的突围。”按照初步设想,辛酉准备连续用四期《辋川》来推出中国80后诗歌,前三期为诗选,第四期为理论。他希望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实现把80后最优秀的的诗歌文本和诗人呈现出来的目的,为中国诗坛提供一套完整的翔实可靠的诗歌档案,为一代人的青春树碑立传。”当然,选本的编选也有出于纠正诗坛上不良风气的目的:“时至今日,这些人在评论家的文章中,仍然霸占着‘代表’的位置,却引用不出一首像样的诗。”对于刊物的编选标准,他也十分清醒:“倡导严肃而认真的写作,推崇对语言和技艺的探索,关注对社会和时代的承担,反对下半身、口水诗和梨花诗,对2000年以来的网络流行写作进行拔乱反正,对美和时间作一个交待。”为此,《辋川》的选诗,一般而言都比较纯正。从第一辑所选长三角“80后”诗人专号看,其中的诗人在当时诗坛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突出者如老刀、谷雨、肖水、辛酉、鱼小玄、郁颜、胡桑、洛盏、茱萸、徐萧、缎轻轻等。在《辋川》第二辑卷首语中,辛酉借梦亦非的“返真写作”重申个人看法:“中国新诗一百年,林林总总的写作运动都是病态的,……年轻一代的诗歌写作者,有责任纠正过去的病态行为,让诗歌写作恢复到常态之中——而返真,是恢复常态的一部分。”《辋川》的第二辑刊发了包含新锐和实力在内共34位“80后”诗人的代表作品,这34位诗人有一大半都是当下诗坛有一定影响的人物,如王东东、冯娜、冰木草、刘东灵、吕布布、羌人六、巫小茶、张坚、泽婴、郑小琼、秦客、唐不遇、唐棣、徐钺、彭敏、嘎代才让、熊焱、黎衡等。

出于特定人编选的缘故,《辋川》的前两期烙上了编者强烈的倾向性,于是,第三期“试图以呈现这代人各式的写作面貌为出发点,凡是定向约稿和自由来稿的作品,都尽可能地挑选了一部分”,但是编选者茱萸指出,“团结起来”或者“来起结团”不是他的希望。因此,《辋川》的第三期虽然像是除前两期诗人之外的一次“80后”诗人大展,看起来“显得庞杂而缺乏编选立场?但这本身便是一种立场。”茱萸希求“同代的写作者之间应该有一层隐秘的心灵关系,他们互为镜像,互相提醒和验证,并各自获得音色各异的回声。”这是他对80后诗歌所设想的一种美好愿景。《辋川》第三期选入的均是当前在诗坛有一定影响的诗人,比较突出的有厄土、丁成、严正、侯珏、李浩、阿斐、余刃、乌鸟鸟、孙苜蓿、李成恩、夏春花、熊曼、罗雨、蒙晦、刘化童、八零、丁东亚、谢小青、喑篱等等。《辋川》的另一特色是在第三辑卷四做了台湾“80后”诗人小辑(入选8人,与辛酉在《全集》后记中所称10人有出入),可以说已将当前活跃的中国“80后”诗人“一网打尽”。正如辛酉在《中国80后诗全集》后记中所总结的:“堪称80后诗歌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集结。”

辛酉对于常态性的诗歌写作有着一定的认识,他认为:“起码是尊重母语、有文化教养、技艺和灵魂高度统一、个人志趣和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写作,绝对不是无难度、低级趣味的分行口水。”秉持这样的诗歌理念,《中国80后诗全集》对于口水诗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的,但口水诗不等同于口语诗,这从选本中选取了阿斐等人的诗作即可看出。不过,也许是出于审美和诗歌理念的差异,选本始终将春树排除在外,这体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讨论“80后”诗歌,春树似乎不可忽略。不过,辛酉曾表达过个人看法:“80后诗歌群体最初得到广泛关注,却是作为70后下半身诗歌运动的附属品,在网络诗歌论坛刚刚兴起的混乱时期,通过‘诗江湖’等网站的传播优势推向前台的,一些自身尚未发育成形的80后写手,被舆论强行‘剖妇产’,制造成为一个个‘代表’诗人。”从这一角度来审视,该选本体现出了一种独立的立场。

赵毅衡曾指出,“先锋派的最后一个判别标准是:它有能力为艺术发展开辟新的前景的可能性。”《中国80后诗全集》虽然尚不能在当下验证这一点,但是其中优秀的“80后”诗人,其前景是不可想象和估量的。

四、其他选本及其比较

陈错、申道飞主编的《刻在墙上的乌衣巷》是一个所谓的“80后诗歌排行榜”,入选的是唐不遇、木桦、谷雨、羊、阿斐、肖水、AT、蒋峰、春树、莫小邪十人。编选者认为,这十人是他们“迄今为止所见最优秀的中国80后诗人。他们以各自的方式抵达存在的真实或创造独特的审美空间。在他们的诗歌里,我们看到了新一代艺术家不懈努力和痛苦挣扎的身影,看到了诗人对世界和物质的反驳、对自我的嘲讽——世界在他们笔下逐渐呈现出原初的一切来。他们中大多数技巧成熟,有着自身独特的写作风格愈道路。”此选本因是“排行榜”性质,少而精,故只选10人,但所选诗人大多是80后诗人中的佼佼者。北残主编的《80后朦胧诗选》旨在发掘80后诗歌写作中具有“朦胧”特质的一批诗人,但分析认为,这一批诗人“凸显出了与早期朦胧诗似曾相识而也迥然有异的诗学特征和美学风范”,“80后朦胧诗有它独立存在的意义”。该选本曾得到早期著名朦胧诗人舒婷的肯定,认为“研究很重要,也很有意义”。 玉生主编的《80后诗选》,目前已很难看到。据玉生自己所言,该选本编选的目的有两个:“一方面出于对一代人诗歌文本的梳理、记录、保存。另一方面是希望引起外界对这一诗歌群体的关注。”老镜主编的《80后诗典》,意在“塑造80后诗歌的风气,突显80后诗人的风貌。”故编选者试图“把各种写作风格的精华作品尽量集结出来,作为一个标本,冀望可以成为后来者的一个借鉴。”然而,所选60余诗人,除个别人稍有影响外,余者在诗坛的影响微乎其微。

从以上各个选本的编选态度和选本性质上看,春树选本与辛酉选本有较大区别。前者突出前卫、新潮、口语,注重从语言的桎梏中解放个性。但网络特征和圈子化比较明显,所选诗人中在此后诗坛上有较大影响者也不多。后者则带有知识分子特征,由于编选者多出身高校,学历高,故亦有学院派气息,所选亦公正、客观、全面。该选本强调对汉语(母语)和知识的尊重,强调诗歌技艺和诗人灵魂的统一,强调志趣和人類命运息息相关的文本写作,选本中的诗人多试图用智性的思想性的方式创作,具有“先导性”,在诗歌创作中既注重解构也注重重构,强调在破与立的统一中开辟新的前景。一些持论者认为知识分子写作与先锋写作背道而驰,其实并不尽然。“先锋又有某些知识分子特征,因为他们又是在用智性和文化手段反叛另一种文化,用一种新的自我意识反抗一种整体性文化板块结构。”而丁成的选本又别具一格,他虽然主张口语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兼容并包,但对于诗人的选择仍很慎重。他的选本看重诗人个性,突出精英意识。对于文本,则比较强调“诗歌意义”的深层积淀。这是丁成选本的特色。陈错选本属于“排行榜”性质,与主流诗选有同步性,在“宣传”时也注重“心灵史”话语的表述;北残选本,旨在突显一种风格;老镜选本,视野相对偏狭。

结语

也许还受到《今天》杂志为中国诗歌所开辟的民刊“小传统”(西川语)的影响,“80后”诗人自编的这些选本在“民间性”“自我性”和“独立性”上仍然比较突出,尽管丁成、陈错等主编的选本属于正规出版,但“失语”的尴尬仍然显示出“80后”诗歌没有摆脱掉被边缘的格局。不过,从某种角度看,先锋就意味着“被边缘”,或者被嘲弄。然而在短暂的历史瞬间,你无法判断出它价值的大小。奚密曾言:“非官方诗歌一直是当代中国文学实验和创新的开拓者”,“80后”诗歌选本的“民间性”“自我性”正是实验和先锋的一种象征,同时也是诗歌品质独立的一种表现。

“经历无数次的拼搏与厮杀,至今仍没有完全接近中心,……依旧在文化的边缘呐喊着,抗争着”。与罗振亚当年对朦胧诗后先锋诗歌所做的断言一样,“80后”先锋诗歌的命运同样不济。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80后”先锋诗潮已然回落。这种境遇与“先锋”自身在情感上所体现的孤独、焦虑、痛苦、妄想等有许多共通之处。但深入研究“80后”先锋诗歌之后会发现,陈超先生当年所存有的“先锋诗歌自身内部对其刚刚培养起来的深入生存/生命能力的毁弃”的担忧,在这一代诗人身上并不存在。如果说十余年前的“80后”诗歌还处于一个需要寻找代言人的时代,那么毋庸置疑的是,十余年后的今天,“80后”一代中的诗人已经在当下诗坛上表现出不可小觑的力量。尽管“真正强大的实力派”还屈指可数,但此后的二、三十年,“80后”先锋诗歌将逐步呈现出它更多的不可替代性。

注 释:

[1] 春树主编:《八十后诗选》(第一辑),自印,2002年。

[2] 丁成主编:《蓝星诗刊·80后文论卷》,自印,2002年11月。

[3] 陈错、申道飞主编:《刻在墙上的乌衣巷》序,重庆出版社,2005年。

[4] 丁成主编:《80后诗歌档案》,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年。

[5] 《丁成访谈:“时间不老,先锋不死”》,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7793b70100acg2.html.

[6] 罗振亚:《20世纪中国先锋诗潮》,人民出版社,2008年。

[7] 春树:《她叫春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

[8] 春树主编《八十后诗选》(第一辑)目录。

[9] 春树主编:《八十后诗选》(第二辑)目录,自印,2003年。

[10] 春树主编:《八十后诗选》(第三辑),自印,2006年,此据春树提供的word电子文档。

[11] 孙曙:《文字欢场与声色天下》,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

[12] 辛酉:《<中国80后诗全集>编后记》,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a1c2b00100mqu3.html.

[13] 辛酉主编:《辋川》创刊号发刊词,辋川书院出品,2010年8月。

[14] 辛酉主編:《辋川》第二期卷首语,辋川书院出品,2010年9月。

[15] 辛酉主编:《辋川》第三期卷首语(茱萸撰),辋川书院出品,2010年10月。

[16] 赵毅衡:《先锋派在中国的必要性》,《新华文摘》,1994年第3期。

[17] 北残主编:《80后朦胧诗选》序,自印,2008年10月。

[18] 老镜主编:《80后诗典》序,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

[19] 尹国均:《先锋试验》,东方出版社,1998年。

[20] 奚密:《从边缘出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

[21] 陈超:《个人化历史想象力的生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责任编辑:王作新

文字校对:郭  婷

猜你喜欢
选本诗坛诗选
刘良玉
历代论书诗选注《九势》
祝贺彭城女子诗社成立(新韵)
古代朝鲜编纂的中国诗歌选本考述(下)
哪有你这样你
老来学艺
唐诗选本经典性及相关问题的几点思考
选本数据与“何其芳现象”重审
国际诗坛
最后的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