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鲜明 寓意深刻

2019-09-10 07:22
作文周刊·高二读写版 2019年22期
关键词:套子水手老李

小小说,又称微型小说,在写作上追求的目标是四个字:微、新、密、奇。“微”指的是篇幅微小,不超过1500字,构思和行文时必须注意字句的凝练,不允许作品中有赘词冗句;“新”指的是立意新颖,风格清新;“密”指的是结构严密,力求时间、场所、人物都尽可能地压缩、集中,使作品结构简练、精巧,特别要在选材、剪裁和布局上下功夫;“奇”指的是结尾要新奇巧妙,出人意料。小小说具有“以小见大”的特征,“主题鲜明,寓意深刻”是小小说的重中之重。那么,我们在写小小说时怎样才能做到“主题鲜明,寓意深刻”呢?

一、巧用象征手法,由表及里

象征手法是小小说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运用象征手法,借物抒怀,托物言志,行文由物及人,由表及里,可以使小说主题鲜明深刻,收到含而不露、隐而不涩的表达效果。如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这篇小说巧妙地运用“套子”一物,塑造了一个胆小懦弱却又辖制了全城人的病态的矛盾的人物形象,在生活中别里科夫有很多有形和无形的套子,不仅套着自己,同时又套着别人,最终把自己套死!一个“套子”可谓寓意深刻,也使小说的主题鲜明:“套子”象征着沙皇的专制统治,可以说是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更是受害者。因此,可以说别里科夫成为了害怕新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和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二、情節单纯,细节精简,卒章显志

小小说一般不超过1500字,由于篇幅的限制,情节一般比较单一,选材细小,布局单纯,多用白描。如小说《杰克和水手》:

杰克住在英格兰的一个小镇上。他从未见过海,他非常想看一看海。有一天他得到一个机会,当他来到海边,那儿正笼罩着雾,天气又冷。“啊,”他想,“我不喜欢海。庆幸我不是水手,当一个水手太危险了。”

在海岸上,他遇见一个水手。他们交谈起来。

“你怎么会爱海呢?”杰克问,“那儿弥漫着雾,又冷。”

“海不是经常都冷和有雾。有时,海是明亮而美丽的。但在任何天气,我都爱海。”水手说。

“当一个水手不是很危险吗?”杰克问。

“当一个人热爱他的工作时,他不会想到什么危险。我们家庭的每一个人都爱海。”水手说。

“你的父亲现在何处呢?”杰克问。

“他死在海里。”

“你的祖父呢?”

“死在大西洋里。”

“你的哥哥呢?”

“当他在印度一条河里游泳时,被一条鳄鱼吞食了。”

“既然如此,”杰克说,“如果我是你,我就永远也不到海里去。”

“你愿意告诉我你父亲死在哪儿吗?”

“啊,他在床上断的气。”杰克说。

“你的祖父呢?”

“也是死在床上。”

“这样说来,如果我是你,”水手说,“我就永远不到床上去。”

在懦夫的眼里,干什么事情都是危险的;而热爱生活的人,却总是蔑视困难,勇往直前。

这篇小小说可谓情节单一,选材细小,篇幅较短,结构完整,只是选取两个人对话的一个片段,寥寥数语,却能精彩纷呈,穷形尽相。最后卒章显志,主题鲜明而深刻。

三、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欧·亨利式结尾“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是小小说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出乎意料的结局、情节的戛然而止,让读者在唏嘘感叹之余深思苦想,这样就延伸了小说的内容,突破了小小说篇幅的局限性,小说的主题也随着读者的想象呼之欲出,可谓含而不露,隐而不涩,达到了小小说主题鲜明而寓意深刻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张力。如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的结尾:

“吉姆,亲爱的,”她喊道,“别那样盯着我。我把头发剪掉卖了,因为不送你一件礼物,我过不了圣诞节。头发会再长出来的——你不会在意吧,是不是?”

“你把头发剪掉了吗?”吉姆吃力地问道,仿佛他绞尽脑汁之后,还没有把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弄明白似的。

“非但剪了,而且卖了。”德拉说。“我告诉你,已经卖了——卖了,没有了。今天是圣诞前夜,亲爱的。好好地对待我,我剪掉头发为的是你呀。我的头发也许数得清,”她突然非常温柔地接下去说,“但我对你的爱谁也数不清。我把肉排煎上好吗,吉姆?”

《麦琪的礼物》这篇小说的结局正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代表。裁剪精到的构思、对话般亲切的语言、微带忧郁的情调,使这个短篇在缕缕情感的光束中显露出丰厚的内涵,激发读者对爱情、金钱的价值的思考。小说反映了美国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赞美了主人公善良的心地和纯真爱情。结局的戛然而止,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优秀作文】

蒲公英花开

李君洋

山脚下,一间四面透风的土坯房里,几张大大小小、高矮不齐的桌椅,十几个衣衫破烂的山里娃,再加上五年前从城里回乡的老李,组成了这样一所山村小学。在这里,老李既是校长,又兼任各科老师,每天上完课,他还要赶回家去照顾瘫痪在床的老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虽然过得清苦,可老李的心里始终憋着一股劲,总想带着孩子们体面地进城去见见世面,去看看他们在城里卖命打工的爹娘……

正值初夏,午后的阳光正好,孩子们正在学校后山坡的蒲公英丛中疯跑嬉戏的时候,一封来自城里的信打扰了老李的好梦。老李揉了揉惺忪的睡眼,游离于梦境与现实之间。“天啊,这是真的吗?”老李大声地喊了出来,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下意识地掐了一下自己的大腿,才知道这不是做梦!“我们要去城里表演了!”伴着老李的兴奋劲儿,消息很快传遍了小山村。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孩子都涌进教室,阳光也跟着挤进来,映红了每个人的脸。一阵风吹来,学校旁边山坡上的蒲公英因风而起,被吹得好远,飘出山村。

“那我们从今天起就要练习大合唱了。”老李激动地说道。孩子们也是连连点头,雀跃欢呼。因为山村里没有专业的音乐老师,所以只能由略懂一点音乐的老李教孩子们唱歌,孩子们把歌词背得滚瓜烂熟,上学时练习,放学时练习,对着爷爷奶奶唱,对着鸡鸭鹅狗唱,就连睡梦中也在唱……孩子们清澈明亮的嗓音,让那歌声飘得好远,飘进了老李的心里,飘进了蒲公英的花蕊里,也飘进了城里打工父母的耳朵里。

临进城前,老李为孩子们选择了合身的礼服。试穿时,孩子们觉得哪件都好,舍不得脱下来;看着别人试穿的衣服又觉得还是别人的好,立即交换,可同样的问题又出现了……老李看着穿着礼服的孩子们,心里憋的一股劲好像释放了出来,“咱山里的娃哪里比城里的娃差了?”老李倍感自豪。最后,选择了一套价钱最便宜的礼服,却也花光了老李多年存下的积蓄,还有打工父母们半年的花销。

坐上进城的大客车,孩子们个个像过年一样兴高采烈,都主动给老李让座,老李特意将出发前摘的蒲公英花给每个孩子都戴上一朵。

“你们快看,那个楼好高呀!1、2、3……一共32层!”

“红灯停,绿灯行……那是人行横道……”

“那是XXX小学,快看,还有足球场,那么大的球场啊!”

“那个就是文化宫啦!”正当孩子们七嘴八舌地交流着时,大客车停在了文化宫门口,老李领着孩子们下了车,孩子们自动排好队形。老李说:“孩子们,你们先练习一下,只管大声唱!不管今天比賽结果如何,我们都是最大的赢家。”动员讲话后,老李连跑带颠地进了楼,他感觉自己脚下踩着一片云。

“你们是哪个学校?”站在门口的接待人员问道。

“我带孩子们来参加表演啊!”说着,老李从兜里掏出了一信封。

工作人员接过来看看,“哎呀,真是不好意思,我们的工作人员弄错了,这是寄到另一个小学的!”说完,便转身离开了。

老李的脑袋“嗡”一下,脚底的云朵迅速升腾,一瞬间,电闪雷鸣。他眼前一黑,脚底踩空,差点跌坐在台阶上。

门外,响起了熟悉的旋律——是孩子们的歌声。孩子们看到老李走出来,声音更大了,歌声穿透城市上空的乌云,一道霞光铺下来,一朵朵蒲公英花开了……

【作者系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建三江管理局第一中学高二9班学生】

点评

这篇文章既体现了小小说“主题鲜明、寓意深刻”的重要特点,同时又具备考场作文“显而不露,隐而不涩”的特点。准备比赛的情节虽然简单,但含义深刻。山村的闭塞,成就了这些孩子们的质朴与纯真,同时又导致了他们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匮乏。“蒲公英”这一普通物象在这篇小说几个关键部分自然引出,既巧妙扣题,又做到了无痕迹。山村里的留守儿童与山野里的蒲公英,被忽视的人群与常见的自然植株联系在一起,借助“风”的无意吹拂,生命的绽放是何其壮阔,生命力又何其顽强。最后的结局预示着蒲公英在城市里没有生根发芽,这正是这篇小小说的现实意义所在,引发读者思考,引起社会关注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这也是这篇小说所要表达的深刻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套子水手老李
谈谈《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套子”的象征意义
老水手的愿望
套子
套子
还钱路漫漫
“段子手”老李
野猪套
你吃了吗
你吃了吗
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