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讲评课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2019-09-12 01:19江秋霞
考试周刊 2019年60期
关键词:讲评课史料实证学科素养

摘 要:伴随课程改革的进行,近两年“学科素养”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热词,历史学科素养之一的“史料实证”,更成为高考考查的要点。为此,针对历史学科的课时局限,根据学生答题存在的具体问题,结合讲评课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史料实证意识的渗透与培养,具有可行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学科素养;史料实证;讲评课;史料分类

“史料实证”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历年高考试题中都有较大的体现。而长期以来,历史教学普遍存在重结论,轻证据的现象,为此提高证据意识,“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显得尤其必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其课程目标包括了解史料的类型与搜集、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对史料信息的解读与史料的运用。结合学生答题的具体情况来看,恰恰这些能力目标或多或少都有所欠缺,如不能充分获取信息、归纳能力不够、材料解读不到位等等。针对历史学科的课时局限,我们可以有效地结合讲评课,根据学生答题实情进行史料实证素养的渗透与培养。

笔者根据史料实证素养教学目标,就史料的分类、史料的辨析、史料信息的解读与史料的运用三个方面,结合一些典型的侧重考查史料实证素养的题目,于讲评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一、 史料类型的划分

下面这道题就是考查史料类型的划分。

2016年浙江卷·13(题略)这道题涉及一手史料、二手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与实物史料的类型判断及其价值定位。所谓一手史料指的是历史事件发生时留下的实物史料或与之相关的记载,也称直接史料或原始史料;二手史料则是后人对历史事件的研究、论述,被称为间接史料。文献史料是以文字呈现的资料;实物史料是历史遗留的各类物件,是直接史料(一手史料);口传史料是对往事的口头回忆并被记录整理下来的资料。在这些史料中,一手史料(实物史料也是一手史料)相对更为客观、更为真实,史料价值更高。该题中,《明太祖实录》与明代户贴原件均是文献史料,当中《明太祖实录》是二手史料,明代户贴原件既是一手史料,也是实物史料,更能真实反映历史原貌,為此选项D正确,A错;官方原始记录可作为原始史料使用,为此选项B错;文献史料可靠与否,要先判断其真实性,因此选项C错。

二、 史料的辨析

实证的前提是史料的真实可信。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由于撰述者所站的立场、所处的时代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史料的记载有所不同。在历史学习中必须注意不同史料之间的差异,去伪存真,还原历史本来面目。下面这两道题就是对史料辨析的考查。

2017年全国新课标Ⅰ卷·历史·26(题略) 表2利用了四则史料,要求根据史料的相关叙述判断历史事实。要解这道题首先必须判断史料记述的真伪。从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在“唐武德元年”(武德是唐朝的第一个年号,武德元年即唐朝建立的第一年),可推断这时的李世民应是“秦王”而不是“太宗”,因此太宗时的《旧唐书·太宗本纪》《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述的“太宗”称呼明显带有媚上的印记,选项A“皇帝李世民”明显与历史事实不符;据《新唐书·高祖本纪》《新唐书·太宗本纪》中“太宗为西讨元帅”可知选项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错,而李世民患病与战败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选项D不成立;四则史料都记录了唐军与薛举大战于泾州并且战败的相关记载,因此只有选项C与历史事实相符。

(山东省安丘市2019届高三10月份质量检测试题)以下是商务印书馆不同时期的两部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叙述。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06年版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法掠受杀,百姓死者,几二千万人。”

1933年版的《复兴历史教科书》:“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进一步想推翻满清,实行民族革命。”

A. 史料选取不同

B. 史观运用不同

C. 内外时局不同

D. 社会性质不同

两部教科书,一部是1903年版,一部是1933年版的。1903年还处于清王朝统治之下,对于以推翻清王朝统治为目标的太平天国运动,为此被定性为“作乱”;1933年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迫切需要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为此将之定性为“民族革命”。可见历史论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与时代性,必须摈除其时代、立场等诸多局限,才能更好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三、 史料信息的解读与史料的运用

历年高考命题,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大都由史料构成。为此提高史料信息的解读与史料运用的能力,显得至关重要,而这也是史料实证的教学目标之一。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结论,轻史实”的现象,这造成史料解读能力和运用能力严重不足。在讲评课中我们运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研究方法,以逐步提高学生获取史料信息能力及史料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

2017江苏历史·12(题略) 解答时要抓住史料四要素时、地、人、事,从这则史料可以得到的相关信息是: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相关人物是两国总理,内容是“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原则”,根据这些史料信息并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相关的外交事宜是1954年周恩来与印度、缅甸总理会见时,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双方关系的基本准则,为此B项正确。

史料信息的充分解读,除了要抓住史料四要素之外,还应带着问题找答案,抓住关键词,注意材料出处,图片、表格、图表标题及图表中的相关内容,充分运用史料信息解答相关问题,促使学生养成“论从史出”的史学研究方法。

通过讲评课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史料实证”意识的渗透,提高史料解析与运用能力,逐步养成“以史论证”、求真求实的实证意识和实证精神,以达到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尽量借助多视角的史料以接近历史真实,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以史论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

[2]蔡权.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以探究课《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实践(B版),2017(2).

作者简介:

江秋霞,福建省龙海市,福建省龙海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讲评课史料实证学科素养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浅析如何上好高中生物讲评课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如何上好中职数学讲评课
学科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践教学
刍议英语阅读理解讲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