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场》译本对比分析

2019-09-10 07:22汤素慧张玉婷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19年29期
关键词:名利场译本原著

汤素慧 张玉婷

摘要:文学翻译批评是文学翻译研究的重要领域。本研究旨《名利场》译本的不同风格。《名利场》是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大师萨克雷不朽的成名之作,该小说描述了19世纪上半叶英国贵族阶级的生活百态,并批判了上流社会各色人等的糜烂生活。本文试图对名利场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更好的体现原作的内容,更接近目标语读者的审美倾向。

关键词:《名利场》 ;译本分析

一、《名利场》翻译

《名利场》是威廉萨克雷的伟大杰作,他的作品以讽刺和智慧著称。这本小说反映了当时英格兰社会上层阶层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丑陋行为。其突出的影响力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西方以及中国学者的支持,他们热切地呼吁“名利场”的不同翻译版本。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这部小说上。

二、对比分析

1、译本语言生动性

“There is a great quantity of eating and drinking, making love and jilting, laughing and the contrary, smoking, cheating, fighting, dancing, and fiddling.”

杨译:“市场上有的在吃喝,有的人在调情,有的得了新宠就丢了旧爱,有的在笑,也有的在哭,还有在抽烟的,打架的,跳舞的,拉提琴的,诓骗哄人的。”

贾译:“人群中食客在大吃大喝;喜新厌旧的情人在调情打趣;有人放声大笑,有人伤心落泪;有人抽烟,有人闲聊,有人跳舞,有人拉琴。”

李译:“市场上,有人在大吃大喝,有人在打情骂俏,另寻新欢,有人在大笑不止,有人在哭得死去活来,有人在猛抽烟,有人到处行骗,有人在大打出手,有人在手舞足蹈,有人在到处胡闹。”

原文语境下,描述的是一个混乱的市场。在翻译的时候要找出合适市井小民的词汇来描述他们,才能使人物特点更鲜明。杨译和贾译都偏文雅正式,例如“得了新宠就丢了旧爱”,“ 调情打趣”,等说法。而相比之下,李译的“打情骂俏,另寻新欢”,则更体现出小市民的特性,用词比较贴切。另外在对哭的描述方面,杨译用的是个“哭”字,没有特点且不能让读者体会其哭的程度,而贾译的“伤心落泪”用词太过文雅,有种默默流泪,黯然神伤的感觉,这与闹哄哄的市场格格不入。而李译的“哭得死去活来”,则准确的描绘了在市场中的哭的特点比较符合市井中那些小市民低俗的特点,画面感很强烈。李译的这句话充分的体现了其语言的表現力,也让读者深刻的感受到了原著作者想要体现的语言的生动性。

2、译者对原文本理解

杨译:可怜小爱米丽刚刚上得岸来,踏进新的环境保护,已经在往后看了。她遥遥地望着隔河的亲人们悲悲戚戚地对自己挥手告别,心里十分忧愁

贾译:但咱们的小阿米利亚刚刚踏上新国度的河岸,就已经焦急地眺望遥远的河对岸,悲哀的亲人的身影在向她挥手告别。

杨的译文把身体动作和心理活动精彩译出,用“岸、新的环境”构出了小爱米丽婚后多彩多姿的生活,“河”是她婚前和婚后生活的界线,隐喻手法“河”字体现了原作的意蕴。婚后小爱米丽生活幸福、舒适,达到了“山颠”,然后漫步进入中年,人生有起有伏,有山有水、有声有色。贾的译文“新国度”里,只有“岸”和“河”,图片好像被撕成了碎片,译文太直接,没挖掘出原文的意蕴。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文学翻译一度以归化译法为主调。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在当时傅雷、钱钟书等翻译观点的引导下,文学翻译家大多以“艺术创造性的翻译”为目标,追求“神似”,“化境”,力求使自己的译文读起来不像译作,而像“写作”。杨必的翻译策略倾向归化,对原文的很多地方进行了改写,用一些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词汇描述异国情调很重的英文字眼,在意义上有所偏颇。这也是因为每个译者对原文做出的解读受到自身所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的影响。相比较而言,荣如德的译文忠实达意,异化程度高,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标准。而与彭译本相比较,荣译本在对原文的细致理解和阐释方面都更胜一筹。

原著的字里行间中充满了冷嘲热讽之声,带有强烈的针贬意味,运用上乘的幽默,有限的语言形象给人以无穷的启示,这是原著的魅力。“不辞劳苦地练”(cause them to labour at…)、“如意郎君”(desirable young man)等等能紧扣文本,恰如其分地掌握语境,不仅保存原作诙谐意味,体现作者戏谑之词,突出人物特色,也再现了原著的艺术特色。相比之下,杨译较为逊色,且“孜孜不倦”情感上成了直截了当的赞美,而“一学就是四支歌”,似乎赞扬了上流社会小姐们的聪颖,其实原文表达为戏谑之意,指她们反复唱的就是“那么四支歌”,在感情色彩以及理解上易造成混淆。

三、结语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其开放性和模糊性,这就使得读者和译者对其解读永远不可能穷尽。由于译者所处历史时间,时代背景的不同,翻译过程中,译者总在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当时政治、思想意识、经济、宗教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通过在同一作品的不同译本之间的比较,能够增强我们的翻译技巧,通过赏析,了解到选词以及对原文理解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许钧,张柏然.面向2l世纪的译学研究[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 李明.翻译批评与赏析[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名利场译本原著
接受理论视阈下对《名利场》三个译本的比较研究
气球上的五星期(三) 仙人掌上的夜晚
《噩梦醒来》
大侦探福尔摩斯
On Analysis of Elements of Fiction in Vanity Fair
警察与赞美诗
英译汉中第三人称代词的翻译研究
专题前言:理解译本
街拍这个名利场
网络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