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情社会中社会工作专业关系伦理困境出现的原因

2019-09-10 14:46李盼盼王萌泽
青年生活 2019年25期
关键词:伦理困境社会工作

李盼盼 王萌泽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社会工作作为缓解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方式被引入中国。但扎根于西方文化的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难题,主要从中国人情社会的实际出发,探析社会工作在建立专业关系时所遇到的伦理困境。

关键词:人情社会;社会工作;专业关系;伦理困境

引文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专业,其工作过程中的第一步就是接案和建立专业关系,鉴于公平和中立的原则,社会工作者需要与案主建立专业工作关系;专业的工作关系要求社会工作者站在一个相对客观中立的角度去协助案主面对生活中面临的困境,而在当下被称作人情社会的中国,就现实的人际交往和人的情感需求来说,社工和案主之间关系很可能是混淆的专业界限的双重、多重关系。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一关系,以为案主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真正能够帮助案主更好的生活,是我们每个社会工作者都应该考虑到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在查阅所获得的有限的资料后发现,有很多学者关注到这些问题,只是不同的学者选择从不同的层面去分析这一问题。沈黎,刘斌志在《双重关系——社会工作中专業关系的伦理困境》一文中,阐述了社会工作者作为一个人情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人,难以避免陷入双重角色困境,“社会工作者,无论他们的角色是作为临床工作者、社区组织者、政策制定者、督导、研究人员、行政管理人员或者是教育者,他们都会遇到现实的或潜在的专业关系界限问题。当社会工作者面临利益的冲突时,他们的专业关系界限问题就会以双重关系或多重关系的形式呈现出来。当社会工作者与案主超越专业关系时,他就会陷入双重关系的困境。”高培英则认为,双重关系困境主要是由于制度信任不成熟而人际信任运用普遍,“由于制度信任尚不成熟,社会工作者想要通过制度信任建立有效的助人关系非常困难。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社会工作者并不可能拥有某些行政权力,或是隶属于政府部门。”等等。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众多学者的研究大多从社会工作者自身的角度来阐述双重角色,但是,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工作是起源于西方的,它的价值观念和伦理守则都是基于西方社会文化的,本文主要以社会工作本土化为切入口,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之中讨论分析双重角色。

一、案例简介

本案例中的案主是笔者本科期间参与的安徽省民政厅江淮社工“怡养家园”项目中遇到的,案主是铜陵人,1962年出生,现已退休在家养老,育有一子, 07年的一场车祸夺走了其儿子的性命,他们的家庭也成为失独家庭,笔者在15年作为“怡养家园”项目的志愿者,与其进行接触,并与直接介入其家庭的实习社会工作者交谈,发现他们之间存在我们所说的移情和反移情的情况。这个个案虽然我不是作为直接的社会工作者身份介入的,但这个个案我是从开始一直跟踪到最后,参与到服务中的每个环节的。针对实习社会工作者所说的对案主造成了二次伤害这一点,我不是案主本人,在此不作评价。但是我对于这一个案在进行过程中所遇到的伦理困境有一些反思。

二、伦理困境及其原因

在人情社会中开展社会工作,似乎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面临专业工作中的伦理困境,要想接触并与案主建立双向关系,我们就必须要融入案主的生活,我们首先是亲戚、朋友、知己,然后才是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而这又与我们的伦理相违背,这才有了伦理困境。伦理困境出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认为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

第一,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有待进一步推进。社会工作是起源于西方宗教实践并从工业社会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助人自助的专业,而中西方文化及社会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特定的社会常常通过自己的文化生产出特定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积淀的整体、内敛、面子、人情、关系、传承、道德约束等文化因素与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存在较大的分歧。因此,在构建本土社会工作的过程中,这些文化差异值得我们省思。在专业关系建立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人情社会这一现实情况,谱写我们国家的专业关系守则,伦理是全世界通用的,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将之细化为适合我国国情的伦理细则。案例中实习社会工作者面临的困境大概就是在目前社会工作本土化还不是很完善的今天才会面临的头号问题。

第二,社会工作在中国的社会认可度不高。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它正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是08年汶川地震事件之中,社会工作这一职业在中国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社会对他的社会认可度也不高。我们并没有实际的权力去约束服务对象或是其家人,只能选择通过建立起向朋友般的关心与信任,到最后得到大家的认可,这就会出现双重身份。在“怡养家园”项目中,我们有一些年长一些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为案主服务,但是,案主主动要求有实习社会工作者为他们提供服务,究其缘由,主要是案主觉得实习社会工作者与他死去的儿子年龄相仿,也是这个原因,他们才会愿意接受我们的服务。

第三,社会工作者自身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通过教育、培训,接受了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但是并不代表这可以社会工作者会改变从自己以前的价值观,他依旧有自己熟悉的与人建立关系的方式方法。社会工作者个人作为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的人。如果社会工作者自身的专业素养不够高,我们自己就很难理清与案主的关系,难以在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大框架的约束下,在不影响服务对象利益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弹性化处理,社会工作者内心的挣扎与何为适度的判断是我们会不会将自己置于伦理困境的关键。

以上就是笔者在社会实践中总结出的在人情社会中社会工作专业关系伦理困境出现的原因。伴随着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以及政府对民生政策的强调,中国社会工作加速发展趋势明显。通过协助政府向社会输送福利服务,提供支持性帮助,社会工作逐渐地扩大着自己的影响力。然而,尚在起步阶段的中国社会工作急需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本土的理论与制度体系。作为社会工作价值体系与伦理最集中的表现场域之一,在构建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过程中,专业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摩擦,使得我们要不断反思建构适合中国本土文化情境的专业关系的重要性与急迫性。

参考文献:

[1]刘艳霞,张瑞凯,张明月.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中专业伦理的实践困境与行为抉择——以北京市五家社会工作机构实践为例[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8,18(06):13-18.

[2]田鸽,杨云娟.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中专业伦理的反思——以天津某中学学校社会工作站实习为例[J].科技风,2018(28):42+44.

[3]薛小林.关系、人情与秦汉之际的政治和社会[J].理论学刊,2018(04):152-158.

[4]汪新筱. 公平与人情:社会关系影响不公平厌恶[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6-25(006).

猜你喜欢
伦理困境社会工作
翻译职业道德准则的伦理困境
脑机接口技术:伦理问题与研究挑战
基层公务员政策执行过程中伦理困境及对策
潜在举报人秩序遵循伦理困境分析
本土文化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困境的研究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