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探究

2019-09-10 07:22严雪红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38期
关键词:整本书书籍课外阅读

严雪红

美国著名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做过这样的调查研究:82%的受刑人员都是辍学的学生;低识字率阶层中的受刑人员,是一般人中受刑人员的两倍;60%的受刑人员是文盲。这一组数据表示:书读得越少,知道的就越少,就越早辍学;越早辍学就越早变穷,入狱的几率就越大。由此可见,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课外阅读对视野的拓宽,智力的发展,性情的培养,人生的成长都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现如今,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阅读。我国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生应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量上要求低年级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0,000字,中年级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高年级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就目前来看,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都很少,对阅读的兴趣不够浓厚,对于课外阅读基本都是任务式阅读,而总被电视、电脑所吸引。即使阅读也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作为老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一、课前预习,辅助阅读

因为学生自发阅读的热情不够,所以老师应该抓住任何一个看似微乎其微的机会,给学生去阅读,去接触书本外面的文字。例如,讲课文之前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布置学生查找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地方特色等信息,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给学生提供了课外阅读的机会,使学生增长了书本外的知识。每个学年,我们书本的阅读教材大概60篇左右,如果每篇教材在学习之前都拓展阅读相关资料,那阅读量显而易见是加倍的。

二、授之以“渔”,推进阅读

有的学生之所以不爱阅读,也或许是因为他阅读时的速度很慢,要阅读完一整本书觉得有点吃力,也就是没有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因此,老师了解一个学生不爱阅读的原因,也是至关重要的。假若学生是因为阅读方法不当而失去阅读兴趣的话,那老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则应该教给学生一些恰当有效的阅读方法。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在小学阶段,学生所阅读的书籍并不难理解,因此在阅读时可以加快阅读速度,尽量避免“逗留”与“倒退”,有些学生在阅读时习惯逐字阅读。更糟的是,看了一两行后眼睛视线又自然地“倒退”到原点。这些习惯都降低了阅读的速度,学生看不到阅读进度,故事情节更新不快,所以也就提不起阅读兴趣。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先用手指指着文字快速移动的方法,纠正“逗留”或“倒退”的阅读习惯,让注意力跟着手移动而移动,慢慢就会加快阅读速度。同时教给学生在选择书籍的时候,可以用略读的方式:看说明,看序言,看目录之后,打开书,东翻翻、西翻翻,浏览几段或几页,确定这本书是否合自己的口味,是不是自己要找的书。然而在教学带白话文的文章时,因为很多句子难以理解,影响了对整本书的阅读和理解,则指导学生细嚼慢咽,细细品味。只有慢慢地“咀嚼”与“消化”,才能更好领悟这些著作名篇语言的精湛,情节的精彩,人物的栩栩如生。

三、触类旁通,补充阅读

我们教材中的有些文章是一本书当中的其中一篇,像《体育课》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这本名著里面的其中一个小故事;有些文章是作者诸多名作中的其中一篇,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既是李白诗集中的其中一首,也是众多送别诗中的一则;还有些文章介绍的名胜古迹是我国大好河山中的冰山一角,例如《故宫》,当讲授这些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给学生补充阅读一些写法相同,内容相似,或是同一作者的文章片段给学生阅读。一来可以进行比较,加深对所学内容的了解、记忆。二来又可以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机会,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例如,在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当看到作者是李白的时候,可以顺势引导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诗篇;当学生了解到这是一首送别诗的时候,再次纵向引导学生阅读除了课文内的其他送别诗。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府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引导学生朗读、比较,同是送别诗,可两首诗写的景色却截然不同;同是送别诗,作者所侧重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同是送别诗,作者所选择的表达形式还是不同……通过比较,学生更加深了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以“一带一”或以“一带二”甚至以“一带三”的形式拓展了学生的课外阅读。

四、课后延伸,激发阅读

在激励学生阅读优秀篇章的同时,老师更应该促进学生阅读整本的书。老师在讲完一篇课文后,可以此课文为引线,引出课外阅读书籍。为了更好激发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老师可以像讲故事一样,给学生讲一个精彩片段之后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坚持阅读老师的书籍。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老师还应该跟踪他们的阅读进度,抽出时间与个别学生继续在班里介绍书籍的精彩内容,以此激发更多学生参与阅读。老师还应该制定一定的激励制度,当学生阅读完一本书时可以得到相对应的奖励,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下次更乐意去阅读这些优秀书籍。久而久之,学生这种给老师激励的阅读行为终将会成为自觉阅读,并且爱上阅读。

课堂内的教材阅读是阅读这浩瀚大海中的一朵浪花,对学生课外阅读仅在课内的促进是远远不够的。老师们还应该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开展班级读书会,举行图书漂流活动,情节表演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平台和阅读机会,增加学生的課外阅读量,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格雷厄姆·格林在《消失的童年与其他散文》中写道:“或许只有童年读的书,才会对人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孩提时,所有的书都是预言书,告诉我们有关未来的种种,就好像占卜师在纸牌中看到漫长的旅程或经由水见到死亡一样,这些书都影响到未来。”因此,作为小学阶段的老师,更应该趁学生阅读的黄金时段,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生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在思考的基础上去实践,而最终成为创造。

参考文献:

[1](美)吉姆·崔利斯.沙永玲,麦奇美,麦倩宜(译).朗读手册[M].南海出版公司,2009.

[2](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郝明义,朱衣(译).如何阅读一本书[M].商务印书馆,2004.

[3]韩兴娥.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整本书书籍课外阅读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论语》整本书阅读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妙趣横生的伦敦书籍长椅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