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中小学课间操的创新与发展

2019-09-10 15:16赵孟炎
青年生活 2019年25期
关键词:创新与发展课间操中小学

赵孟炎

摘要:体质健康是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任务繁重,除去学习时间,留给学生运动的时间并不多,因而课间操成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途径。通过梳理以往研究并结合教学实践,全面地分析了目前我国中小学课间操存在的不足,结果发现,传统课间操在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上较为单调,且教师和家长对课间操认识度不高,加之缺乏有效的管理,这些因素成为中小学生课间操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研究认为应提高各方面对课间操的认识,建立和完善中小学课间操管理制度,丰富课间操的活动内容,多样化课间操组织管理形式,从而提高中小学课间操活动的质量。

关键词:中小学;课间操;创新与发展

1.引言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保障学生的健康发展成为各个领域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话题。运动学领域研究者认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近年来,教师和家长更倾向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因而课外辅导和占用体育课程已成为中小学教育的常态,虽然政府和社会有关方面对此予以严厉的批评,但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体质呈现出不断下滑的态势。对此,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三个部门于2007年提出阳光体育运动,号召全国亿万学生走向操场、走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期提高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1]。然而中小学学业任务繁重,学生每天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完成学习任务,在此背景下,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成为解决上述矛盾的有效方式。在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组成中,课间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指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的一种积极性休息,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同时,也能对学生的心理和智力等产生积极性影响[2]。传统课间操主要以广播体操为主要内容,其表现形式过于单调,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虽然个别学校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在内容和运动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对此,本研究基于当前课间操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小学课间操的改革措施,為课间操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课间操开展现状

2.1课间操开展内容

自1951年第一套广播创编至今,广播体操一直是我国中小学课间操活动的主要内容,虽然期间经过几次修改,但仍旧是以第一套广播体操为基础。目前中小学校主要以第三套广播体操为主,这套系列体操主要包括四套:七彩阳光、希望风帆、舞动青春、放飞理想。其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准备运动、伸展运动、扩胸运动、全身运动等9个身体活动,它囊括了上肢、下肢和腹背等全身部位的锻炼。整套体操的运动时长约为20min,是针对性较强的一套有氧运动[3]。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广播体操存在的缺陷,因而课间操的活动内容逐渐丰富起来,如:集体舞、健美操、武术、球类运动等。这些项目打破了原有广播体操的局限,使课间操运动不限于“操”的运动形式。此外这些运动也较为符合学生的运动心理,增强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2.2课间操组织形式

课间操是在学生课下时间进行的一项有目的、有组织的团体活动,因而在其开展过程中需要有教师和指导人员的参与。当到达课间操规定的时间,首先要组织学生整队和检查到场人数,此过程一般是以体育委员或班长完成;其后全校师生统一集中到做操场地,并根据要求列好体操队形,带操的学生或教师也要提前到达指定位置;然后全校师生根据广播指令完成课间操活动;课间操结束后再由体育委员或班长带回教室。整个课间操活动期间,每个班都要有一名责任教师,且责任教师要全程参与课间操活动,他们要负责维护学生秩序,并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如避免学生在上下楼梯时出现追逐打闹现象,做操时要监督学生认真参与做操,有时还要指导学生的技术动作等。学校课间操管理者要做好教师工作的监督管理,做好教师的到岗情况的统计,此外,还要对学生的做操情况进行评分考核。

2.3课间操运动时间

课间操的运动时间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运动时间段和运动持续时间。大多数学校课间操活动时间安排在上午第二节课程结束后,其原因在于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往往为上午四节、下午三节,而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中注意力会呈现下降趋势,如果在此期间加入其它活动项目对学生的注意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于面临升学压力较大的群体[4]。通过适当的体育活动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放松其身心疲惫的状态,从而使学生以精神饱满的状态投入到此后的课程学习。另一方面,中小学课间操的运动持续时间一般为20-30min,这主要是由于中小学生的课程任务繁重,上午课程安排较为紧凑,因而留给学生的运动时间也就较少。阳光体育运动提出要保证学生每天运动一小时,因而课间操虽然只达到其一半的的要求,但鉴于中小学生繁重的学习任务,课间操仍旧成为了中小学生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3.课间操存在的问题

3.1教师和学生认识不够深刻

教师和学生的认知决定了学校课间操开展的质量。首先,教师是课间操的组织者,如果教师对课间操的认识不足,就会影响到课间操的组织开展。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的任务应放在学习上,为完成教学任务,或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结果,部分教师会布置大量作业,拖堂现象已成为常态,因而学生很难获得更多的运动时间。而在此情境下,课间操成为教师们争夺的资源,教师利用各种缘由阻碍学生参与课间操,而学生畏惧教师的威严只能听从安排,因而教师对课间操的认识不足成为制约课间操发展的障碍。此外,部分学生参与身体锻炼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孩子在家容易娇生惯养,导致学生不能吃苦受累。甚至有学生认为,课间操仅仅是学校安排的任务,缺乏对课间操的正确认识,因此学生做操的积极性并不高。

3.2课间操活动内容单调

目前中小学课间操活动内容仍旧以广播体操为主,学生不分年级和季节,总是固定地、机械式地跟随广播指令做操,且体操动作过分追求整齐划一,很少考虑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中小学生由于心理上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且生理上活泼好动,因而对于学生来讲,单调的动作使得他们在锻炼时缺乏积极性,学生就会出现应付检查,课间操仅局限于表面形式,很难起到真正的作用效果。同一套体操动作应用到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使得一套动作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因而难免会使他们感到厌倦。此外,广播体操的每个动作将身体的活动分裂练习,使得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缺少运动的整体性[3]。虽然课间操逐渐融入了一些新的元素,但这些动作仅处于探究阶段,教师地培训经历也限制了课间操地发展,很多教师的能力有限,因而很难对课间操进行改进。

3.3组织、管理不科学

教师认识上的不足导致了其对课间操不够重视,因而部分教师缺乏时间观念,总是不能按时组织学生活动,抑或是以各种理由请假。而监督者也总是碍于教师情面,对此现象不加以管理,因而学生在做操时难免松散。此外,部分学生过于懒散,也总是以各种理由请假,而教师大多对此不予制止,认为只要学生没有违纪现象,就任由学生自由活动,长此以往,滋生了学生的不良习惯。另一方面,有些学校的管理过于严格,而学生由于生理特点(尤其是中学生),易出现逆反心理,因而过于严格化的管理也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效果,甚至是安全事故的发生。

3.4课间操运动效率低

当前中小学课间操的时间一般为20min,然而除去组织队形等的时间,真正留给学生运动的时间并不多,其运动量远远达不到学生的需求。超量恢复理论指出,机体在运动之后,各项机能会超过原先水平一段时间后,才得以恢复到原有水平,且运动量越大,超量恢复程度越明显。而课间操大都以有氧运动为主,加之较短的运动时间,因此对学生的机能刺激效果有限,很难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5]。另一方面,目前课间操的组织形式大多是以统一的体操队形,因而需要有宽敞的运动场地(操场)。而大多学校的操场面积过于狭小(尤其是城市地区),如果学校规模过大,那么每个学生的平均活动范围难免受到限制,因而学生做操时总是意外频发,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做操效率。

4课间操的发展策略

4.1提高对课间操的认识

领导者的认识是制约课间操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提高未来课间操的质量,首先就要引起领导者对课间操的关注。及时转变领导者观念、更新思想,积极宣传和引导,提高各级部门对课间操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形成以教委为主导,体委和其它部门为辅的领导小组,全面加强中小学课间操的组织和管理。同时要加强课间操的科研工作,积极引进外来先进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探索适合本校课间操发展的新途径。另一方面,也要转变教师和家长对课间操的认识。教师是课间操的组织者,因而要积极引导教师参与到课间操的组织管理,从而保障课间操的有序进行。而家长的态度则影响了学生对课间操的看法,以及对学校开展课间操的理解,因而积极转变家长对课间操的态度是极其必要的。最后还要转变学生对课间操的认识,使其了解课间操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主动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间操活动。对学生的运动认识培养不仅在于教会学生运动技能,还应涉及运动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范围,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4.2实施科学化管理

课间操是一项组织性极强团体性组织活动,因而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纪律性,这样才能保证课间操的有序进行。除此之外,课间操的有效进行也对学生做操实施监控考核,这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也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对于领导者要做好全校师生的思想工作,做好课间操的监督考核,而对于教师应做好课间操的组织管理,包括学生的动作指导、场地安排等。然而也不能对学生要求过于严格,中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发展的敏感时期,尤其是中学生,如不能进行正确的引导极容易滋生学生的叛逆心理。因而对于课间操的管理应张弛有度,创造既严肃又活跃的氛围,注重引导学生的兴趣而不是被迫性参与。

4.3丰富课间操活动内容

提高课间操质量的重要途径在于引起学生对课间操的兴趣,而传统课间操的表现形式过于简单,因而学生表现为应付了事。而新奇的事物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当前较为流行的鬼舞步、海草舞等。此外,在不影响学生做操前提下,课间操背景音乐应选取热门的网红音乐,也可在动作上和队形上加入一些变化,从而提高学生做操的积极性。此外,学校也应着力打造自己的特色,如将足球融入课间操,不仅促进了校园足球的发展,也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能。除足球以外,也可将武术、搏击、篮球等项目融入课间操[6]。虽然课间操需要一些变化,但也应该注意保留课间操的本质,不能仅注重课间操形式上的变化,毕竟课间操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然而也应注意到丰富的课间操活动对指导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动作技能和教学能力。

4.4课间操组织形式多样化

传统课间操在组织形式上过于单调,而多样化的组织形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兴趣。以往课间操在时间安排上过于紧密,除去整队、核查人数、整理队形等时间,真正留给学生运动的时间并不多。此外,学校要求全校师生统一活动,且由于学生人数的制约,因而给大多数学校课间操的组织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而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规模的团体,可以有效解决以上的问题。如将学生按照年级或性别进行划分,然后定期对其评比。不同的团体可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课间操活动内容,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竞争中相互观摩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运动技能,也丰富了他们的体育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对学生进行团体划分时,要考虑各个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并综合年级的规模,对每个团体人数以及团体内学生的特点做出恰当的安排。

参考文献

[1]彭苏建,范春金.“阳光体育运动”形势下的学校课间操改革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3):114-115.

[2]陆瑶,陆卫东,刘文彦.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九中学将健身健美操运用于课间操的可行性研究[J].运动,2018(10):70-71+39.

[3]黄永晴.我国中小学课间操发展的历史演进与现代启示[J].体育师友,2016,39(01):73-75.

[4]孙杭萍. 杭州建兰中学课间操开展形式及对学生的影响初探[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學研究:电子刊, 2017.

[5]陈颖悟,熊百华,刘晓忠.从传统课间操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01):28-30.

[6]赵国利.将武术特色体育活动引入课间操[J].中国学校体育,2011(07):88.

猜你喜欢
创新与发展课间操中小学
小学生跳课间操成功减重20斤
课间操也必要创新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光明正大
关于课间操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