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理性爱国意识的思考

2019-09-10 07:22穆志睿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23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必要性策略

穆志睿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现代中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历史学科具有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优势。现在爱国主义教育存在一些误区,通过历史教学培育学生理性爱国意识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关键词:理性爱国意识  历史教学  必要性  策略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和国民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深化课程改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其中,将“爱国”等公民个人行为层面的基本道德规范,融入了“责任担当”的素养内涵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如何培育学生的理性爱国意识,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培育学生理性爱国意识的必要性

1.学生理性爱国意识淡薄的现状

2019年4月16日,当地时间15日傍晚,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整座建筑损毁严重。

笔者在上课时提到这则消息,班级大部分同学认为这是报应,烧得好!学生的这一反应引发笔者的思考。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伤痛。我们不应忘却历史,但这绝不能成为今日嘲讽巴黎圣母院被烧的理由。在人类文明的灾难来临之时,将其称为“因果报应”,可谓狭隘民族主义。

无论哪种文明被损,对全人类来说都是一种损失。雨果曾为圆明园被烧而悲痛,为什么我们不能为巴黎圣母院被烧而惋惜呢?

往前追溯,2001年9月11号,美国遭受恐怖主义袭击后,我们的不少学生也认为这是美国长期推行霸权主义的恶果,是罪有应得。2012年9月以来,由于日本的“购岛”行为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慨,甚至出现了一些不理性的举动,如围攻日本公司、砸日本车……不仅损害了国家形象,也让法治文明蒙羞。这些现象也说明学生理性爱国意识的淡薄。

狭隘、无知的认知不是爱国情怀,真正的爱国情怀应是理性的、包容的。

2.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课程标准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标准将“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体现出对高中历史课程所承载的培育和涵养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任务的要求与期望,是历史价值观教育在历史课标中的体现。

良好的思想境界和追求的形成,与一个人的受教育经历,尤其是历史教育的影响关系紧密。在当前,家国情怀的表现之一是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并具有国际视野。培育和涵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能够增加公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维系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快速发展的21世纪的今天,中国已经和世界密切连成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的时代,具有强烈的世界意识和国际视野,涵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是家国情怀新的内涵。而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思想,应该是我们应该予以摒弃的。

二、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理性爱国意识的策略

1.新视角解读历史教学内容,树立理性爱国观

历史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的,对同一内容,从不同视角进行解读,会帮助学生树立不同的价值观,例如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我们师生往往会倾向于近代史屈辱的一面,而对于屈辱局面形成的原因,多从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腐朽方面进行探讨,而忽视了整个社会的无知和落后这一重要原因。对《南京条约》的解读,除了强调不平等性和危害之外,还应该让学生知道《万和条约》是其另外一个称呼的原因。当时耻辱感对于国人来说感觉并不强烈,有的人甚至还认为是一件大好事,理由是这个条约的签订可以稳定关税税率,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学习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相关内容时,我们应该肯定义和团运动的爱国精神,也必须同时指出:拔电线杆、烧铁道等行为破坏了中国当时的通讯电话线,不利于抵御外国侵略。对比日本的“明治维新”,同样经历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在“黑船事件”后能够全面“师夷长技”,迅速摆脱外国的侵略并强大起来。只有虚心学习外国先进文明,才能促进国家富强。这样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才能增强学生的理性爱国意识。

2.講究斗争策略,增强法律意识

“五四运动”中有抵制日货的行为,这一行为延续至今,可日货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仍然很高。抵制日货,不能停留在口号上或破坏行为上,必须提高国货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作为爱国青年,必须时刻牢记“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树立创新意识,为国家富强贡献一己之力。

“火烧赵家楼”事件应当怎样看待?卖国贼固然可恨,可赵家楼是明代修筑的文物古迹,不应该付之一炬。理性爱国就必须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律观念,不能违法乱纪。

3.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家国情怀认同感

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学生接触的信息鱼龙混杂,如果不能系统理解、甄别,可能会形成错误的认识。

在执教“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我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史料,为学生全方位地呈现了这段历史史实。在甲午海战中,邓世昌率领北洋海军众多将士,英勇杀敌,发出“誓死报国”的誓言,是北洋海军舰队官兵群体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此次战役中牺牲的高级指挥官的占比和数量,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极为少见的。

对此,我提出两个问题:第一,官兵如此英勇,为何中国人仍会战败?第二,你如何看待北洋海军的献身精神?

学生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

甲同学:中日实力悬殊太大,官兵献身仍不能扭转战局。他们的献身精神很可贵,但不值得。

乙同学:中国战败,从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看,这是两次改革的较量。改革不到位,个人牺牲也无用。

从问题的回答看,学生基本能分析出中日国力的巨大差距,是甲午中日战争战败的主要原因。但是鉴于当时的历史情境,学生未能深刻体会在民族存亡之际,这种勇往直前意志的可贵性;也未真正了解,只有“国家实力”和“民族意志”的充分结合,才能对外来战争有无所畏惧之心。

三、与时俱进的心态对待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上,我们曾“闭关锁国”,缺乏世界意识,为此吃尽了苦头。19世纪中期,西方的工业文明对我们农业文明的冲击,给我们留下了耻辱和灾难。

2001年,美国遭到恐怖主义袭击。2019年,巴黎圣母院被烧。关于这两件事,国人的幸灾乐祸的表现,都说明我们世界意识的淡薄。21世纪的今天,世界意识最主要的内容是全球利益意识。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加强世界意识教育。在教学中,我追踪世界的新发展,关注全人类的共同话题,使自己和学生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我还把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放在世界的大环境中加以解读,说明中国与世界的联通互动关系,培育理性爱国情怀和世界意识,使学生能够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

所以,为了维护全球利益和全球秩序,要求我们放弃狭隘的爱国主义倾向,共同维护人类文明。

历史课堂是培育学生理性爱国主义意识的重要场所。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充分挖掘历史教学中的相关素材,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养,拓展自己的视野,克服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弊端,发扬历史学科的人文育人功能,培育学生理性爱国意识。

参考文献:

[1]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林高明.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3]郑林.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学科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必要性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