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新课标理念 彰显数学魅力

2019-09-12 00:56杜海光
考试周刊 2019年58期
关键词:合作交流概念教学数形结合

摘 要:“数学难,难于上青天”已成为多数高中学生的“难言之隐”。如何破解学生畏惧数学的学习现状,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利用新课标理念,从概念理解、数形结合、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彰显数学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数形结合;合作交流

随着新高考的实施,新的命题思想和理念会深刻影响着高中数学教学,教师的身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优秀数学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处理教材,领悟高考命题原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

一、 在认识冲突过程中感知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把握概念本质

数学概念的形成来自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但概念的高度抽象使其难以理解,随着知识的增加,对概念的认识也会产生冲突。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实际出发,想学生所想,借助多媒体手段,精心设计问题,丰富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把握概念本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1 函数切线的概念

学生在导数的概念学习完成之后,教科书紧接着安排了曲线的切线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了圆的切线,因此,对于切线的概念,学生是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的。之前在高中阶段,学生又学习了圆锥曲线的切线,从“曲线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称为切线”到“双曲线、抛物线有且只有一个共同点的直線不一定是切线”的知识飞跃,学生对切线的认识前后产生了冲突,也对最初的概念产生了怀疑。因此正确理解切线的定义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创设问题情境,用几何画板作出几个曲线(如函数y=x3,y=sinx)的切线,如图1所示,设置如下问题:

(1)直线l是曲线的切线吗?

(2)直线l和曲线有几个交点?

学生讨论交流完成后,师生共同总结:“在几何上,切线指的是刚刚接触曲线上的某点的直线,因此线l是切线。但跟我们以前学习的概念不一样,今天我们来重新定义切线。”然后用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借助几何画板让学生体会到割线的极限位置即切线。

学习定义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新定义的切线的特征:①可以穿切。以前的曲线是“贴切”,即切线在切点切而不穿过曲线。导数定义的切线,可以“穿切”,即切线在切点切而可以穿过曲线。②可以有若干个切点。以前,一般是一个切点的。现在可以多个切点,甚至无数个切点。

通过观察图像、进行实验、比较新旧、发现关系,从具体到抽象,从模糊到清晰,逐步总结、概括和抽象出曲线切线定义的内涵与外延。让学生体验到亲自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愉快情感,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

二、 巧用数字与视觉相结合的魅力,展现了图形的美感

数量和形状是数学研究的两大主题。数形完美结合,能使数学问题由抽象变成直观,由复杂变成简单易懂,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更有利于精准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属性。

案例2 已知点P(x,y)在圆(x-2cosα)2+(y-2sinα)2=16上运动,当角α变化时,点P(x,y)运动区域的面积为。

学生互动交流完成后,很多学生会产生两点困惑:①为什么中间要除去一个圆?②为什么图形会是一个圆环?

对于第一个困惑,教师给学生一个巧妙的解释方法:点P形成的图形就像我们正在玩呼啦圈时呼啦圈上的点所扫过的地方,学生把圆圈O形象比喻为人的腰部,根据呼啦圈转动的实际情况,必须把圆圈O的内部去除,原因是呼啦圈实际是不能扫过人的腰的。

接着,教师利用几何画板,设法把它的图形作了出来:设圆心为M(2cosα,2sinα),很容易知道它位于以原点为中心,半径为2的圆上。再用几何画板制作这个圆圈,在这个圆圈上取任意一个点作为M,然后取M作为中心,4作为半径,跟踪该圆的轨迹并拖动点M以观察点P的轨迹。如图所示,P运动区域(灰色部分)是环,因此面积为32π。(如图2)

教师按上述方法讲解完成后,绝大多数学生都面露喜色,学生们有效理解了图形在解题中的作用,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还能生动呈现出图形完美结合的动态之美。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几何画板来表达图形的动态美感,还可以在网络教室上课,让学生利用校园网通过自行下载图形视频、数学图片等,从而感受到数字、图片和形状的完美结合。

三、 营造师生合作与交流的教学氛围,品尝成功的喜悦

在数学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营造问题情境,精心设计一些实验,在探究实验中进行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进行探究实验,通过合作、探究、交流等学习方式,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在“做”中学数学的乐趣。

案例3 零点存在性的判断

f(a)·f(b)<0且图像在区间[a,b]上连续不断,是函数f(x)在区间[a,b]上有零点的充分但不是必要的条件,学生对此知识点感到特别困惑,渴望获得解答。

实验设计:教师事先准备一条绳子,并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说明细线的两个端点记作A和B,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同学们,如何才能确保这条细绳和给定的直线会形成交叉点呢?”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们议论纷纷,相互窃窃私语说出了各自的想法。经过老师的组织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讨和交流,教师依据学生们讨论的情况给予科学有效的指导。

学生动手实验后发现,当A点和B点位于直线的两侧时,它们可以满足问题的要求;当A点和B点位于给定的直线的同一侧时,则会出现两种可能:会出现交叉点,也可能不会出现交叉点。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数的角度分析得出 f(a)·f(b)<0的结论。教师进一步发问:若A点和B点在直线的两侧时,细线与给定直线相交已经出现交点了,要让它们不出现交点,对此你能设计出什么方案?学生经过讨论、交流,设计出如下两种方案:

①将点A和点B移到直线的同侧(对f(a)·f(b)<0的必要性作进一步解释);

②只要切断细线(对具有连续特征的函数图像作进一步说明)。

通过上述数学实验,学生们能快速总结出零点存在性定理。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就能直观地感受到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在每个条件下的作用,并从实验的解决方案中理解掌握定理的本质属性。合作与交流让数学的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纯理论。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要把数学的魅力充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就一定能够持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要我学”就一定能转变成“我要学”。高中数学教师要深入研究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精准把握高考命题的思想原则,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升,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网络环境,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合作,就一定能让更多的学生激发起学习数学的热情。

参考文献:

[1]付超.对一则教学片断的反思与改进——兼谈教学中的具体到抽象[J].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10(1).

[2]何百通,汪晓勤.高中生对切线的错误理解[J].数学教育学报,2013(6).

作者简介:

杜海光,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合作交流概念教学数形结合
让数学课堂成为探索能力的训练场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浅析数形结合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解析几何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妙用数形结合思想优化中职数学解题思维探讨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