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机制的构建在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中的作用

2019-09-10 01:43白文
青年生活 2019年34期
关键词:刘某张某辅导员

白文

摘要:本文以两个真实的案例为切入点,阐述了家校协同机制在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中的应用和作用,并从形成灵活多样的家校沟通渠道、注重家校协同中心理知识普及的重要性、构建规范的网络测评、预警系统等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协同机制构建提出建议。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快速成长阶段,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心理适应与发展的困扰。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都能从原生家庭中找到根源,如果学校想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惑,也必须要得到他們家人的支持,因此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可忽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考虑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协同机制的构建作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便于学校及时有效的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根本上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案例简介

案例一:女生张某,入学后不久出现旷课,夜不归宿等情况,而且张某性格多疑,敏感,因为一些琐事,与宿舍王某产生矛盾,心生怨恨,于是在网上购买小虫子寄给王某、恐吓王某,与宿舍其他成员也产生矛盾,于是自行租房在外居住。张某因为宿舍矛盾,还经常在微博肆无忌惮的谩骂舍友、辅导员老师。学院在得知张某一系列的“出格”表现后,并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直接给张某纪律处分,而是积极与张某家长沟通,通过多方了解得知,该生父母离异,初中以前一直跟着奶奶生活,高中后因为学习退步,奶奶觉得孩子叛逆,自己已经管不了了,转由妈妈抚养教育。因为特殊的家庭原因,进入大学后张某的生活费出现中断,张某不想因此引发家庭矛盾,因此旷课在外打工。大家认真分析张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家庭矛盾造成的现实困难;二是由于父母离异,母亲再婚,以及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缺位,造成了张某孤僻、敏感的性格,无法与人正常的相处,建立亲密关系;三是网上辱骂舍友、辅导员老师,这主要是因为张某的奶奶在养育张某的过程中,没有注意自己言行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多次表现出对张某妈妈的不满,导致张某习惯在网络用侮辱性的言语谩骂舍友、辅导员老师(均为女性),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学院对症下药,多次与张某宿舍同学谈心谈话,协调处理宿舍矛盾;继续保持与家长沟通孩子在校表现,但是与学生家长沟通时,家长拒不配合,把责任都归咎于学生的不懂事。学院一边安抚张某和同学,一面通过电话、网络、面谈等方式,想方设法联系到学生家长,共同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通对孩子的关心关爱、言谈交流中对家长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引导,最终家长意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因为自身的缺失对孩子造成的恶劣影响,以及孩子出现这一系列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教育的深刻影响,加深了对孩子的关心与教育,与学院一起温暖学生、改变学生。最终,张某接受了学院对其不当行为的批评教育,学院也为张某调整宿舍,并安排辅导员、班干部多关注、关心张某,严格考勤纪律,张某此后再没有出现过旷课,夜不归宿,网上辱骂等情况。

案例二:学生刘某入学后不久,自称对学校和专业不满意,想要退学。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发现刘某未来目标并不明确,并且敏锐觉察到刘某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因此,建议学生慎重考虑自己退学的原因以及如果回去复读会面临的心理压力,建议学生可以去做心理咨询,先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在学生自己坚持下,父母带学生去医院检查出中度抑郁、中度强迫。学校通过与学生家长的不同角度沟通,了解到刘某家长为初中老师,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将自己所带学生的优点都想在自己孩子身上有所体现,却未对自己孩子表示过肯定和表扬,一味批评要求,造成学生缺乏关爱,压力过大,最终造成抑郁。学生出现这些问题,在中学阶段就有体现,但是并未引起父母重视。面对中度抑郁、中度强迫的结果,刘某父母依然认为孩子只要想过来了,就什么事就没有了,学校如此重视有点小题大做。鉴于此,学校及时安排有心理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对刘某入学心理测评情况进行分析,并与刘某谈心谈话了解刘某患病程度和具体情况,并尝试进行心理疏导。疏导过程中了解到:选择退学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对专业或者学校不满意,而是因为自己对即将面临大学生活的恐惧、不适应等问题,而这些恐惧、不适应想要向家长倾诉时却被家长驳斥,学生便认为家长是对自己考取的学校不满意才会如此对他。而在与父母沟通过程中,学校及时将有关抑郁症的产生原因、表现、危害以及如何关爱抑郁症患者等相关知识传达给家长,最终家长完全配合学院安排,与学生进行了人生第一次平等谈话、父亲第一次拥抱学生并对学生道歉、父母从对孩子一味苛求到自觉发现孩子闪光点,父母与学生之间从互相不理睬到一家人其乐融融。通过了解,刘某心理状况能够继续完成学业,在学校及家长的共同配合努力下,刘某最终勇敢的独自做出人生中第一个决定:继续读书。刘某的家长也意识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了孩子今后真正需要面对的问题、自己将来如何陪伴孩子的成长等,并决心为了孩子去改变。目前该生心理状态良好,学校与家长保持定期沟通,辅导员对学生持续关注。

二、案例启示

综上,学校在心理育人的过程中,注重深入的探讨、挖掘学生出现问题背后的本质原因,许多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大都与学生家庭成长环境及成长过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要做好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一方面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积极了解掌握学生成长环境,挖掘产生问题原因,另一方面,发挥相关专业辅导员积极作用,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学生的重要意义,并给予家长合理的教育建议,共同构建高校心理育人的家校协同机制,将家长融入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高校心理育人家校协同机制的构建策略

1、形成灵活多样的家校沟通渠道

目前,高校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家校协同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应努力拓宽沟通渠道,形成灵活多样的高校心理育人家校沟通渠道。学校可以依托新媒体这一平台,

2、注重家校协同中心理知识普及的重要性

目前,高校开展心理育人工作存在难度,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家长的阻力。部分家长不认可孩子心理出现问题的原因,更多的从任课教师、辅导员、舍友等校方因素寻找孩子心理问题的成因,或者由于自身心理知识的匮乏,认为孩子的问题只是简单的人际交往、学习问题等,不能做到深挖根源。因此,高校在心理育人过程中,应积极发挥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作用,应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加强指导,提高其与家长开展沟通,面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专业性。

3、构建规范的网络测评、预警系统

学校应建立规范的网络心理测评、预警系统,确保家长和学生的知情权。依托测评系统运用专业的心理测评工具对学生开展心理普查、对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家长期望、亲子关系、教养方式等,并逐步创建家庭心理档案。学校可以向家长提供心理测评的相关结果,方便家长结合自己子女的问题,具体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或做出真正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决定如转诊治疗,避免了因问题发现不及时而造成的不良后果,积极配合学校共同解决学生的问题。

综上,高校心理育人工作顺利开展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实施心理育人家校协同机制有利于凝聚多方教育合力,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最大限度提升心理教育的实效,更好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

猜你喜欢
刘某张某辅导员
你非叫我跑
乘客被司机“遗弃”后死亡,司机是否担责
酒后应赌跳江溺亡 虽非恶意仍需担责
成立正当防卫的条件
配偶与他人同居,多久能追责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迟到罚款撞领导
我能否继承同居男友父亲的遗产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