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背为桥”,渡一村学生

2019-09-10 07:22
科教新报 2019年37期
关键词:麻阳未婚妻村小

人物:黄前才

学校:麻阳苗族自治县板栗树乡江溪村小

黄前才,来自偏远的麻阳苗族自治县一个苗家贫困村落——江溪村。从1982年11月起,他在这所现如今只有一名教师、三个班级、六名学生的江溪村小,一干就是三十七年。

江溪村小说是一所学校,其实只不过几间教室,学校没有运动场所,学生没有宿舍、没有食堂,老师的办公场所和住房是几间砖混结构的毛坯房拼凑而成。从村小去乡政府和中心校差不多15里地,而且不通公路,要走曲曲折折的山路。由于条件艰苦,三十多年来,这里的老师来了又去,走马灯似的。

1989年,是黄前才教书生涯最难忘的一年。他准备张罗自己的婚事。当时,他和未婚妻讨论最多的是工作调动问题。但是,他的确舍不得那群与他朝夕相处的孩子。他把内心的真实想法告诉了未婚妻,最终得到了她的理解。1989年秋季开学,在县城教书的她主動放弃了城郊的优越条件,来到他的身边。

江溪村小学生全是走读,孩子们来学校,附近的一条小溪是必经之地,溪面上没有大桥,连木桥也没有,只有十五根硬梆梆、间隔半米宽的直立石柱(当地人称“跳岩”)耸立在水中央。刚工作时,他就曾冒着生命危险救过因过跳岩而落水的十多个学生。他思考着,怎样才能避免这类安全事故呢?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涨水期间,守候溪边,坚持护送学生。为了掌握过溪的要领,他反复练习跨跳岩:迈多宽?抬多高?身体怎样倾斜才保住重心在后面又能支撑平衡?一次又一次,他终于克服了胆怯而畏惧的心理。这一做就是三十多年。有个叫兰杰的学生曾经给他写信,信中这样说到:“河水很凶,抓紧您的双肩,在您结实的背上很安全。”

学生段少平,身体残疾行走不便,母亲去世,父亲身体羸弱,不想送孩子上学。他得知后马上进行家访,反复劝说,最终达成协议,早上家长送,放学老师送。他的这一建议让孩子和家长的眼睛顿时湿润了。在教学之余,他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逐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在缺资金的情况下,他最先想到的就是自己动手。为了硬化学校的操坪,他发动教师和高年级学生把大石头砸碎,把地铲平,从溪里掏来卵石,借村民的工具夯实,再从溪里淘来细沙,一担一担地挑到土坪,带领老师从三十里外的县城将5吨多水泥挑了回来。他的脚板打起了很多水泡,当地村民都劝他“都是吃国家粮的,干嘛还要这么霸蛮!”妻子更是心疼,用针把水泡一个个挑破,再把脚浸进热水,痛得他龇牙咧嘴。

三十多年来,他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送走了一个个冬寒夏暑。有人问他:黄老师你这样做,难道不觉得苦吗?他也常常这样拷问自己。但每每想到自己的苦能换来学生的甘甜,心里总觉得暖融融的。

猜你喜欢
麻阳未婚妻村小
Chapter 21 A dilemma 第21章 艰难的抉择
坚守村小23年,爱心留乡间
麻阳:相聚工作坊研修共提升
麻阳:诵读中华经典 传承中华文化
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苗·汉”双语教育调查报告
马鞍山市九村小学
未婚妻的前世
麻阳现代民间绘画分析
项链
谁是哈里的未婚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