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敦蝗文化旅游圈建设背景下阿克塞旅游业发展路径探析

2019-09-10 07:22段新龙
商讯·公司金融 2019年22期
关键词:旅游业

摘要:大敦煌文化旅游圈建设是甘肃旅游强省战略的主要抓手,肩负着重要战略意义和使命。作为参与地区之一的阿克塞在旅游业发展虽正经历着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受制于其经济波动及旅游发展要素的不足,阻碍了其融入大敦煌文化旅游圈建设之步伐。因而,本文立足于阿克塞旅游业发展的现实,从融入大敦煌文化旅游圈建设的背景下来分析在其经济低迷的现实下旅游业在发展上所处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路径建议。

关键词:大敦煌文化旅游圈;旅游业;路径

一、旅游圈及大敦煌文化旅游圈

(一)“旅游圈”概念之辨析

“旅游圈”一词被学术界探讨较多,对旅游圈概念的探讨也多集中于区域协作方面。如阎友兵、李辉恒认为旅游圈是为了获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以旅游资源为核心组成的具有一定地理范围的协作区域,是一定区域内各种旅游经济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区域空间组织形式。旅游圈究其本身首先是旅游协作区,协作是推进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形式,内容就在于合理配置旅游要素。其次是旅游圈不仅仅是地理概念,也与经济密切相关。旅游圈的构建除旅游资源在地理分布上的联系性外,一方面,依赖于地区间经济的联系性,其程度愈高,要素流动性愈强,对旅游圈的支撑作用也就愈显著;另一方面,旅游圈构建目的在于尽可能地获取最大化的共同利益,其中最核心的就是经济利益,这也是推动地区旅游协作内在动力所在。所以说以地区间旅游协作为形式、以旅游要素合理化配置为内容、以追逐共同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为目的是旅游圈的内涵所在。

(二)大敦煌文化旅游圈

大敦煌文化旅游圈又称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主要涵盖敦煌、阿克塞、肃北、瓜州四个地区。从地理空间分布来看,以敦煌为中心,阿克塞、肃北、瓜州环绕其周围,构成“一核三辅”的区域空间格局;从旅游资源分布来看,四地间汇集了地质奇观、民族风情、历史文化遗址等众多文化旅游资源,独特性与互补性兼具,奠定了打造大敦煌文化旅游圈的基础。从现实发展来看,敦煌作为知名文化旅游胜地,其旅游影响力不言而喻。而阿克塞、肃北、瓜州三地则在旅游业发展上相对滞后。建设大敦煌文化旅游圈就在于通过借助敦煌的名片效应,以四地协作的形式,整合各地文旅资源,充分挖掘特色,完善文旅要素供给,壮大区域文旅经济总量,提升区域文旅消费水平。

建设大敦煌文化旅游圈既是在面临外部竞争不断加剧下所做的战略调整,也是在重大机遇面前的主动把握。旅游业竞争日益加剧,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区域旅游合作渐成大势。当前,诸多以客源互送等形式为主的旅游合作联盟、旅游协作区已形成,各区域在整合其旅游资源的同时,强化其区域旅游业整体竞争力。这对以“单打独斗式”为主的地区而言其所面临的外部竞争冲击就愈大。因而,构建大敦煌旅游圈正是在外部竞争不断加剧下所做的战略调整。另外,“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旅游业呈快速发展之势。坐拥三处世界文化遗产的敦煌,2018年敦煌年接待游客更是突破千万人次。甘肃省提出的旅游强省战略中敦煌旅游更是被视为龙头。显然,大敦煌文化旅游圈建设正是在“一带一路”倡议及甘肃旅游强省战略机遇下的主动把握。

二、阿克塞旅游资源条件

(一)多元的自然地貌景观

阿克塞是全国三大哈萨克族自治县之一,地域面积达31374平方公里,约占甘肃省面积的7.1%。广袤的大地上汇集了戈壁、沙漠、丹霞、草原、绿洲、湖泊等多元地貌景观。其中,大苏干湖是甘肃最大内陆性湖泊,周围分布有大片的湿地草原,既是候鸟的重要栖息地,也是游牧民族理想的生活地,尤其在夏季,湖泊之蓝与草原之绿构成绝美的风景线。秋天,在多坝沟胡杨峡既可观赏夹山险峻的石壁,也可在犹如峡谷的探沟边欣赏金黄胡杨之景。在阿尔金山主峰脚下,红柳沟柱状丹霞地貌以柱廊、宫殿、佛像等形状为主,丹霞地貌专家黄进教授在考察过程中更是当场写下了“中国丹霞第一”的题词。此外,阿克塞国家沙漠公园是世界上少有的与城市零距离接触的沙漠公园,也是我国第23个国家沙漠公园,是体验各种诸如徒步、越野等沙漠游乐项目的理想去处。

(二)浓郁的哈萨克族风情

阿克塞是以哈萨克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县域内哈萨克族风情浓郁,在习俗、饮食、音乐上等多方面都带有鲜明的哈萨克特征。哈萨克族属以游牧生活方式为主的民族,在饮食上多以牛羊肉类和奶类为主。在传统音乐方面,已人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阿肯阿依特斯也就是阿肯弹唱,是哈萨克民族最具有群众性的传统文化活动之一。逢年过节,能歌善舞的牧民,聚集在一起,怀抱冬不拉,自弹自唱。阿克塞还有4项省级非遗项目,分别为哈萨克毡房制作、叼羊、刺绣、姑娘追。此外,在阿克塞建有展示哈萨克文化、历史的民族博物馆,也有集哈萨克族风情旅游、观光、娱乐、购物、食宿为一体的哈萨克民族风情园。

(三)“网红旅游资源”的凸起

阿克塞就其对外知名度而言,与邻近敦煌相比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但就在这样一个小县城却逐渐涌现出了具备“网红效应”的旅游资源,使得阿克塞被越来越多的游客所熟知。这一网红资源就是阿克塞的老县城旧址——博罗转井镇。1998年,阿克塞县城正式由博罗转井镇迁至现在的红柳湾镇,原县城则被废弃。破败不堪的旧址因被电影《九层妖塔》作为其石油小镇的拍摄地,被观众所熟知,也由此吸引众多游客来此“打卡”。游客的纷至沓来也使得博罗转井的网红气质越发凸显。

三、阿克塞旅游业发展现状

多元化的自然地貌景观、浓郁的哈萨克族风情以及“网红”旅游资源的凸起,为阿克塞奠定了坚实的旅游资源基础,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条件支撑。在丝路游热度的辐射带动下,阿克塞旅游业也实现快速发展。

(一)旅游人数、收入逐年攀升,旅游经济比重逐步增加

在2013年到2018年间,阿克塞旅游人数、收入两项指标呈现逐年攀升势头。如圖1所示,2013年阿克塞县旅游人数、收入分别达到16.2万人次、1.23亿元,到2018年两项指标分别增至44.1万人次、3.8亿元。数据的明显变化说明阿克塞旅游对游客吸引力在逐步得到增强,其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潜力正逐步被激发。

旅游经济正逐步成为阿克塞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2013年到2018年间,阿克塞旅游收入占当地GDP比重由9%增至40.3%,这说明其旅游经济体量正迅速增加,在地区经济中重要程度得到加强。旅游业虽不能完全归属于第三产业,但其同第三产业的联系却是紧密的。在一定程度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变化也可间接反映旅游业对经济的重要性。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变化看,2013年到2018年阿克塞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31.12%增至62.57%。这主要源于两点:一是阿克塞高度依赖的工业增速下滑明显,地区经济总量出现大幅萎缩;二是旅游业发展迅速,使该地区旅游经济体量有所扩大,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旅游业主要部门规模有所扩大,但仍呈现小而散的特征

旅游业所涉及的部门主要有住宿餐饮业、旅行业、旅游交通业等。2013年到2018年间,当地的酒店由6家增至11家,与旅游人数增长趋势形成“呼应”,其中,星级宾馆仅一家,占酒店总数的9%。当地旅行社长期保持在1家。另外,阿克塞现已基本形成与敦煌、肃北及通往青海方向的路网结构。2019年底敦格铁路将全线通车,届时阿克塞将实现与肃北、敦煌三地间的铁路连接,改善其对外的交通条件。从以上变化来看,随着近年来旅游人数持续性增长,以酒店为代表的住宿餐饮业变化显著,但大多以个体投资为主,经营主体较分散,规模小,服务层次相对较低。另外,阿克塞对外交通虽在逐步得到加强,但缺乏高等级特别是直达旅游景区的公路的现实制约仍是存在的。

(三)旅游开发逐步加快,但知名景区仍缺乏

阿克塞县旅游开发在2000年开始起步,并在当时就已编制完成了《阿克塞县旅游规划》。但其真正旅游进行开发却是在2010年后。截至2018年底,阿克塞从事文旅开发公司达6家,正在建设及已建成旅游景区达12个。3A级景区2家(民族风情园、金山湖水上乐园)、2A级景区1家(苏干湖景区)。博罗转井老县城影视基地、库姆塔格沙漠公园等一批文旅项目正在建设。此外,阿克塞县打造了沙漠骑驼、骑马自助游、“姑娘追”马术表演等特色旅游项目及举办赛马汇、阿依特斯等民族风情盛会。显然,阿克塞在旅游开发步伐上有所加快。但在总体上旅游开发仍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当前建成开放景区数相对较少。尤其是在A级景区建设方面,数量少且景区质量级别较低,缺乏具有较高吸引力的高质量景区。

四、阿克塞融入大敦煌文化旅游圈建设之困境

(一)地方政府资金投入能力有限

阿克塞旅游开发起步较晚,在旅游开发有着明显的滞后性,尤其是旅游基础设施方面,包括如上文所述的景区数量少且质量低的问题其部分原因就在于旅游基礎设施投入不足。而在当前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经济比重不断增加,主导产业低迷的背景下,阿克塞大力发展旅游业势在必行。但其在前期投入的不足,也意味着在后期旅游开发投入上必然要承受更重的负担,而阿克塞以政府为主导的地方性旅游开发的投入方式也是对地方财力进行着拷问。对照阿克塞的产业结构,可发现其过于倚重以石棉为代表的资源型产业。在2013年到2018年间,在国家去产能宏观政策调控、祁连山环保问题整改及甘肃产业政策调整多重影响下,阿克塞第二产业占比下降明显。据统计,2013年到2018年间,阿克塞第二产业占比由65.26%降至31.28%。这样的降幅对倚重工业的阿克塞的经济增长构成沉重打击,这从GDP变化就能明显感受到。2013年阿克塞GDP为13.08亿,第二产业增加值为8.54亿,而到2018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则缩减至2.95亿,GDP则减至9.43亿。经济的剧烈波动一方面反映的是经济结构单一化的弊病,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对当地旅游投入的制约性愈来愈大。鉴于此,依靠地方政府的旅游投入模式必将难以持续。

(二)人力资本存量偏低

阿克塞要融入大敦煌文化旅游圈建设,人才瓶颈便是一大制约。阿克塞是以哈萨克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截至2017年底,全县总人口为9229人。其中哈萨克族为3419人,占比为37.05%。从人口基数讲,阿克塞在四地间人口最少。除部分餐饮外,哈萨克族成员在其他旅游服务方面参与度并不高。另外,当地有导游证的旅游专业服务人员更是寥寥。人力资本不足的现状必然将制约阿克塞旅游业进一步发展。要融入大敦煌文化旅游圈建设,就要认识到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各方积极参与,而在本质上更是人的参与。因而,人力资本不足恰又是对阿克塞旅游业发展道路上的又一现实拷问。

五、阿克塞融入大敦煌文化旅游圈建设之路径

(一)以旅游协同形式推进大敦煌文化旅游圈建设

旅游业协同发展是阿克塞同周边地区共建大敦煌文化旅游圈的必然取向。阿克塞有着较好的特色旅游资源条件基础,但受制于其内部在资金投入及人才供给上的不足,旅游业尚处在规模小且缺乏高等级旅游景区的现状中。若将阿克塞旅游业视为一个系统,依据协同理论,内部要素的不足使其各子系统间缺乏协调,要打破这种无序性,借助外部能量流便是其重要的一项。而作为甘肃旅游强省战略主要抓手的大敦煌旅游圈建设恰好可为其提供外部能量流。这就需要阿克塞同其邻近地区旅游业进行协同。在开发投入方面上,一是争取甘肃省级及酒泉市级的支持,设立大敦煌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并同时设立大敦煌文旅投融资平台,以强化融资能力,保障其旅游基础设施及旅游开发建设。二是依托敦煌文旅集团,将阿克塞、肃北、瓜州三地纳入其中,设立相应子公司,在壮大敦煌文旅的同时也将有利于形成区域旅游人才一体化培养、流动机制。另外,构建大敦煌文化旅游联盟,搭建旅游企业协同信息平台,使阿克塞旅游企业与其余三地旅游企业实现信息、资源上共享,共同服务于大敦煌文旅产业的发展。

(二)定准位,突特色

阿克塞以哈萨克文化为特色的风情体验是其吸引游客的核心要素,但因旅游开发不足,在一些旅游项目上往往同邻近地区呈现一定程度的同质化。在大敦煌文化旅游圈建设背景下,如何降低这种同质化、突出哈萨克文化更深层次的特质应是值得思考的。特别是要在如何深化哈萨克文化体验性方面去着力。另外,博罗转井旅游资源的网红效应是阿克塞当前提升旅游知名度的有利方面。博罗转井借助电影而被观众所熟知,这恰恰也是阿克塞被游客所熟知的重要契机。现在博罗转井已经成为集电影取景、游客打卡的网红之地,阿克塞就应借此机会大力以九层妖塔取景地进行宣传,一方面,吸引更多的电影投资人、导演前来拍摄取景,另一方面,就是挖掘游客游览需求,不能仅仅是让游客来拍张照片,应积极制定对此的旅游项目规划,尽可能将影视拍摄与景区建设统筹起来一起做,增加更多的体验式项目,将这网红旅游资源做成阿克塞旅游的一张重要名片。另外,更要认识到当这种效应发挥到一定程度后,阿克塞可由此进行扩展,一方面,形成其内部景区间的联动,另一方面,也可与其邻近地区形成联动,从而成为支撑大敦煌文化旅游圈建设的重要一极。

(三)借助有利条件,大力发展自驾游

自驾游将是阿克塞旅游未来发展的主要类型。发展自驾游,阿克塞具有区位优势。从地理位置来看,阿克塞是敦煌人青海必经之地,由从河西走廊到敦煌的游客可经阿克塞去往青海,形成外部旅游环线。另外,还可构建酒泉内部旅游环线,由酒泉市区经嘉峪关直到敦煌(瓜州)的游客,也可再由阿克塞过肃北再到嘉峪关、酒泉等地。加之阿克塞地广且景区分散的特征,自驾游显然会更合适。这样一来,也为大敦煌旅游圈内部旅游路线串联化打造提供基础。

推进互联互通是支持自驾游发展的先决条件。发展自驾游最大制约在于阿克塞连通周围地区的道路通达性较差,道路等级低。但这并非阿克塞一地就可自行解决的,需同周边相邻地区合作进行。大敦煌文化旅游圈建设恰好为此提供了机遇。一方面,阿克塞需借助国家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特别是政策、资金上的支持;另一方面,阿克塞也要积极融入大敦煌文化旅游圈,共同打造西北自驾游的重要目的地。

参考文献:

[1]阎友兵,李辉恒.关于旅游圈的理论探讨[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

[2]汪宇明.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J].经济地理,2002.

[3]田云国.我国自驾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报,2019.

[4]薛健.“一带一路”:大时代大布局大战略[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5.

[5]姜安印,刘晓伟.“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西北五省区旅游业协同发展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作者简介:

段新龙,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猜你喜欢
旅游业
缅甸预计将于2020年第三季度重启国内旅游业
中国低碳旅游发展效率、减排潜力及减排路径
浅析西藏旅游业的发展
行业会计教学中关于旅游业营改增实操问题的若干思考
浅析以恩施旅游业助推茶产业的发展途径
旅游业网络营销发展态势及其策略
我国旅游信息化与旅游业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研究
人力资本投资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