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崔世光钢琴中国风格作品创作

2019-09-10 15:16杨棕婷
青年生活 2019年25期

杨棕婷

摘要:不同的时代有属于不同审美的作品。在上个时期年代末,文化大革命结束。文化上呈现出百废待兴的局面,我国民族钢琴创作进入复苏时期,产生大量属于该时代特征的优秀钢琴作品。崔世光先生属于该时期典型的代表人物之一。

崔世光先生是当今中国著名钢琴作曲家和演奏家,属于中央音乐学院六十年代成就斐然的“老附中”群体。他运用独特的钢琴钢琴语汇和表现手法在创作形式和体裁方面进行的创新实践,创作出大量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优秀作品。本文将从崔世光个人生平及创作时期介绍分析,进一步了解、剖析崔世光钢琴创作的意图。

关键词:崔世光;  钢琴创作; 民族特征

一、崔世光个人生平

钢琴家兼作曲家的崔世光于1948年出生在辽宁省安东(现在的丹东市)。崔世光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就表现出对音乐的强烈兴趣和天赋,六岁便跟随母亲学习钢琴。。1961 年,崔世光一家从东北搬到了青岛,这里的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他今后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62 年被录取到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习,在这里的学习为他之后的创作道路及演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丰收锣鼓调》这首作品诞生于第一个学期,这首钢琴小品萌发了崔世光的创作愿望,也体现出他注重中国韵味的音乐思维。963 年对崔世光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一件偶然的事情改变了他对音乐创作的看法,也影响了其后续创作的风格和思路。

1964-1965 年,崔世光的主要创作风格集中在了群众理念上,他坚持从群众的观点出发,创作出具有群众理念的通俗易懂的音乐作品。1966 年 5 月初,受中央电视台的邀请,《咱工人的力量》作为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最后一次,被人们群众广泛的称赞和传颂。

1967 年到 1968 年间,崔世光改编了多首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就义歌》、《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火炬舞》等多个音乐作品,被各界广泛称赞。其中著名创作作品《送花江上》根据作曲家张寒晖的同名歌曲改编而成,被认为是当时成功作曲的典范代表。

1973 年至 1978 年期间,崔世光的创作技法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变。他改编了多首歌曲和京剧选段,例如改编自京剧的曲目《龙歌颂》,改编自歌曲的《小号手》、《陕北小调》、《游击队歌》、《北京天安门》和《夫妻识字》等等创作作品。1976 年,随着粉碎“四人帮”事件的告一段落,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从此时开始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开始呈现复苏,不断的涌现出各种风格的优秀作品。

其生活经历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即早年音乐启蒙和学习时期(1948-1973)、附中毕业后学习和工作阶段(1973-1984)、国外学习和工作阶段(1984-1994)、归国后阶段(1994 年至今)。崔世光在各个生活阶段的生活经历音乐创作均是不同的,只有正确的梳理了他的创作才可以更为全面的探寻其钢琴音乐的创作轨迹。

二、中国风格钢琴创作

崔世光各个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均是围绕“中国风格”所展开,其音乐内涵、审美形式和审美观念均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借鉴西方作曲技法予以表达。文化大革命期间,崔世光绝大部分作品是通过当时特定背景下传统民族乐曲编写的,比如围绕革命歌曲主题进行改编。虽然由于时代背景的影响,当时的音乐创作受到很大的限制与约束,但是崔世光并没有受到文革的影響,仍然利用空闲时间致力于钢琴音乐创作。他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创作出多部积极乐观精神的音乐作品,反应出他对祖国寄予希望,期盼美好的到来。

由于崔世光在求学的重要阶段是在美国度过的,长期对外国古典音乐的接触和了解,使得他受到了国外音乐创作风格很大的影响。在此时期,崔世光“中西结合”的钢琴音乐创作技法开始逐渐的建立和成熟,这个时期比较经典的音乐创作作品有《克劳奇特的鸟》和《钢琴上的福斯特》等等。

分析崔世光的钢琴音乐,既要结合崔世光的成长经历,创作风格,更要重点分析他在钢琴乐器中运用的创作和演奏技法。只有真正分析和了解了这些特征,才能从本质上了解崔世光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推动,也更能理解崔世光毕生坚持的“中西结合”创作理念。

参考文献

[1]王次炤《音乐美学新论》[M].(2003,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2004,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3]崔世光《漫谈钢琴音乐中的民族色彩与时代精神》[C](2003,童道锦、孙明珠选编 钢琴艺术研究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4]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