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

2019-09-10 14:59王瑜
青年生活 2019年25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方法论

王瑜

摘要:实证主义作为一种哲学传统,是关于人类知识认知的特定态度。在归纳研究其基本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实证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结合当前中国的发展实际,对其进行价值意义的现代辩驳。

关键词:实证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实证主义发展演变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过程,它始终以一种标准规范的研究方法,通过经验的分析以实现对事物的真实内容的确定和本质规律的客观把握。

一、实证主义历史演变脉络梳理

实证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英法两国,第一代实证主义由孔德创立。随着理论研究持续深入推进,于19世纪70年代形成以马赫为代表的第二代实证主义哲学流派。在运动发展中,在20世纪初又产生风靡一时的、被称为“新实证主义”第三代实证主义思潮。

(一)创立之初:旧实证主义时期

19世纪30年代中期,法国处于一种“非理性”的社会意识。源于这样现实状况,孔德在否定形而上学的基础之上,创立了实证主义的社会研究方法。孔德认为,人的智力发展经过神学的、形而上学的、实证的三个阶段。其中,实证主义精神是与科学所联系的,是“寻求科学,捍卫科学的事实的、有用的、进步的”。因此,孔德实证主义的主旨表现为三个方面:彻底否定神学和形而上学,科学是认识世界的手段要就其进行本质探究,实证主义是将科学和社会共同容纳的一种总的学说。

(二)持续推进:经验批判主义时期

19世纪70年代,科学界发生重大变革,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古典物理学崩塌,开始转向现代物理学。基于现实问题,马赫等人开始尝试一种解释科学与社会的新方法。他认为:“感觉经验是认识的界限和世界的基础”,把所有的科学命题都看做是经验的复合命题,反对一切先验的、绝对而未经证实的理论,从而抨击了牛顿力学所构建的绝对理论体系,主张用系统化的经验发现事物持久的规律和特性,用经验批判为人们建构了一个经验世界。

(三)批判发展:实证主义兴旺时期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加拿大兴起科学研究高潮,第三代实证主义便围绕着科学研究方法论展开,以合理性证明其实证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诞生了“定量法”,即通过知识归纳和“假设—演绎”理论模式,提供了一种理论可操作的有效途径,实现方法论的具体化。因此,实证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以观察实验收集有效数据”、“分析数据进行逻辑检验”和“做出合理的假设性解释”三个過程。实证主义在研究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实用性和客观性,使其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世界性的实用主义方法论。

二、实证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

实证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按照“实证”的词源把握,即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进行慎重的、缜密的考察研究,以实证的事物经验为依据,找出社会发展规律。

(一)实证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经验性

实证主义的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通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所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这就是说,对事物的把握是通过变量间因果关系模型的观察描述,把事物认知具体化为定量性的且可操作的经验概念,通过非理性的方式把握感觉材料,以大量的知觉感知经验归纳概括社会及科学的本质。另外,在研究方法上,实证主义恪守经验主义的原则,即“相信现代科学方法,认为理论应建立在对事物的经验观察,以事实经验为基础,进行经验归纳的由果推因解释“究竟是如何”的思维方法,是对超验主义、空想主义持怀疑态度的哲学方法论。

(二)实证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统一性

实证主义社会科学方法的统一性是其社会研究的重要方向,它主要表现为研究方式、知识认知两个层面的统一。首先,在研究方式中,实证主义具有强烈的本体论自然主义倾向,在实证知识的科学统一性的获得中,孔德提出了“观察法”、“实验法”、“历史法”、“比较法”,将社会方法研究同经验操作联系在一起,实现理论知识体系和逻辑—方法论手段相统一的目的。此外,在知识认知层面,实证主义认为科学的知识是具有公开性的、社会性的,可进行实证考察的事物经验;而个人的、私下的意识材料不具有实证性,因此是不可靠的。这也是对“罗生门”现象的当代解构,即当千人千语叙述同一个事件时,真相便飘渺不可寻。因此,要通过对一般事物的观察和经验积累,找出具有社会公开性的、一般性的、统一性的科学认知。

(三)实证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客观性

实证主义把科学方法论作为研究的中心,强调在经验材料的基础之上,将社会现象当作纯粹客观的自然现象,通过程序性、操作性、定量化的研究手段进行测量和分析,在具体、客观的观察中,合理假设经验事物的现象表现和内在规律。这也就是说,杜绝一切因个人情感介入对研究对象和研究结果进行价值性评价,而导致的对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干扰。从而,体现了实证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对知识认知、过程操作、逻辑程序中保持严格的客观性。但实证主义研究方法过于重视客观性而忽视人文主义关怀,并以其唯科学主义的研究原则,引起了人文主义者极大的不适与反感。

三、实证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现代中国的辩驳

实证主义在中国社会如何实现科学发展,要从两方面进行思考才能得出符合客观事实的判断。一是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二是我国的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需要。现代中国仍处于农耕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在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基础之上,也面临着城乡二元化、社会群体性事件、生存现状问题的挑战。彻底了解这些问题产生、发展、解决之道,便要运用实用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将中国的各个领域看作社会研究对象进行彻底的实证调查,对经验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找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另外,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是处于经验大量积累的阶段,这正好为实证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中国扎根发展提供了沃实的土壤。但实证主义在唯物主义认知、哲学世界观、本体论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不对其进行规避,也可能会破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因此,在实证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运用过程中,也要从时代的角度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高度对其进行符合中国实际、中国特色的修正。

参考文献:

〔1〕[法]昂惹热·克勒默—马里埃蒂.实证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法]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3〕[法]孔德.论实证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方法论
如何构建系统的方法体系
Education with a Heart that Embraces the World, from the Fertile Cultural Land of the “Eternal City”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起源及发展探究
A Literature Review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浅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构建
论西方哲学方法论之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当代意义
社会科学总论
努力规范社科术语  繁荣发展社会科学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也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