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项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国有企业如何建立人员正向流动机制

2019-09-10 08:55高瑶
商讯·公司金融 2019年4期
关键词:激励考核改革

高瑶

摘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与保障,合理的人员正向流动能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给企业带来活力。本文以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为背景,分析人员流动存在的问题和现状,提出建立人员正向流动机制的具体措施,以促进国有企业转型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

關键词:改革;正向流动;激励;考核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国有企业一直在探索适应经济发展的改革之路。经过多年的努力,国有企业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上基本实现了市场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但由于历史、观念、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国有企业仍存在“人难出”、正向流动受阻等问题。

一、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背景概述

(一)“三项制度”改革概述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充分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国务院针对国有企业提出“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以解决国有企业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长期、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转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理念。

(二)“三项制度”改革的意义

1.适应市场化经济的重要保障

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国有企业要想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解决存在的问题。三项制度改革正是从问题人手,查找症结所在,提出有效措施,使其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措施

现代企业制度关键是管理制度,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国有企业在管理理念、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而管理的转变则要从观念转变人手,解决汁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问题,保障现代企业制度的顺利建立。

3.促进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企业生产的各要素中,人是最重要、起决定性作用的。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就是以人为中心的改革,通过改革引导人、激励人,焕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促进企业转型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国有企业人员正向流动存在的问题

所谓人员正向流动,是指根据企业经营发展和人员自身状况建立的、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人员工作状态变化的过程。人力资源作为社会生产中的重要资源,只有进行合理流动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才能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改革不够彻底,加之人员危机意识淡薄、管理制度缺失等因素,在人员正向流动机制上存在各种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才引进存在壁垒。国有企业人员流入受政策、经济形势、利润等多方面的影响,加之利润分配受相关部门制约,很难吸引各类人才;吸引不到人才,就无法获得先进的技术,从而导致市场竞争力的下降。

二是员工内部流动渠道不畅.、国有企业在安排员工从事岗位工作时往往以组织协调为主,很少考虑员工的想法和意愿。“一岗定终身”的现象在国有企业时有发生,人员不能发挥自己的兴趣、特长,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是员工退机机制不健全。在人们的印象中,进入国有企业也就有了稳定的保证,这种旧的观念很难被打破,员工能进不能出的现象依旧存在,签订的劳动合同也成了摆设,没有制度对退出机制进行规定,造成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现状。

四是国有企业人员流动率低。正常的流动比率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给企业带来竞争力和活力。但现实中,国有企业人员流动率普遍偏低,这种“稳定”的状态其实给企业埋下了不稳定的隐患。

三、建立国有企业人员正向流动机制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制度措施,保障合理合规

企业的正常运行以制度的完善为基础、以制度规定为准绳。要实现人员正向流动,就要保障企业内部有相关的制度、政策作为依据。制定包括人才引进、竞聘上岗、内部选拔调配、绩效考核、优化减员等一系列制度措施,确保企业在推行人员正向流动机制时有章可循:同时充分利用国家的法律、法规,强化对劳动合同的应用,用劳动合同来减少员工劳动效率低、不胜任岗位等问题。

(二)转变管理理念,增强危机意识

国有企业管理者必须转变管理理念,摆脱竞争意识淡薄、求稳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对待人员正向流动的作用,从政策制定到落实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同时增强企业员工的危机意识,摆脱“大锅饭”的思想,使其充分认识到不努力、不进取就要被淘汰,调动工作积极性。

(三)坚持市场配置,引进各类人才

结合企业发展需要,多渠道引进各类优秀人才:坚持市场化导向,完善薪酬分配制度:引入利润分享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制定福利套餐计划,提高福利水平,实现人员流人的畅通。

(四)建立选聘体系,提升岗位价值

建立以“岗位需求为依据、公开竞聘为手段、岗位胜任为标准”的企业内部人员选聘体系。坚持因事设岗,推行公开竞聘制,从内部选拔优秀人才,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坚持因事择人,规范内部人员调配流程。

(五)完善培训机制,强化素质提升

加强员工素质与技能提升的培训机制。通过完善培训体系,不断增强员工的技能水平,从而提高员工之间的岗位竞争力,对内部人员正向流动具有促进作用。

(六)强化考核机制,实现优胜劣汰

按照能升能降、能进能出的原则,解决国有企业“人难出”的问题。以岗位职责和岗位胜任为依据,建立全员绩效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与薪酬水平相挂钩,拉大收入差距,激发创效活力:将人员优化工作常态化,对不符合岗位任职资格、工作懈怠、责任心不强的职工“请”出去,增强职工危机意识,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l]郑海航.国有企业亏损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2]傅瑶瑶杨润.员工流动常态下的人才机制管理[J].企业管理.2016( 06).

[3]隋鑫.企业员工流动管理的动因及机制设置[J].理论界,2005(3).

猜你喜欢
激励考核改革
恩施市 “四变”树考核新风
360度考核的自我校正机制
高职院校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的培训模式与对策分析
EVA价值管理体系在S商业银行的应用案例研究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