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记-给中学生的20堂中国哲学课》的诞生

2019-09-10 07:22佚名
新晨 2019年4期
关键词:哲学史苏菲游学

佚名

“一个洒满阳光的午后,我坐在奥森公园的一块石头上,开始了《游学记——给中学生的20堂中國哲学课》的写作。”这本书的作者周颖回忆起书的写作历程,还是不断感慨。

周颖在湖北一所中学教语文的时候,萌生出一个想法,那就是写一本给中学生阅读的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书,当时学生给周颖推荐的《苏菲的世界》促使周颖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书中的苏菲和席勒十五岁,是中学生,这本书是父亲写给女儿席勒的生日礼物。周颖说:“十五岁,是我所带的高一学生的年龄。后来我也向学生推荐这本书,并常在课堂上讲解这本书中提到的一些哲学思想。有学生读完这本书后,有了新的求知欲,问道,老师,我们了解了西方哲学史,我们也想了解中国哲学史,有没有这样一本关于中国哲学史的书啊?我说我去找找。图书馆、书店,找来找去,关于中国哲学史的书倒是不少,但几乎没有一本是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我很遗憾地对学生说,我没有找到适合你们阅读的关于中国哲学史的书。学生随口说道,老师,要不你写一本给我们读吧!我一惊,说,我可不敢,我是教语文的,我编一本给你们读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书还靠点谱,中国哲学我只是爱好,不是我的专业,我去写还不错误百出,贻笑大方啊!学生说,老师,你不用写得很专业,很深刻,你平时不是在讲古文的时候常给我们讲古文中所包含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吗,你把你所理解的中国哲学写出来,够我们中学生读就行!我当时一怔,这也行么?行的,行的。学生们纷纷鼓励我。”

2006年,周颖在北师大读教育学研究生,在比较中外中学教育时,看到法国的高中会考作文题(相当于中国高考作文题)时,让周颖这个教了十几年高中的语文老师深为震撼。2006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文科作文题目(三选一):

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

2.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

3.试分析休谟论“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使人痛苦的惩罚。”

这使周颖又联想起《苏菲的世界》,周颖深为我们中学教育的浅薄而感到羞愧。“中学生正值思想独立、价值观形成之时,而我们所给予的人文学科内容却远远不能满足他们成长的需求。”2012年,周颖参与了编写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工作,在比较欧美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时,那种羞愧感又涌上了心头。周颖感叹我们的语文教材显得简单而浅薄,特别在内容上缺乏思想高度。

有一次,周颖与同窗好友刘胡权闲聊时,提到自己曾经有给中学生写一本中国传统哲学的书的念头,他大为支持。于是他们一边查找和梳理各种中国哲学史和文化史的资料,一边构思书的情节。《苏菲的世界》构思巧妙,引人入胜,周颖当时几乎想用同样的套路来写,但是他认为终究过于雷同不太好,就放弃了。周颖曾经想过用“穿越”的方式来写,甚至为此看了好几部“穿越剧”,又觉得过于玄幻,不适合他的想法。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他们用一年的时间在整理资料和构思情节。一日,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散步,看到人来人往的游客,周颖突然闪过一丝灵感可以用游学的方式来写。大部分的中国哲学家都有后世纪念的场所,如故居、宗祠、庙宇、碑刻等,或者是当世所建的文化园、纪念馆等。如果以老师带着学生游学的方式,参观游览这些哲学家的故居、纪念馆等地,老师现场结合相应的建筑物、楹联、碑刻等讲解相关的哲学思想,既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又能使所要传达的哲学思想有所依凭,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思考,还契合了现时教育部所倡导的研学旅游的学习方式,一举而几得,何乐而不为?

于是,周颖与好友刘胡权一起按照中国哲学史的顺序,把相关的哲学家的纪念地找出来,再连成线,竟发现这条游学线路十分契合历史上中国文化中心变迁的路线。

凭着一个中学教师的情怀和热情,以及一个教育研究者的角度,周颖最终完成了这本书的创作。

猜你喜欢
哲学史苏菲游学
开悟
开悟的障碍
最有思想的句子
苏菲的故事
理性看待“海外游学热”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论汤一介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
海外游学勿忘教育之本
黑格尔的“哲学史”思想评析
一本可读性强的哲学普及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