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发展模式的可复制性探讨

2019-09-10 07:22郭艳荣彭星瑞
商讯·公司金融 2019年27期
关键词:产业发展成都市

郭艳荣 彭星瑞

摘要:在国家聚焦“三农”,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实现产业兴旺的政策背景下,成都市在城乡统筹、城乡资源互通的基础上开展新农村建设,其乡建成效和乡村产业发展都获得较好成绩。成都市作为全国城乡统筹改革实验区,提高成都市新农村产业发展模式的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对于全国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都具有示范意义。

关键词:乡新农村规划;产业发展;可复制;成都市

一、绪论

(一)成都市新农村建设实践

成都市自2007年开始实施城乡统筹发展,强调城市和乡村同步协调发展。成都市新农村建设从2000年的“五朵金花”强调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三个集中”,到2008年提出指导灾后新农村建设多样相融、共享发展的“四性原则”,2012年提出“产城相融”、2015年“成片连线”和2018年“城乡融合发展单元”,城乡统筹理念不断地更新提升。城乡统筹背景下城乡资源互连互通,为成都市新农村建设高效推进和乡村产业蓬勃发展提供极大保障。

(二)新农村建设的可复制与不可复制性

成都市作为全国城乡统筹改革实验区,提高成都市新农村产业发展模式的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对于全国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都具有示范意义。通过笔者先前所做有关成都市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可复制性研究,总结出新农村建设两大不可复制性原因:一是重新村建设和轻产业培育的模式不可复制,二是以政府为主导推动新村建设的模式不可复制:四大可复制性原因分别是:一是产业定位以区域统筹、资源禀赋为依托可复制性,二是合理建设模式的选择和建设成本的控制可复制:三是因地制宜落实先进乡村规划理念可复制;四是景观环境提升乡土化、艺术化、田园化可复制。

二、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即衡量一個新农村规划建设得成功与否,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是最根本的标准。随着互联网技术支持、全民参与创新创业及成都市城乡统筹、资源互通,新农村建设中涌现了大量的新产业和新业态,乡村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三、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可复制的必要性

“一村一品”目的是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形成示范效应来带动更大范围的乡土特色产业。在成都市乡村现状前提调研我们发现基本有六大问题是具有普遍代表性的:村庄老龄化空心化;产业结构单一;内部交通不便;基础设施缺失;文化传承不足;环境特色缺乏。成都类似的村庄非常多,其产业的激活、驱动会有很大的相似性。新农村产业规划固然要考虑区域统筹和发展特色,但也存在问题相似和资源类同的情况,使得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示范和推广存在很大的必要性。

四、乡村产业发展模式的可复制内容

(一)农业文化遗产再利用可复制

工业文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但往日的蓝天白云和充满智慧的传统农耕文明却渐渐消失:生活便利、物质丰富的背后却是食物安全、耕地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此背景下,联合国粮农组织成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截至2018年中国已经有了15个试点,包括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等。

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所达成的一种和谐与平衡,其价值在于维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传承传统农耕文化、强调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除了生态价值和传承价值,还有很强的示范和推广价值。以稻鱼共生系统为例,中国有20多个省都有稻鱼共生系统,成都市新农村产业规划中也多次引用。除此之外,还有间作套种、稻鱼鸭系统、荷塘鱼虾、林下养禽等传统农作共生系统.对发展生态农业都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

(二)农业经营模式可复制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小农经济国家,依靠灌溉系统和精耕细作从耕地上获得有限的产出。现阶段我国农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即小农经营无法与市场接轨而发生的供需不对等。在此背景下,2017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鼓励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经营。在成都市新村产业实践中,具体探索的农业经营模式主要有:“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农业…‘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互联网+农业”“创新创业团体或个人+农业”等。如崇州白头镇五星新村,在缺乏主导产业支撑、种植模式单一的情况下,2012年成立“五星土地股份合作社”,又分为粮食规模种植、种养循环、立体养殖、育秧中心、农机、粮食烘干加工中心等经营小组:2013年引入“盘古”和“柏萃”两个农业项目,流转了千余亩土地发展现代农业。

(三)农村要素的商品化可复制

在全球城市化背景下,人们对乡村的意象已经从贫穷落后的地方转变为城市居民向往的自然空间。现代农村空间的生产功能降低,消费空间功能增强,即是农村空间的商品化。具体表现为:城市居民主要通过乡村旅游,购买具有农村特色的农副产品,参与体验农业活动、在农村空间休闲观光等。成都近郊乡村举办的油菜花节、龙泉桃花节、双流草莓季等旅游活动更是乡村要素商品的“名牌”。这种消费农村空间的产业行为主要发生在城市近郊或者乡村性要素丰富的乡村,所以农村要素的商品化对此类乡村空间具有可复制性。

(四)产业复合联动可复制

2015年国务院通过《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以一二三产业融合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路径创新创业产业类型,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成都市新农村产业规划实践经验证明:提升一产、发展二三产、一二三产联动,形成复合联动的产业体系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有效途径,并且在大多数乡村都可复制。如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发掘利用非遗“道明竹编”实现二产联动三产,形成如“竹艺+加工”“竹艺+体验”“竹艺+展览”多种“竹艺+”复合产业:崇州白头镇五星新村在规模经营现代农业的基础上开展桤木河水污染治理项目,打造桤木河湿地公园,并在桤木河湿地周边布置现代有机农业项目实现一三产业互动,形成“湿地+现代规模农业”“湿地+有机农业”“湿地+休闲农业”等“湿地+”复合产业。

(五)艺术植入模式可复制

近年,以艺术振兴乡村的模式逐渐兴起并有效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在浙江,高校艺术类学院进驻村庄已经成为较成熟的模式。如中国人民大学学院团队进驻葛家村、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团队进驻大郑村、宁波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团队进驻龙储村、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艺术团队进驻西岙村等等,与全体村民一起就地取材,将艺术与乡村进行融合设计,通过艺术设计改造院落、墙体、公共空间等方式对村庄进行艺术提升,通过培养村民艺术家作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使浙江成为以融合设计开启“艺术振兴乡村”模式的典范。

旨在通过设计、文化、艺术的力量激活乡村的《UIA-CBC国际高校建造大赛》截至今年已经举办了四届,分别是泗阳县果园村“梨园小屋”主题、江西夏木塘“趣村”主题、四川德阳龙洞村“结合自然的设计”主题、贵州楼纳村“露营装置”主题,目的是探讨如何通过设计、文化、艺术的力量激活乡村。近日,乡村文化振兴与古村镇保护专业委员会成立,明确乡振委专注于乡村与古村镇的“文化复兴、生态建设、产业发展、自然研学”等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助力乡村振兴。成都市也在发扬乡村文化、引入文化活动、在文化设施的基础上启动艺术振兴乡村战略,可见浙江艺术振兴乡村的经验在成都市乡建中的可复制性作用。

(六)“互联网+”运作模式的可复制

互联网技术对农村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的获取、金融条件的改善和产业模式的运作。经调研归纳,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1.“互联网+信息技术”

“互联网+信息技术”有利于加强农业与市场信息技术互通,改善农业供给侧结构,优化农业生产資源配置。

2.“互联网+销售”

互联网技术背景下形成多种电商平台,如京东生鲜、淘宝、小区人电子团购平台等。在网售创收激励下,各地域农业资源优势更易于发展成特色产业和特色品牌,四川就提出重点培育川茶、川果、川菜、川竹等“10+3”特色产业。

3.“互联网+金融”

受经济和地理因素影响,金融网点在农村分布相对稀少,尤其川西民居呈村组小规模聚居,且村组之间相对分散,金融网点难以覆盖。近年随着互联网支付平台的开通与更新,几乎覆盖了农产品生产销售、乡村旅游等各个环节,极大提高了农民金融服务水平。

五、总结

本文通过对成都市新农村规划建设的经验总结和分析,就如何提高新农村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的可复制性内容进行分析和探讨,归纳乡村产业发展的可复制内容,为之后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借鉴。未来,在地域特色的资源背景下,通过城乡融合、创新创业、产业复制再创造和互联网技术的共同驱动下,未来乡村产业将会是一个多元混合的“乡村百业”的业态形式。

参考文献:

[1]郭艳荣,张俊伟,李莉萍,四川省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3).

[2]宁泽群.农业产业转型与乡村旅游发展:一个乡村案例的剖析[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郭艳荣,彭星瑞,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成都。

①四川大学锦城学院2019年校级课题“空间规划体系变革背景下城规专业教学改革研究”(2019jcky0015)。

猜你喜欢
产业发展成都市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2019年1~9月 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数看成都
数看成都:2018年1~7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海南黑山羊研究进展与产业发展思路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