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两会提案议案

2019-09-10 07:22
家庭服务 2019年3期
关键词:家政养老社区

国务院参事 徐一帆

建议在法律方面,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形式,明确政府、非政府组织、家政企业、雇主和家政服务员的法律地位和责任义务,对相关问题进行法律界定。制定简易争议调解仲裁程序,建立家庭服务争议中诉“绿色通道”,按照“鼓励和解、强化调解、加快仲裁、衔接诉讼”的要求,及时简易有效公止处理家庭服务争议。

在制度方面,进一步明确主管部门职能责任,避免职责交叉、多头管理、资源浪费和管理缺位。进一步发挥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整合作用,牵头制定國家标准,强化行业标准顶层设计,推动家政服务业标准化、职业化发展,推动实施政府购买家政服务项目,推动“互联网+家政服务业”发展。

在政策方面,政府重点扶持一批有规模、有品牌、公益性的家政机构或社会企业,以公益性家政机构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带动其他家政企业规范发展,在平抑市场价格、增加市场供给、规范服务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家政服务龙头企业和有条件的高校、职业院校创办家政服务类职业院校,开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

在服务方面,大力发展社区家政服务。促进家政服务企业进社区,鼓励连锁发展,提供就近便捷的社区小饭桌、家庭托儿所、老年护理、家庭保洁、电器维修等家政服务项目。借力“互联网+”发展家政电商、互联网中介等家政服务新业态。

在监管方面,加强家政服务业行业监管。推进家政服务标准化,建立诚信体系,推广示范合同。按照罔家制定的规范和促进行业协会健康发展的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对行业协会的性质、地位、职能、权利和义务等予以明确,规范协会组织的运作,使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方面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崔郁

建议加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将家政服务业标准纳入标准化法调整范围。同时,加大对家政服务标准及标准体系的研究开发和宣传推广。质监、商务、人社等部门要根据市场需要,将成熟的企业标准作为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予以广泛宣传、贯彻实施,提高标准使用的普及率和有效性;举办家政服务标准化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以赛代训,推动家政行业标准的落地。

开展标准实施情况的评估考核,加大对家政服务标准化建设的扶持力度。质监、商务和人社部门可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对家政服务企业标准化实施情况的评估考核,设定评价考核机制,对有实力、有良好的标准化基础的家政服务龙头企业,家政服务协会、联盟等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家政服务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给予重点扶持。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 刘晓庄

一是要做大做强家政服务企业,促进企业品牌化,塑造市场良好形象。二是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家政服务行业秩序,形成管理有序的规模效应。进一步明确家政市场的监管主体及其责任范围,提高行业监管的权威性。三是建立健全家政服务业的法律制度及社会支持系统。考虑家政行业相关特殊性,尽快启动家政法律法规立法程序,健全完善相关法律内容。四是推行多层次、多类别培训,使家政服务职业教育制度化。强化上岗前专业培训,使更多的家政服务人员具有专业技能,持相关证书上岗。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山医院副院长 朱同玉

建立家政服务人员健康管理体系,完善专业的行业健康准入标准与科学的监管体系,拦截传染疾病传播新途径。积极推动立法,完善行业准入监管。将家政服务从业人员行业准入的健康资质纳入立法计划,站在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的高度,以立法的形式强制要求从业人员接受专业与规范化的健康筛查。建立完善统一的互联网信息监管平台,加强对从业人员健康状况的动态监管。中央与地方财政参照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的模式给予一定的扶持,以确保这一利国利民,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的举措落到实处,进一步有效防范重大社会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发生。

全国人大代表、阳光大姐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 卓长立

建议尽快推动家政服务诚信平台建设,打通山东省家政中介、从业人员数据,建立家政人员从业历史数据,消费者与家政人员可以互评,这样既保护家政人员,又保护消费者。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妇女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 贾玉英

建议家政行业加快立法,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家庭服务员的劳动权益,明确家政服务机构的法律责任,对雇主和家庭服务员的权利、义务作出明确规定,规范家庭服务市场秩序。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党委书记兼总经理 陈力

建议应合理运用技术手段,构建“智慧养老”模式,提升养老服务供给水平,不断推进老龄事业发展。加强对智慧养老的法律研究,在现有法规中加强智慧健康养老建设的内容,形成关于智慧养老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不断扩充智慧养老服务内容,加强智慧养老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三胞集团董事长 袁亚非

建议加强民政部门与医保部门间的沟通协调,一方面对居家养老、长护险服务项目进行明确分类、建立标准,尽量避免重合并做好衔接;另一方面,对服务对象进行再评估,对同时符合居家养老与长护险条件的老人,可同时享受这两类服务,以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老有所护”。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妇联党组成员 邓丽

建议卫健委牵头建立跨部门协调工作机制,从国家层面加快对三岁以下托幼服务的顶层设计,加大对三岁以下托幼服务相关政策支持力度,统筹推进托幼事业发展。发展改革委将三岁以下托幼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快完善相关政策,强化对三岁以下托幼服务发展的政策引导和统筹引领作用,促进托幼事业整体有序发展。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加强对盈利性托幼服务机构的安全监管,督促托幼服务机构落实安全责任制,严防安全事故发生。教育部指导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根据需求开设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合理确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加快培养相关专业人才队伍。

全国政协委员 石文先

建议加快推进制度建设,政府应建立健全基本养老制度,明确界定政府职能和部门职责,通过增加保障收入与健全服务体系两方面,对社区居家养老提供支撑。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连维良

一是增强养老育幼服务能力。政府将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放宽社会资本准入,多措并举增加服务供给。今后三到五年,将大幅度增加各类养老服务床位,通过城企联动等方式,使普惠性养老床位增加一百万张以上。大力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加快支持建设一批示范性托育服务机构。

二是着力提升养老育幼服务质量。各相关部门将把提升养老育幼服务质量作为行业监管的重中之重。

三是不断优化养老育幼服务供给结构。政府在保好基本、兜住底线的基础上,要大力支持非基本养老育幼服务多元化发展,努力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在服务对象和内容上,要促进护理型养老床位达到50%以上,医养结合的深度和水平大幅提升,示范性幼儿园和托育机构的比例大幅度提升。要更多地发挥社区作用,引导优质养老育幼服务机构进社区。大力发展各类像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行助餐等多元化社区服务,使社区群众能够就近享受更便捷、高质量的养老育幼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祈福集团副董事长 孟丽红

支持优质社会资本举办高端、个性化社区型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并推广养老机构与医院、居住社区、智慧养老相结合的模式,共享资源,提供快速诊疗、医治、护理、康 复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 杨明生

建议加强长期护理保险的顶层制度设计和推广。制定统一的失能评定、待遇给予、护理服务、经办服务等标准体系,尽快形成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框架,同时鼓励积极发挥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的作用,提高经办管理服务能力。

出台和完善投资养老社区项目配套支持政策。

建议根据养老社区运营管理实际,针对养老需求差异,研究出台适合养老社区运营发展的建设规划标准规范;在税收减免上,建议统筹研究出台相应政策予以适度减免。

为鼓励医养人才培养,建议研究给予更多招生和补助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如放开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招生计划和招生地区限制、与扶贫扶智相结合,鼓励贫困地区相关人员报考、减免相关专业学生的学费、给予养老服务岗位从业人员相应补贴等,统筹解决医养专业人才匮乏问题。同时建议加强对生活和医疗结合型护理人员的培训和政策支持,对家政等生活护理人员通过资格认证培训、考试等提升医疗实用护理技能。

全国人大代表、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教授 卢馨

建议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活动长效机制,探索建设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当前志愿者为老年人服务的付出时间,将来可以兑现成应得到的相应服务。同时,鼓励吸收低龄健康老年人加入公益服务队伍,本着自愿和量力而行的原则,组织低龄健康老人为高龄和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提供义务或者低偿服务。

在具体实施方面,建议每个社区、居委或村建立基于“互联网+居家”的养老服务平台,以此为桥梁,将社区管理者、养老机构、老年人、志愿者连接起来,实现基于“互联网+社区”互助养老。

全国人大代表、阳江市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科长 黄晓渝

建议整合乡镇医疗资源,建立“医养护”结合的养老模式。依托乡镇卫生院,探索医院、护理院、养老院结合的方式,便捷、有效地解决老年人晚年多层次需求。其中,养老院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和服务,并提供健康管理和保健教育;乡镇卫生院在必要时提供专业的疾病检查诊断、医疗、康复服务;护理院则针对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特殊照护。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 蔡卫平

建议养老服务要和医保结合,对于各类养老机构,如果不承认它是一个医疗机构的话,就没办法实现普及覆盖。将来的医保发展趋势,可能会将医疗职能兼具养老服务的机构也覆盖进去。多种养老模式之间也可以相互替换,满足老年人在不同年龄段的各类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 熊水龙

建议完善与计划生育相适应的养老政策体系,大力发展和完善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加大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政策的倾斜力度。尽快构建以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为辅、商业养老保险为补充的科学合理的老年服务体系,加快搭建社区一级的综合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培育专业化的智慧养老服务队伍,将专业医疗健康服务机构、康复中心、家政服务等与家庭链接起来,满足个性化需求,缓解421家庭的养老压力。

建议切实把社区养老服务列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构筑社区养老和长期照护体系。

一是在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明确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标准和要求。

二是政府应发挥政策扶持和财政导向作用,各部门协力,加大对社区养老的支持力度。

三是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为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营造更加有利的环境,采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中介服务、实体承办的运作方式,培育和发展非营利性的社会服务机构开展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特别是为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上门包护和社区照护等多种服务。

四是要加强失智失能老人照护专业人才的培养。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 刘艳

建议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尝试“互联网+”方式,加快智慧养老建设。可在社区养老紧急救援体系、养老用品共享租赁服务、社区照料监测大数据系统等方面进行重点探索和尝试引导社会力量与各大高校共同投入社区养老方面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和实践,鼓励智慧养老产品、健康管理设备、健康养老信息化平台等的设计开发,以创新带动养老产业的蝶变。

全國人大代表、辽宁省营口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 韩秋香

建议以房养老、以地养老。只要是将来你有意向在村子里养老,你都可以在这里充当服务人员,同时,以你服务的时长来抵将来你在养老院时候养老金的一部分费用,互助式养老。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河东区副区长 丁梅

建议从国家政策层面,对于养老机构里头设置医疗机构能够给予更多的支持,因为毕竟它是养老的一个增值服务,是对养老服务的拓展。可以探索对于这类养老机构里设置医疗机构的医疗责任的一些专业险种,能够帮他们分担一些可能产生的风险。

猜你喜欢
家政养老社区
养老生活
坚守与创新
2019年国家级家政服务政策盘点
2019年省级家政服务政策盘点
中介型家政O2O企业价值链优化策略
注册养老机构已超2.8万家
养老更无忧了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