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新鲜-红包设计

2019-09-10 14:59邢嘉昱
青年生活 2019年25期
关键词:仪式设计孩子

邢嘉昱

当今的信息量作为背景,我们每一个人的阅读与认知都经历着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断为事物寻找着新的视角,为自己探索新的边界,摸索能够正中时代锁眼的提示。

理解一个东西不是能够定义他或描述他,而是把这个我们认为已经知道的东西拿过来,让他变得未知,并激起我们对真实性的新鲜感,从而深化我们对它的理解。从新开始固然是一种创造性,把熟知的日常生活变得陌生则更佳是一种创造,而且更具有挑战性。

而设计可以称之为一种实验-一种熟悉的东西看作初次相见般的尝试,再设计师一种手段,让我们能够修正和更新对设计实质的感觉,这种实质隐藏在物的迷人环境中,因为过于熟悉而是我们看不到他。

对我们生活中微不足道的或是已经根深蒂固的实物,通过再设计去达到美感功用的目的,同时还能体现对人性的考虑和对自然的考虑。

红包封是包著金钱作为红包送人的包装封套,粤语称利市封。相传送红包的习俗,在很久以前就流行。但当时人们不过是以寓意吉祥的鲜红色纸,包著一张写满祝福字句的字条,送给亲朋好友,以表心意。红包文化源远流长。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脚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发烧,讲呓语,得病,使孩子变成傻子,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有一户人家怕祟来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逗孩子玩,直到睡下还放到枕边。半夜里,祟摸孩子的头时,枕边出现一道亮光,祟逃跑了。这对夫妇把这事告诉了邻居,一传十,十传百,家喻户晓,纷纷仿效给孩子压祟钱,并且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送红包和收红包是国人长久以来的传统习俗。红包文化原先是出自于中国人礼尚往来的一种正常人际关系,体现和谐相处的友好情结,几百年来红包还是以这个意义居多。不过送红包更为普遍的意义,一是给晚辈一种关爱,压岁钱、生日祝愿都含有平安吉祥的寓意,而是婚假喜庆有喜当贺的礼仪,以及亲友初会、相聚互馈祝愿的表示,再一种则是完全出自内心感概之前的酬谢。应该说红包文化除了体现中国人注重礼尚往来外,还有受惠不忘施予者,也有不敢忘恩负义的心态。

如今的社会,生活中无时不刻不充斥着所谓的“仪式感”。今时早已不同往日,年年有余,却年味不足。鞭炮流于形式,拜年不够真诚,年货泛滥无味。阖家团圆的春节在一家如同走流程般吃完年夜饭,贴完福字,发完大同小异的祝福信息后显得空虚无比。朋友间的会面,在精心修完充满仪式感精致的下午茶的照片发完朋友圈微博后,一边心不在焉地聊天一邊暗自观察十分钟过去了到底收获了多少个赞。

到底什么是仪式感?法国小说《小王子》的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我想,仪式感对我们的意义就在于:用认真有趣的态度,去善待生命中每一件重要的小事。仪式感是人一生中的注脚。每一个从小到大,都经历过仪式感很强的人生片段。从我们生下来的庆生宴到百天之喜,再到满岁“抓周”,虽然你可能不记得,但这承载的是长辈们对你的期许。上学那些年,从少先队员入队仪式到入团仪式再到成年礼,是多少孩子成长轨迹中的重要时刻。小的时候还不知道什么叫仪式感,但是现在我们回首细思,是否因为这一次仪式,让自己的记忆渔鸥了不同的感觉?仪式感是一种尊重。仪式感的特点使得这种行为带来的功能性并不多,而是形式上的感觉。 仪式感一定是耗费时间的。一个人在乎另一个人,归根结底,不是体现在付出金钱,而是体现在愿意为对方付出心意上。如我们远行,来到陌生的城市,总是抽出时间去买一些当地特色的明信片,在空白处写满祝福语,投进邮筒。在这个拍张照片、发段语音就能解决的时代,寄明信片如此具有仪式感的举动,说明了分享快乐、把记忆留给最关心的人的重要性。

基于此,从设计的目的本身出发,让红包作为一个载体,强化在适用场合中的仪式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而不止是作为一个包装。移动支付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少了一种温度。“再度新鲜-红包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突破和创新,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红包的设计过程中,我挑战现状的方式是通过把产品设计的更加精美,使用抽拉的打开方式,抽拉时触动红包上的装置动画,使图案从静态转变成动态。打开动作简单直接,但却在人与红包互动式发现惊喜。同时,完全抽开之后,会呈现赠送者对被赠送者的寄语,让人可以在惊喜的同时更感受到一份温暖的情谊。而我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一款有温度的红包,让它除了本身的包装功能之外,也传递一种人与人直接的温度与爱。

猜你喜欢
仪式设计孩子
BUBA台灯设计
仪式感
仪式感
流绚夏日
有种设计叫而专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