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创新型大学文献述评与研究构想

2019-09-10 17:18熊志坚蔡佳峻
高教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构想述评

熊志坚 蔡佳峻

摘  要:基于現有文献,针对创新型大学的产生背景与原因、内涵与特征、建设实践和其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据此提出了“双一流”背景下我国创新型大学建设的研究构想,包括主要目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等。有助于国内高校以创新精神引领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不断增强大学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型大学;述评;构想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5-0042-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background and reasons,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practice and other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of innovative universitiy, and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conception of the innovative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including the main objectives, main research content, research idea and methods, etc.It is helpful for dome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lead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level universities with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constantly enhance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Keywords: innovative university; review; conception

一、创新型大学产生背景与原因的相关研究

(一)国外学者的相关认识

Slaughter(1997)认为创新创业型大学的核心内涵是“学术资本主义”,大学出于对资源的渴望主动参与市场活动[1]。伯顿·克拉克(2000,2004)基于对以沃里克大学为代表的欧洲五所大学案例分析,提出了“自主创新型大学”新概念[2,3]。美国南方技术委员会2002年研究报告《创新型大学:大学在知识经济中的新作用》探讨了研究型大学产学合作的创新经验和成果[4],美国商务部2013年7月《创新创业型大学:聚焦高等教育、创新和创业》报告中明确了大学创新创业中的五大核心活动领域[5]。克莱顿·M.克里斯坦森等(2017)提出传统大学应以创新的、低成本的独特运作方式来规避颠覆性陷阱,避免衰退,重构基因,再创繁荣[6]。

(二)创新型大学与知识经济关系的认识

杨明(2001)、林辉(2004)、夏登杰等(2009)认为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引发了人的社会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其发展迫使大学承担更大的责任和更多的任务,要求高校转变角色,将创新作为新的理念和新的驱动力,发展成为创新型大学[7-9]。因此,创新型大学是传统大学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教育创新的产物。

(三)创新型大学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关系的认识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和主力军,肩负着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培养创新人才、增强创新能力和产出创新成果的重任[10](吴宏亮,2006)。李健(2005)、曲波(2009)认为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和要求,我国大学必须尽快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11,12]。刘洋(2015)提出大学必须更直接介入经济活动、满足社会需求,并从服务经济社会的活动中获取自身发展所需资源而转型成为创新型大学,这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13]。

(四)创新型大学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关系的认识

国家积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并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有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2017)明确指出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理念和战略选择,也是我国高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14]。建设创新型大学为中国大学迈向世界一流水平提供了重要参考[15](李春林,2016)。

(五)创新型大学与自主创新能力关系的认识

中国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型到创新驱动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6](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2016)。由于我国大学整体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精神不够强烈,人才、设备的基础较弱,科研条件还处在较低阶段,投入资金也相对较少[17](徐新,2014)。因此,我国大学必须面向未来、肩负起更大的历史责任,通过激发创新活力、大幅提升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增值,成为创新型大学[16](张杰,2016)。

(六)创新型大学与大学类型关系的认识

杨明(2001)认为创新型大学在传统自由型、研究型、社会服务型大学的基础上产生,创新型大学既拥有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的坚实基础,又弥补了研究型大学“重研究轻应用”的局限和不足[7],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延伸和新发展[11,13,18,19](傅裕贵等,李健,2005;庞文,2014;刘洋,2015),是研究型大学职能拓展和结构演进的高阶形态[20](李世超等,2006),李元元(2005,2007)指出研究型大学转型升级为创新型大学符合知识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变革的趋势,创新型大学强调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身使命的认同,对大学存在价值的精神追求,以及对实现大学所承担时代责任的路径选择,是对传统大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整合的产物[21,22]。

二、创新型大学内涵的相关研究

(一)创新型大学的核心内涵是创新

杨明(2001)、李健(2005)、庞文(2014)和刘洋(2015)等指出创新型大学把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创新为核心理念,指导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等全方位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7,11,13,19]。北京大学前校长许智宏(2006)提出创新型大学是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代表一种新理念或新品质,并非指大学的一种新模式或一种新类型。衡量大学是不是“创新型大学”的标准只有“创新”。

(二)创新型大学是一种新的大学组织形式

李健(2005)、庞文(2014)和刘洋(2015)等认为创新型大学是建立在传统大学和创新基础上的新的大学组织形式[11,13,19],在发展理念、科研团队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研究成果应用等方面积极推动创新,集科技创新、教育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人文思想創新于一体,能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理念和新成果的综合性大学[23](李磊等,2007)。

(三)创新型大学具有超类型属性

杨明(2001)指出创新型大学有别于传统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等[7],是对以往研究型大学的跨越与超越[24](杨增岽等,2007),其创新能力、出原创成果的能力高于现有的研究型大学[25](陈世清,2016)。罗军飞、曲波(2009)认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或高职高专学校都可以建设成为创新型大学,只是建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4,12]。

(四)创新型大学具有多重功能属性

许智宏(2006)、李元元(2007)提出,创新型大学是以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或区域)的重大需求为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站在国际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的前沿,以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获取、创造、集成、传播和应用为途径,以培养、汇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国际化高级专门人才和创造高水平的创新成果为特色,以营造浓郁的创新文化为动力,具有很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对国家的现实发展和未来能起支撑和引领作用的高水平大学[22]。

(五)创新型大学的其他内涵属性

罗军飞(2009)提出了中国特色创新型大学的基本内涵: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教育强国为时代背景、产生于中国境内的大学群体中、以增强中国大学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4]。

三、创新型大学特征的相关研究

(一)国外学者的认识

伯顿·克拉克(1998)提出了创新型大学五个组织特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拓展与社会的联系,提供广泛多样的服务;经费来源多样化;组织与管理创新;独立自主、敢于创新、勇于承担风险的新的组织文化[12]。还特别使用了“entrepreneurialism”(自主创新精神)一词来标志创新型大学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Etzkowitz(2002)认为创新创业型大学需要具备五个基本构件:强有力的科研队伍、具有商业化可能性的研究成果、设有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转移的机构、具备在大学里创建企业的能力以及具有整合学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的组织安排[26]。

(二)创新型大学的核心特征

林辉(2004)、李健、唐小艳(2006)和曲波(2009)等提出了创新型大学的核心特征:以创新为大学核心理念和价值观,把创新视作大学的核心竞争力[8,12,27-28]。

(三)强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李健、唐小艳、舒家捷等(2006)提出创新型大学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和基本价值取向,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8-30]。

(四)突出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

李慈章等(2005)、唐小艳、李健(2006)认为创新型大学科学研究更加突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以及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28,29,31],构建以科研创新团队为“节点”,以学科为纽带的网络状组织结构[30](舒家捷等,2006)。

(五)科技经济一体化

李慈章等(2005)、李健等(2006)、刘洋(2015)认为创新型大学产学研紧密结合且多以科技园区为纽带,通过创新服务社会[13,27,31]。傅裕贵等(2005)、舒家捷等(2006)、庞文(2014)和刘洋(2015)等认为创新型大学表现出强烈的知本创业愿望,并以衍生企业的形式,进行知本创业实践,直接、真正地走向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实现知识资本化、科研产业化[13,18,19,30]。易高峰等(2009)则分析了研究型大学向创新创业型大学转变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特征:逐步成为区域创新主体、学术研究与效益创造的有机结合和创新创业师生群体的大量涌现[32]。

(六)创新型大学的环境特征

李健(2006)、庞文(2014)等提出创新型大学需要创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校园文化等,崇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宽容失败、学术民主,营造有利于发扬创新精神、合理配置创新资源、激活并发展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创新绩效的生态型创新环境[19,27]。

(七)经费来源多元化

杨增岽等(2007)、庞文(2014)认为创新型大学的资源和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既有中央和地方政府拨款,还有自主创业、衍生企业的经营收入以及科研经费、科技成果转让收入、社会合作所得、培训收入和企业资助等[19,24]。

此外,张杰(2016)指出中国特色一流创新型大学应具备扎根中国的价值观、创新增值的质量观和以人为本的制度激励发展观等特征[16]。

四、创新型大学建设的实践与相关研究

(一)国外高校的实践经验

郑新立等(2016)调研总结了美国西海岸顶尖大学的发展经验:特色鲜明、定位明确;独立自主、教授治校;学术自由、尊重个性;明星师资、全球选聘;顶尖学生、国际招揽;经费充足、设备先进;考核科学、激励到位;成果转化、产学一体和校园优美、环境一流[33]。英国沃里克大学的实践经验:以创新为理念、改革学校管理、拓宽经费来源和完善学校功能[8]。

(二)国内高校的建设实践

以浙江大学、中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重点大学,相继把建设创新型大学或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创新型大学纳入学校发展规划。2005年5月,中南大学率先提出建设“创新型大学”,并写入校党代会决议,其主要做法为:把创新作为学校的灵魂,以创新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推进教育创新,着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突出自主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科技支撑;加强管理创新,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制定了完善以人为本的大学治理、实现三大转变和构建卓越的4大创新体系的“134”战略,目的是变成一个内升驱动创新型大学。2017年1月浙江大学公开了“六高强校”战略即培育时代高才、构建学科高峰、打造科研高地、汇聚名师高人、积累文化高度和探索改革高招;构建完善“五大体系”即人才培养体系、学术创新体系、人才队伍体系、学校治理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

(三)国内专家学者的相关认识

楊增岽等(2007)、曲波(2009)认为创办和建设创新型大学不只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个整体推进和整体架构的过程[12,24]。

舒家捷等(2006)、夏登杰等(2009)提出坚持以创新理念为魂,崇尚教育创新、科技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体制创新,提高大学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产出[9,30]。

教师是创新型大学的基础、学生是创新型大学的关键,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和有效开展“名师工程”等建设工作,紧紧围绕培养创新人才这个根本任务,基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和成长环境等方面,制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12](曲波,2009),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提升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成果[10](吴宏亮,2006)。

李磊等(2007)、曲波(2009)提出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建立和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创新型学科队伍和创新创业平台,提升大学的学术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取得更多更好的突破性创新成果[12,23]。李春林(2016)提出建设创新型大学首先要建设一流学科[15]。

杨增岽等、李磊等(2007)、夏登杰等(2009)提出构建“党委决策、校长行政、专家治学、民主管理”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重视和制定发展战略、完善管理政策、优化管理队伍素质、建设创新型管理队伍、打造学校品牌和构建创新型大学文化,为建设创新型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9,23,24]。

五、创新型大学的其他相关研究

罗军飞(2009)分析了创新型大学的人性基础和文化内涵[4],张艳霞等(2007)指出创新型大学文化是以人为本、宽容、和谐和崇尚学术的文化[34]。曲波(2009)提出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个性化教育、服务经济、可持续发展、面向世界、引领社会等创新型大学的办学理念[12]。杨茜(2013)提出了由投入、创新人才、创新科技研究和产学研成果四个一级指标以及25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创新创业型大学评价指标体系[35],张杰(2016)指出创新型大学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是创新增值能力[16]。刘洋(2015)研究了创新型大学衍生企业的内部资源激活、外部资源获取、内外资源集成的载体及运行机制、相关治理策略等问题[13]。

六、文献简要评述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专家围绕创新型大学主题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美中不足,如曲波(2009)认为相关研究多散见于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和大学教育改革研究中,系统综合研究较少[12],尚无创新型大学研究的专著;局限于某一地区或地域的创新型大学个案研究,理论指导性不强。徐新(2014)甚至认为创新型大学的提法还需要进一步深思熟虑[17]。此外,现有成果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几乎没有;现有研究还存在一定的空白点,如创新型大学创新机制、创新度及其评价、大学创新效率、建设现状等问题的研究少见;研究深度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如创新型大学的“创新”的内涵及其本质、创新特质构成、品质与办学理念、创新路径等。

七、“双一流”背景下我国创新型大学建设研究构想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设想选择国内若干不同类型的“双一流”与非“双一流”高校,通过对创新型大学内涵、创新机制和创新度等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双一流”背景下我国创新型大学建设问题,以创新精神引领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不断增强大学自主创新能力,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提供应有的贡献。

(一)主要目标

通过对“双一流”背景下我国创新型大学建设机制与评价的理论研究,提炼国内若干不同类型的“双一流”与非“双一流”高校的实践经验,提出创新型大学建设的有效模式和可行对策,并回答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创新型大学的内涵和特质,二是创新型大学的创新机制,三是创新型大学创新度和创新成熟度的衡量,四是创新型大学的发展模式和建设对策。

(二)主要研究内容

1. 创新型大学建设的动力和压力:基于我国创新型大学建设实践和相关理论文献阅读,在大学理论、创新理论指导下,从内在性、重要性、现实性和可能性等方面分析创新型大学建设的动力和压力,提升高校对创新型大学建设认知的高度,有力促进其建设实践。

2. 创新型大学的内涵和特质:通过对现有文献成果进行比较和归纳研究,辨析创新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一流大学、大学创新、创新创业、排行(名)榜等相关概念的异同,确定创新型大学的内涵、特质,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个基础性和前提性的核心概念。

3. 创新型大学的创新机制:创新型大学建设的影响因素比较丰富,特质各异,影响的途径、方式和程度大小不同。基于系统思想,通过比较和归纳方法、问卷调查和SEM分析,研究创新型大学的创新机制,全面分析其直接因素(创新资源、创新行为和创新绩效)和间接影响(外部调节变量),为创新型大学的衡量提供分析前提和依据。

4. 创新型大学的衡量:创新型大学可以通过创新度、创新成熟度予以定义和衡量,通过大学排行(名)榜指标的比较研究,基于综合评价理论、创新度及其成熟度的内涵,提出相应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其相应的评价标准、指标权重,构建相应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为对策研究提供工具。

5. 创新型大学的发展模式:基于国内若干高校创新型大学建设的先导性实践,通过理性思辨和综合分析,从覆盖、时间、主体、地位和新度等角度提炼和设计创新型大学的发展模式,并分析其相应的衡量标准和适用条件。

6. 创新型大学建设的对策及其实施:基于文献比较、国家政策分析以及创新型大学创新度、创新成熟度评价模型,通过理性思辨、问卷调查,分析目前国内创新型大学建设现状、存在问题与原因等,结合高校实际,提出我国创新型大学建设的对策体系及其实施困难和保障措施,促进创新型大学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如图1所示,基于创新型大学的内涵及其特质,在大学理论、创新理论、综合评价等理论与方法指导下,围绕创新型大学的相关影响因素(资源、行为和绩效等)研究其创新机制问题,围绕创新型大学评价的本质内涵(创新度及其成熟度角度)研究其衡量问题,围绕创新型大学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研究其发展模式和建设对策问题。并以SPSS、SEM为工具和手段,运用问卷调查方式,对上述核心问题及其相关问题进行定量分析。

(四)研究构想的价值

1. 独到学术价值: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创新型大学的历史使命。本构想基于大学理论、创新理论、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和现有研究成果,研究确定创新型大学的内涵与特质构成;基于创新型大学的“创新”内涵,提出创新型大学创新机制模型,并展开其构成因素分析;确定创新型大学创新度、创新成熟度内涵,提出其衡量模型;提炼设计创新型大学的发展模式。较之现有成果,本构想研究内容有较多拓展和加深、研究方法多元化以及相关理论指导强,研究成果有益于补充和发展创新型大学建设理论。

2. 独到应用价值:创新型大学建设有利于高校提升综合实力、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目前相关的系统研究还不多。本构想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取得数据,据此分析创新型大学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利于高校站在战略高度,运用创新机制、创新度衡量、发展模式等研究成果,结合自身实际,有效开展创新型大学建设,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创新型大学建设效果,并影响和推动更多高校创新型大学建设实践。

参考文献:

[1]Slaughter S.Leslie L.Academic capitalism: politics,policies,and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M].Baltimore: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8.

[2]伯顿·克拉克.自主创新型大学:共治、自治和成功的新基础[J].王晓阳,孙海涛,译.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1-8.

[3]Clark B.R.Sustaining change in universities: continuities in case studies and concepts[M].Berkshire: Open University Press,2004:114-115.

[4]罗军飞.创新型大学与创新型国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5]赵中建.创建创新创业型大学——来自美国商务部的报告[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6.

[6]克莱顿·M.克里斯坦森,亨利·J.艾林.创新型大学·改变高等教育的基因[M].陈劲,盛伟忠,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7]杨明.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大学模式——创新型大学[J].师资培训研究,2001(4):2-6.

[8]林辉.创新型大学发展模式研究——以英国沃里克大学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04,33(9):52-55.

[9]夏登杰,张英花.创新型大学与高校管理体制创新[J].江海学刊,2009(6):223-227.

[10]吴宏亮.创新型大学建设与大学的基本使命[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4):175-178.

[11]李健.关于建设创新型大学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5(13-14):3-5.

[12]曲波.创新型大学建设问题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13]刘洋.创新型大学衍生企业的资源激活及获取与集成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14]吴朝晖.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型大学[N].人民日报,2017-05-09(7).

[15]李春林.创新型大学一流学科的生成机理与治理策略[M].秦皇岛:燕山大学出版社,2016.

[16]张杰.扎根中国 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型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6(7):22-25.

[17]徐新.新时期下“创新型大学”的分析与思考[J].城市地理,2014(14):131-132.

[18]傅裕贵,伍新玲,伍莺莺.研究型大学核心能力建设途径与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7):152-155.

[19]庞文.创新型大学衍生企业的能力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20]李世超,苏竣.大学变革的趋势——从研究型大学到创业型大学[J].科学学研究,2006,24(4):552-557.

[21]李元元.建设创新型大学 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5(18):16-17.

[22]李元元.增强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能力 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6-19.

[23]李磊,黄林冲.创新型大学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229-231.

[24]杨增岽,曾长秋,杨艳萍.创新型大学的基本理念及其建设理路[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4):27-28.

[25]陳世清.世界一流大学就是创新型大学[EB/OL].(2016-12-27).http://www.qstheory.cn

[26]Etzkowitz H.MIT and the rise of entrepreneurial science[M].London: Routledge,2002.

[27]李健.建设创新型大学 服务创新型国家[J].求是杂志,2006(3):53-55.

[28]唐小艳.试论创新型大学的基本特征[J].当代教育论坛,2006(3):107-108.

[29]李健.建设创新型高水平大学[N].中国教育报,2006-09-01(3).

[30]舒家捷,肖云龙.创新型大学特质论纲[J].现代大学教育,2006(4):3-7.

[31]李慈章,肖云龙.论创新型大学三大特质[J].煤炭高等教育,2005,23(6):38-39.

[32]易高峰,赵文华.创业型大学:研究型大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J].复旦教育论坛,2009,7(1):53-57.

[33]郑新立,盛思鑫.美国西海岸高水平创新型大学调研报告[J].全球化,2016(6):107-119.

[34]张艳霞,马可.创新型大学文化构建探析[J].沧桑,2007(5):192-193.

[35]杨茜.创新创业型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构想述评
信息技术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述评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
对现存“小产权房”分类处置的构想
生态安全法框架体系完善构想
安庆广播电视台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