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寓学于乐

2019-09-10 00:33郭君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3期
关键词:寓教于乐音乐

郭君

摘要:节奏是音乐生命力的表现,音乐教学中,节奏的训练必不可少,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激发学生对节奏训练的兴趣,便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都会身心愉快地陶醉于音乐的海洋。

关键词:音乐  節奏训练  寓教于乐

音乐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但是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阶段,他们的喜好也会各不相同。2017年暑假,一档《中国有嘻哈》节目火遍全国,让Hiphop 文化从小众走向了大众。而Hiphop 音乐中的念白部分rap/rapping,则与其他流行音乐有着明显的不同,它是一种配合节拍的念白方式,在抛开音高、旋律线等其他音乐元素后,利用节奏这一元素,塑造音乐形象,在国内被翻译为“说唱”。这种形式节奏感强,易学、有趣,也是现今初中生最好奇、最感兴趣的音乐形式之一。

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笔者发现,现今中学生普遍对音乐课本上的内容不感兴趣,更喜欢自己课后听或唱流行歌曲。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那么能不能借着说唱音乐的“东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节奏训练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有了这个想法,笔者就在教学中进行了尝试,结果课堂效果很好,笔者也真正体会到了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到了寓学于乐的真谛。

一、节奏训练的必要性

德国杰出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而不是旋律。音乐可以没有旋律,但永远离不开节奏。可以说,节奏才是音乐生命力的表现。如果说旋律是音乐的血肉,那么节奏则是音乐的骨架。没有节奏,旋律就不能存在,音乐也就无法表达。

七年级学生,经过小学时期的学习,对于音符的听唱读写都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节奏的读写,尤其是复杂节奏的读写存在非常多的问题,整体的音乐综合素养也较低。这对学生以后的节拍感、节奏感、速度感、音乐表现与音乐思维能力的发展非常不利。

只有正确演唱、演奏节奏,才能正确表现乐曲的风格;反之,必定会影响对旋律的听觉分析、对音乐作品的表现,从而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瑞士作曲家达尔克罗斯认为“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过需要加以诱发、培养,进而为音乐所用”。所以,在中学阶段,我们应当高度重视节奏训练。

那么如何进行节奏训练呢?

二、生活里的节奏训练

在《中国有嘻哈》中,受到观众喜爱的作品,大部分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与创造。只有真实又艺术地反映生活,才能使观众的心灵产生震撼,引起观众的共鸣。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将生活中的节奏艺术引入课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介绍节奏型,用生动形象的例子引导学生去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大自然和人类生活中都存在着节奏,例如昼夜的变化、四季的更迭、人体的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汽车鸣笛声,等等。它们有长有短,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的,我们可以把这些声音规律进行提炼和总结,然后用乐谱的形式记录下来。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那个不朽的“命运主题”中,用到了一个典型的节奏型——三连音。

对于这个节奏型,贝多芬说:“那就是命运在敲门。”伟大的作曲家将生活中的敲门声,艺术化地用三连音这一节奏型来表现,并且用它贯串了整部作品,而三连音鲜明的特点也让《第五交响曲》成为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下册《音乐》第一单元《行进之歌》中的第一课《一二三四歌》,词作家石顺义和曲作家臧云飞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二三四”口令融入歌曲当中,使得这首歌曲一经传唱,就受到了部队官兵与老百姓的欢迎。臧云飞讲道,“一二三四”四个数字喊了许多年,它本身就是一首歌!无非是被他们发现了,又加工了一下而已,是战士们给了他们这样好的旋律和节奏!

大师们尚且如此,我们也应当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中节奏的耳朵。比如在中学体育课中,体育老师们集合整队的口令,就是节奏型。例如:“向右看齐”,就是一拍内前附点加四分音符组成的节奏型;“齐步走”,可以理解为一拍内后附点加四分音符的节奏型。

而前十六后八与前八后十六这种节奏型,则可以用“中国队加油”的口号声与“小兔儿乖乖”的儿歌来进行说明。

从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口令、口号、儿歌中寻找节奏感,可以让我们在进行节奏介绍与教学时,更加容易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让枯燥的节奏训练变得生动有趣。打开同学们心灵中那扇“生活”的窗,里面会传出非常多令人惊艳的节奏来。

三、从语言入手的节奏训练

Hiphop 音乐中“说唱”部分,是在机械的节奏背景下,快速而押韵地诉说一连串句子的形式。在音乐课堂的节奏训练中,我们可以借鉴说唱的形式,通过不停变换的语言来完成同样的节奏训练。

如,在进行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节奏练习时,老师们一般的选择是用“da”来读节奏,学生重复模仿。其实我们可以使用这条节奏作为固定节奏型,然后填上歌词,模仿说唱的形式来进行练习。

比如在七年级新生的第一节音乐课上,因为大家彼此还不太熟悉,所以笔者选择从姓名入手,利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在拉近同学们距离的同时,将节奏练习融入其中。如下图(三字或四字的名字只选择后两个字)。

在练习的时候,要注意加入力度、速度的变化,避免机械重复。这种练习简单易学,而同学们名字的加入提高了大家的兴趣与注意力,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随着《经典咏流传》的热播,我们还可以利用经典诗词来进行节奏训练,在练习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经典诗词的学习热情。

四、从身体律动入手的节奏训练

“说唱”构成了Hiphop文化中音乐的部分,而在《中国有嘻哈》中,除了歌曲部分外,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歌手们载歌载舞,仿佛身体也变成了乐器,而观众们则起立,随音乐不由自主地跟着摆动,现场的气氛非常活跃。因此,在节奏训练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舞蹈动作,将身体作为乐器,通过拍手、拍腿、跺脚等这些发出声音的动作,来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节奏感。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下册《音乐》中的《拉德茨基进行曲》,整个乐曲结构工整、节奏规整,而且主题非常鲜明,因此在欣赏时,可以加入简单的律动引导学生,让学生们对作品的结构、节拍、速度、力度和音乐所表达的内容都能够有清晰的体验与感受。

例如上图,《拉德茨基进行曲》的A乐段,由于本段是典型的主题a+主题b+主题a的单三部曲式结构,因此在学习时,我们可以为主题a、主题b配上不同的动作,带领同学们一起律动,沉浸在作品中。同时,为了让同学们对作品的力度变化有所感受,在主题a以不同力度出现时,我们可以配上同一类型但音量不同的动作,让同学们自己总结、体会。

欣赏完A乐段之后,我们可以将主题a和主题b的节奏型提炼出来,用上图的动作单独进行练习,加深同学们的印象。

在熟悉以上三种练习方法之后,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个主题,由同学们即兴创作歌词,挑选优秀的作品配合音乐的伴奏进行“班级有嘻哈”的展示。

总之,在《中国有嘻哈》播出后的今天,Hiphop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巨大反响,大家对rap/rapping这种念白形式,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借此时机,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节奏训练。这些节奏训练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可以在实践中找到合适的方式来进行训练,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形式,教师都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师生身心愉快地陶醉在音乐的海洋中。

责任编辑:陆晨阳

猜你喜欢
寓教于乐音乐
奇妙的“自然音乐”
儿童剧《马兰花》的艺术审美魅力
“寓教于乐”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语文课堂
“寓教于乐”理念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论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