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雾在哪里》中“三神”的魅力

2019-09-12 01:19陈彩虹
考试周刊 2019年60期

摘 要:部编版语文教材好教又难教好,这是老师们的普遍感受。好教是因为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行比较明晰,课后练习对落实这两方面有帮助;难教好是因为大多选用新课文,老师对这些新课文的把握还处在探索阶段,不够到位、不够有新意。本文对二上《雾在哪里》一文有自己独到的解读和细致的分析,再现了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教学思路,关注到文体特征。

关键词:部编版新教材;独到见解;细致分析

《雾在哪里》是俄罗斯作家谢尔古年科夫的一篇科学童话,在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七单元里。本课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雾把大海、天空、城市等景物依次藏起,呈现出大雾笼罩下世界一片朦胧的奇妙景象。故事中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语言可以活跃你的思维;那生动的形象和美妙的故事可以帮你认识“雾”这一自然现象。

这一课最能体现童话故事的哪些特点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神”。

一、 探究“神气”

你看,雾多神气呀!他飞到海上,就大声宣布:“我要把大海藏起来。”大海浩瀚缥缈,无边无际,雾随随便便就把大海藏了起来。天空是何其辽阔,太阳的光芒又是何其耀眼,雾又发誓:“我要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起来。”于是天空和太阳都看不见了,四周霎时变暗了。他来到岸边,又想把海岸藏起来,于是海岸连同城市,连同城市里的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也看不见了。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神气,读出自信,读出一个活脱脱淘气包的形象。

是什么让雾如此神气呢?

二、 探究“神奇”

是神奇的力量让雾神气活现的。他究竟有着怎样神奇的力量呢?一是脚步匆匆、变幻莫测,一会儿飞到海上,一会儿来到岸边,一会儿又躲到城市的上空去了。二是神通广大、力量无穷,无论是大海、天空,还是城市、乡村,所有的一切,只要他愿意,他就可以把它们统统藏起来。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雾在大海里,还把谁也藏了起来?雾在城市里,还有谁也被藏了起来?雾还到了什么地方,他把谁也藏了起来?通过层层想象,“无论是……还是……都……”这一句式的模仿、迁移、运用,雾这一神奇的形象便在孩子的心中深深扎根。

这神奇的雾最后到哪里去了呢?

三、 探究“神秘”

玩着玩着,累了,无聊了,把所有的一切都藏过以后,雾又有了新的想法:“现在,我该把谁藏起来呢?”看来,再也没有可藏的了。于是他就把自己藏起來了。“那么,雾为什么要藏自己呢?他把自己藏哪儿去了?”孩子们异口同声地问。他们是多么希望这位神气、神奇的朋友多停留一会儿呀,和世界万物再躲躲迷藏,陪小朋友再痛快地玩耍。可是,他就这么说走就走了,来无影去无踪,神秘莫测。雾虽然散了,但留在孩子心中的永远是那个美丽的童话。

从这一课中,不难看出,童话于孩子,就是“隐形的翅膀”,乘上它,可以飞得更高飞得更远。那么,童话究竟有哪些独特的魅力呢?

其一,童真童趣。《雾在哪里》一课中,雾说的每句话都是童言无忌,才能如此神气十足,一个活脱脱的淘气娃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雾做的每件事都是随心所欲,想把谁藏起来就可以把谁藏起来,如此神通广大,怎能不令学生佩服呢?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还充满着各种幻想,但是从幼儿园到小学,他们已经慢慢适应了小学的学习生活,开始知道很多事不是随随便便成功,于是当初那个“无法无天”的淘气包可能慢慢走远,有点理性起来,同时也少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运用这样童真童趣的童话故事,让孩子们找回自信,找回勇气。

其二,充满想象。题目《雾在哪里》就让人无限遐想,到底在哪儿呢,读完课文,作者也没说雾在哪里,那么究竟在哪儿呢?孩子们在发问的过程中,就是在不断地想象。孩子天生是想象的大师,他们的幻想可以无边无际,但是越高年级的学生,这些却在做减法。所以利用这样的文本保护儿童的天性,启发大胆想象、创意思维,又是弥留珍贵。

其三,学到常识。雾这样一种看得见、摸不着、闻不到、飘飘忽忽的东西,学生如何正确认识它?童话是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你看,起雾了,就是和整个世界躲猫猫,雾散了,就是把自己藏起来。多有意思的表达,比科学书上讲的雾的常识是不是有意思多了,又好记又好学。

《雾在哪里》这样解读,是不是挺有趣?

作者简介:

陈彩虹,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