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这一篇”到“每一篇”

2019-09-12 07:21缪建华
新课程·小学 2019年8期

缪建华

摘 要:什么是一堂好课?即教者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其次,一堂节课的内容相对集中紧凑,使学生能明晰,从而学得相对透彻。因此,合宜的教学内容和围绕文本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本前提。

关键词:文本价值;文献领路;互文参照

【话题产生】即为什么研究

(一)基于文本价值

语文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感性的存在。这里没有生硬的道理说教,没有枯燥的理性分析,只有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幕幕五彩缤纷的生活场景,一回回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这就是语文的存在。而散文,文质兼美正好具备这种特征。

小学教材中的散文较多,或写人记事(12篇),或写景抒情(22篇),或阐发哲理(1篇),它们大多展示了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小学生由于人生阅历和感悟少,对散文所表达的内容的意蕴难以理解,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往往聚焦在散文教学中。面对这种现状,妥善地解决散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问题,无疑是改善语文课堂、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关键。

(二)基于学情要求

小学阶段的学生是以直观感性的方式学习掌握语文的,他们大多是形象观照长于抽象演绎,直觉领悟优于逻辑分析,想象再现强于实证推理,情感体验胜于理性把握。

(三)基于教参目标

我们以苏教版教材为例,一起来看一看这几篇文章的教学目标。

《草原的早晨》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九寨沟》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大家不难发现,体裁相同,课文题材不同,写法不同,年级不同,目标却如此雷同?

基于这样的情况,可见,对散文教学的研究,确立适宜的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研讨路径】即怎么研究

(一)文献领路

文献研究是我们研讨之路的领路人。中国知网、未名书吧、图书室成为我们的聚集地;《人民教育》《小学语文教师》,这一本本杂志成为我们的掌中宝;《散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小学散文教学的研究策略》,这一篇篇文章成为我们的聚焦点。行走在“文献研究”的道路上,我们无限憧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有勇气将“研究”做得更深、更远。

(二)强化教研组教师建设

“没有目标的航行,无论什么方向都是逆风。”你的目标有多高,你的学生会走多远,你的课就会有多深刻!语文课程,要使学生感悟、体验、感动,教师得先于学生感悟、体验、感动。只有教师沉浸其中、真情流露、融会贯通、热情洋溢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设计的过程可以形象地描述:你希望你的学生去哪儿?(目标)你的学生现在在哪儿?(起点)怎么去那儿?(过程)到达那儿了没有(评价)。教学目标必须建立在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的基础上,因此我们要求:

1.研读文本成为规定

(1)直面文本。教师首次接触文本,必须绕过教参、各种背景资料,第一时间、第一空间与文本本身直接会晤,对文本充满期待、欣赏、喜悦之心,从容不迫,闲庭信步。这样,才能静心、潜心、专心地去直面文本,从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本体验。

(2)字斟句酌。在直面文本基础上,大家再次研读文本,不慌不忙,不急不躁,缓缓地,款款地让身心进入语言的活水,品味语言。

(3)还原比较。最后,还要求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有一双慧眼,去发现文字背后的东西,你得将它们还原成一幅画面、一段场景、一个故事,让文本的解读变得更加丰满、更加浓烈;否则,文字背后的意思只能永远委屈地保持孤独的缄默。

(4)寻找缝隙。认真阅读文本,能无处生疑,生疑处解疑,让文本不在疑问处、破綻处褪去,这样会使课堂如夏花般绚烂绽放。

深入文本,找准切入点,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来引领学生准确、合理地解读文本,文本解读深刻,心中清楚自己做什么,课时目标就迎刃而解。每一课时该做什么,怎么做,胸有成竹。课时不同,目标不同,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立足学情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往往会碰到这样尴尬的场面:精心设计的活动学生无动于衷,不是提不起兴趣,就是难以开展探索。追本溯源,要求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时,应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识的经验),学生学习的困难,学习的方式和学习习惯,还要根据课标要求,任何拔高和降低都是不可取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个年段散文教学要求达到的目标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目标,年段不同,落实的程度不同,达到的方法也不同。

3.磨课研讨成为常态

为了验证我们的设想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成为学生学习散文的指南,我们组织老师进行试教磨课,老师们或评课展示,或微课讲述;或评,或议;或直面问题,提出见解,或针对环节,各抒己见……

“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经过近三个月的潜心研究,我们对“散文教学”终于有了一些粗浅、点滴收获:(1)把握线索,理清思路;(2)揣摩语言,品读想象;(3)掌握语用,迁移训练。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只希望真正实现“课文只是个例子”,让学生“一课一得”。在语文教学的天地里,只要你愿意走,满眼都是鲜花。

参考文献:

[1]杨树亚.读出文本的“这一个”[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C),2017(1):19-20.

[2]金磊.主题“群”解读:文本解读的应然形态[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版),2013(1).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