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失调理论谈社会机制维持机制

2019-09-10 14:59暨闰寅
青年生活 2019年25期
关键词:态度个体机制

暨闰寅

引言

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在1957年提出的一种阐述个人态度变化过程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它是认知相符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言论,其思想基础源自于格式塔心理学。指的是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会导致令人不快的动机状态。

人作为一种社会群体性动物,在社会机制维持的过程中,如果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之间是不相一致的或意识到态度和行为之间存在矛盾,那么认知不和谐的情况,也就是认知失调的情况就会由此而产生。认知失调的情况会导致个体内心不安,逻辑出现矛盾,文化价值出现冲突,影响其行为,当这种影响扩大到全社会的范围来看,就变成了对社会机制的影响。

社会机制内部存在维持机制,因此,认知失调必然会影响这种维持机制。本文希望能够总结作者在“认知失调理论”和“社会机制的维持机制”两个方面的探索、学习,浅述认知失调理论对于社会机制的维持机制的影响。

1.认知失调理论的概念和前景

1.1 概念

人是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元素,人的个体态度之间、态度和行为如果出现不一致,就会引发认知失调,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存在四种情况——决策后失调、强制服从失调、接触新信息造成的失调和社会支持体系造成的失调。

决策后失调,是人必须做出某种选择时,权衡利弊选择了一种情况,而选择之后因为这种选择本身优缺点共存,而不断“质疑”自己的选择,容易产生选择性障碍。强制服从失调,指当一个人受到外力影响,采取与信念完全相反,背道而驰的行为时,出现一种强制服从性的失调。接触新信息造成的失调,往往是在社会环境产生重大改变或大的社会事件发生的过程中,由于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环境改变,大量新信息的信息涌入,影响甚至威胁个体原有的认知,导致的失调的发生。社会支持体系造成的失调,则是源于个体的理念受到所在群体的反对,或个体新加入的群体客观要求个体改变自己原有的理念所带来的失调。

1.2 争议

目前认知失调理论在社会心理学领域里是存在争议的,反对的声音来自于以M·J·罗森伯格为代表的强化观点,以及以D·J·比姆为首的自我知觉观点。强化观点认为,人的个体态度与其在现实中得到的“酬赏”呈正相关,若酬赏多,则态度出现明确倾向,若酬赏少,则倾向弱,这其中不存在所谓的“失调感”或“失调感”带来的影响。自我知觉观点则认为人评价自己对于某事物的态度与评价他人对某事物的态度的方式是一致的,通过观察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推论出自己或他人对这一事物的态度,这与“认知失调理论”并不相关。

1.3 前景

这些反对的声音使得对于“认知失调理论”有了更加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学界目前仍在争议中通过实践探索这一理论可能的各种发展方向。目前较为主流的研究方向有两个,一个是认知失调现象与人格的自我评价之间的联系,认为认知失调感常常伴随人的自我形象改变而产生;另一个是探索认知失调感作为一种负面情绪时,会发生怎样的生理唤醒状态。

2.社会机制和社会机制维持机制

2.1 社会机制

公元前330年,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在人类社会中,个体需要与其他个体进行合作,这种合作既存在于个体与亲属成员之间,也存在于个体与非亲属成员之间,合作过程中的“利他性”行为直接影响合作的效率和成果。笔者认为,这种最基本的人类社会的分工合作就是社会机制的内核。

2.2 社會机制维持机制

从根本的角度上来看,人类社会发展有三种最基本的运作机制,这三种运作机制分别为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导引机制[ 邱耕田, 唐爱军. 论社会发展的三种机制[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7-20.],这三种机制也正是社会机制的维持机制。

动力机制,指人的“需要”,这种“需要”是促使人们去行动的内生动力,也是源动力,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人们不断努力,使得生产力不断发展。平衡机制,是社会稳定发展的保障,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发展的不平衡,从获利角度来说,体现为个体享受到的社会发展带来的红利的不同,如果这种差别无限扩大,必然引起弱势一方的反抗,平衡机制则在这其中发挥作用,迫使“秩序失调”回归“有序”。导引机制,与前二者不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共识性精神观念型机制,通过对普世价值“真”“假”“善”“恶”“美”“丑”的判断,指导、规范社会的发展。

这三种机制影响着社会中个体的分工合作,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

结论

认知失调理论对于社会机制维持机制的影响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对于整个人类社会而言,它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认知失调可能导致秩序混乱,减缓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另一方面,认知失调可以被当作辅助社会机制维持机制的工具,维持甚至加速人类社会的发展。它是一把“双刃剑”,因此社会“统治者”和管理阶层应该更加关注社会上实际存在的认知失调现象,观察其对于社会个体的影响趋向,适当介入,选择性地进行引导,利用好认知失调,并且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孙国辉,梁渊,李季鹏,鲁梦宇.社会认知理论视角下区域刻板印象的形成机制研究——基于深度访谈和扎根理论的数据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9(01):118-128.

[2]张美红.认知理论在社会公德建设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8(14):237-238.

[3]王浩斌.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模式维持机制构建[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01):45-48.

[4]韦倩.增强惩罚能力的若干社会机制与群体合作秩序的维持[J].经济研究,2009,44(10):133-143+160.

[5]邱耕田, 唐爱军. 论社会发展的三种机制[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7-20.

[6]李宏, 郑全全. 错误管理理论:一种新的认知偏差理论[J]. 心理科学进展, 2002, 10(1):78-82.

猜你喜欢
态度个体机制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果敢跳tone的张扬态度
提升秘游逼格态度
皮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