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地州本科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09-16 09:37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王 珂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传承与学校体育相结合,无疑是最有效途径之一。高校凭借人才资源、场地资源、生源优势、科研优势,能更好的发挥文化传承、传播的作用。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逐渐融入到了各高校,或以业余俱乐部、社团形式开展,或以公共体育课程开展。很多地州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研究基地都放在了当地高校,为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地州本科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还存在较多问题,亟待解决。

1 云南省地州本科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存在的问题

1.1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设置问题

目前9所高校都没有单独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体育学院一般开设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两个专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两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所占比重多少,并没有一个统一要求或者建议,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设置比重、设置课程。9所地方院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设置结构各有所重。例如,部分高校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设为专业方向选修课,涉及了少数民族传统竞赛项目和少数民族传统表演项目,但是经过访谈调查,由于专业方向选修开设课程较多,且学分容易获得,因此开设的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几乎没人选修,造成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脱节。而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设为专业必修课程的高校则效果较好一些。大部分院校的民族传统体育也仅作为一门课程,很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仅仅停留在“我有”的层面。

1.2 学生可持续性参与问题

玉溪师范学院、大理大学、昭通学院、楚雄师范学院等高校都以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形式开展少数民族传统项目的教学,这种形式扩大了受众面,能很好的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生中间普及开来。

表1 选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学生的动机调查(N=200)

但是我们追踪调查选修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学生后发现,很多学生初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是因为不了解这个课程,出于好奇然后想了解学习才选的这门课程。而经过一个学期左右的学习,想继续学习或者今后参与的学生人数却不多。公共体育课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形式,其效果也只停留在介绍认识阶段。

表2 选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学生后续参与意愿调查(N=200)

目前受制于师资和场地器材限制以及较多项目未经过提炼的原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真正进入课堂的项目较少,而且部分进入课堂的项目缺乏趣味性和竞技性,导致难以培养学生的兴趣。

1.3 训练基地问题

九所地方院校中曲靖师范学院、红河学院、楚雄师范学院等部分高校与地州民宗委合作成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训练基地,充分发挥了高校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和场地器材优势,进一步加快了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和传承工作。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放在高校带来的最明显的现象就是,参加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学生运动员越来越多,成绩也越来越好。但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1.3.1 资金投入起主导作用

投入资金多,活动就多,资金投入少,也难有大动作,这是不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训练基地的现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日常训练需要消耗较大的人力物力,除了场地、易耗器材和平时管理费用,长期训练的经费光靠财政拨款难以解决问题。基地建成后,几乎所有的教练员都是高校教师承担,训练对象也是在校学生,而大多数教师和学生认为这些任务都是属于“附加任务”,由于资金保障体系不健全,难以长期进行课程外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和训练,往往都是大赛前的突击投入和突击训练为主。

1.3.2 各基地特色不明显

建立基地的定位主要是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的运动水平、培养更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不断发掘研究整理并普及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大团结。[1]在相同的定位下,各高校处于不同的地州、有着不同的民族特色,但是几所高校的训练基地几乎大同小异,除了各有优势项目以外,未能结合当地特色打造基地的项目特色和研究特色。

1.3.3 基地之间交流少

信息的获取和互相学习是提高训练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除了高校和学院层面的交流互动,基地之间几乎没有互动交流学习。传统的管理模式效率低下,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参差不齐,各基地优势项目的研究和训练被各基地保密。唯一的交流就是每四年一届的民运会和单项赛的同场竞技。基地之间对管理模式和训练水平都知之甚少,不利于互相学习和进步。

1.3.4 参与高水平训练的人数少

高校建立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重点就是培养高水平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运动员,而这些运动员主要以参加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各单项锦标赛为主。那么往往选拔完一批运动员,很长时间才会更新换代,能参与进来的学生非常少。加之由于某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殊性,有些高水平运动员可以长时间占领竞技水平高点。由于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还处在普及发展阶段,应适当增加参与高水平训练的人数。

1.4 人才培养的出路问题

目前在学生中,高校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模式分为三类:一类是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学校主要通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公共体育课或者学生社团的形式进行普及体验式教学;第二类是体育专业的学生,学院通过专业必修课程或者专业方向选修课程进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第三类是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队的学生,长期从事各项目训练并参加比赛。这三类培养模式下,第二类和第三类是最有可能持续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并成长为专业领域人才的。尤其是第三类培养模式下,长期受训并参加级别较高的赛事,具备了一定的带训和执裁的能力。但是近几年毕业学生从事职业来看,除了大赛成绩出色的学生外,能专门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相关工作的几乎没有。最接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就是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学生会将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素材编入体育课堂进行教学。

人才培养出来之后的出路难成了目前阻挡高校轰轰烈烈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和研究的“拦路虎”。作为师范类院校的学生,更多就业意向还是选择成为一名教师,在近几年云南省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四毕业生的首选就业意向统计显示:5.5%的学生选择创业、13.7%的学生选择考研、18%的学生选择报考事业单位、选择特岗或普通教师的占60.8%、其他占2%。各地方院校数据略有差异,但毕业生的选择大方向还是教师。在教师上岗考试中,占较大比例的还是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为主,因此学生主要精力和兴趣仍是三大球、三小球、田径、武术、健美操等现代运动项目。高校培养学生,最大的压力还是来自于学生就业的压力,学生的最大压力仍然是毕业就业的压力,然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无法带动学生就业,因此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真实态度并没有那么乐观。

2 改善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的对策

2.1 持续大力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学科的建立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本身在我国现代体育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学科,同时建立专业、长效、科学、合理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影响力,才能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扬光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学科的建立需要立足本地传统体育特色,以服务地方为宗旨、与当地优势资源和文化资源相结合,培养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2]但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学科的建立,光靠高校努力远远不够,还需要教育部门、体育文化部门、民族宗教相关部门的协力配合,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推动。

2.2 教育系统打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循环流动

2018年1月10日,国家体育总局 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各类学校在开展现代体育教学活动的同时,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和活动。民族中小学和民族地区的体育学校应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创造条件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正式体育课程或乡土教材内容。”因此全省鼓励提倡各地州中小学体育课程结合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项目和本校特点,教学内容就地选材,教师进行优化后作为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甚至各地中小学在体育教师招聘中根据学校本身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展情况,适当加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技能要求或者直接对口招聘具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技能的教师。这样以来对于具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技能的体育专业人才,就会有了一个大的就业缺口,这样也将促使高校调整培养人才方案,甚至促进有条件的高校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意见》中还指出:“民族高等院校体育系和民族地区体育院校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进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和研究。把培养使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作为实施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具备条件的高校一旦逐渐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开始招收该专业学生,同时体育高考加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招考,那么教育系统就打通了一个类似于现代体育运动项目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循环流动模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循环流动模式的建立,将很大程度解决云南省地州本科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存在的较多问题。

2.3 体育院校构建科学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体系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在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占比普遍较低。相关部门应给出统一建议或者各体育院校根据发展形式制定合理标准,合理设置课程结构体系,优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在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占比情况,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进必修课程、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课程化。在优化课程结构时要注重时效性、因地制宜、科学筛选、彰显地域特色,循序渐进地提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展水平。[3]同时符合条件的院校应积极申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层次进一步提高,将体验式普及真正转变为发展、传播和传承。

2.4 打造大学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借鉴现代运动项目比赛经验,除了举办省民运会,打造大学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一是参赛机会增加,降低了拿牌获奖的门槛,刺激学生的训练积极性;二是打破户籍限制,提高高校教练员带训积极性;三是由于在籍限制,加快了运动员的更新换代速度,增加了参与高水平训练学生人数。高校在参加比赛的同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申办相关比赛,把高水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引入高校。这即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激发学生练习和训练兴趣,又能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在高校中得到宣传和普及。

3 结语

近几年是利好政策和重大机遇叠加,学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环境良好,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要应把握住利好政策东风,全面深化改革学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释放青少年体育领域的参与激情。不断推进新政策、新举措的落地,才能为学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增加新动能。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少数民族的服装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我们的“体育梦”
清明节的传统
《少数民族舞》等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