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怎样融入小学课堂

2019-09-10 01:17牛卫涛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1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传统课文

牛卫涛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和积累了大优秀的、系统的、可复制的文化源泉。但是,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怎样在教学中去释放出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怎样能够让学生乐意吸收和消化是一个比较难的课题。作为在一线教学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师,有几点浅薄的认识想与大家探讨。

首先是校领导的足够重视,学校要营造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我们说经常说环境可以改变人,校园文化建设要与传统文化为入手。在小学校园中,文化墙的布置、板报的设计、校园宣传栏的内容都可以以传统文化为背景,让学生一进校园就能感受到文化校园的熏陶。研究表明,13岁以前的少年儿童,他们的记忆能力较弱,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所以校园文化的熏陶就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小学生对这些传统文化可能是一知半解,但是这些知识会在他们的脑海中潜移默化,足以影响其一生,对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们会逐渐加强对经典的理解,修正自己的行为规范,成为他一生智慧成长的源泉。

中华传统文化里面还蕴含着大量的道德教育资源,学校还要开设这样的课程。我们知道,文化是行为的内驱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德育胜过其他任何其它文化知识的学习。近三个月来香港的暴乱足以说明一切问题,他们中的大多说是在校的大学生,甚至还有部分中学生和14岁以下的小学生参与,这都是从小德育教育的缺失。他们置国家大局于不顾,没有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是何等的悲哀。当然,这也为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我们要将传统文化有机的融入到我们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开启一条传统文化进校园以及进课堂的新路子,这样才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还有就是我们现在的中小学教科书中也都增加了传统文化的比重。这也为我们的基础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老师更要抓住这个契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如小学五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牛郎织女》《猎人海力布》等中国民间故事。这些课文都是以通俗易懂、流传甚广、老百姓都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故事的结局来给我们讲述一个植根于我们中国人内心并代代相传的人生真理。勤劳、勇敢、善良的中国人民就是靠着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精华并发扬光大的精神才能立于世界之林的。我们也能从《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等课文中体会到一个落后的中国始终都会处在被动挨打的局面,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学都能使我们心头为之一震,激发出那种强烈的爱国思想。还有一些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我国古代的建筑、古代的戏剧、舞蹈、民族服饰、国画等,甚至将一些古代的诗词歌赋、典故变成歌谣融入到我们的音乐课上,把中国武术套路运用到体育课上等,所以我们一线教师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善于用典故来明辨是非,把抽象的理论用具体的故事表现出来,深入浅出。传统文化教育进课堂就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统文化是泱泱中华五千年来先贤们的智慧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作为教师,在给学生讲授的时候,自己首当其冲要有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引经据典,让“枯燥”的教学变得有理有据。也只有教师胸中有大量的知识积累、了如指掌、如数家珍,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游刃有余,融会贯通。学生才能从我们身上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进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激情。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間和学生谈古论今,交换意见。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以此来达到德育的目的。

传统教育教学主要在于平时的点滴积累。是一个漫长的、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老师要提高意识,把其渗透在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知识单元中,增加学习的宽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深入体会其内在哲理,以史为镜,达到指导自己的人生的目的。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传统课文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