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19-09-16 02:40余辉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中华文言文传统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愈加受到重视。文章阐述了初中语文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意义,分析了初中语文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现状,归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实践,以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文化修养。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材

作者简介:余辉,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大路中心学校教师。(湖北  咸宁  43760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9-0129-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至关重要。作为文化载体的语文教材,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因此,教师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一、初中语文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关系到国家的立足和发展。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教育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小学阶段的学生相比,初中生正处于对外界好奇且渴望的阶段,他们注重自我个性化发展,学习能力也较强,因此,心智和思想都更加成熟。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多内容都是学生平时生活接触不到的,如文言文、古诗等,将这些内容融入文化传承中,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审美和道德素质。所以,利用语文教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有必要。[1]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深意,如果只是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文,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古文时缺少鉴赏的过程,体会不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乐趣。[2]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实践

1. 以教材为载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历时已久,初中生能接触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为古诗词、文言文等形式。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悠久文化的载体,是愉快社交的基本要求,对国人及世界人民的交流、进步有着重要作用。[3]学生上学期间接触最多的是语文教材,学生可从中直观地了解文化知识。所以,教师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学科结合起来。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明确强调要加强有关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培养的教育,国家领导人在演讲中也多次提到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因此,教师要尽量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底蕴,将汉字所反映的文化形象、文化精神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建立将语文学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的意识。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以古代文言文为主的课文近五十篇,占所有课文的30%左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亮点,教师可加大课本诗词和文言文的数量,让学生对古代文学感兴趣,继而在掌握古汉语基本用法和结构的基础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学生学习古诗词、文言文不仅是学习文字的读音和结构,还要理解知识背后的意义,传承民族精神。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古诗词、文言文的类别应了解得更加广泛一些,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例如,学习初中课文《口技》《庄子与惠子游与濠梁》时,前者对口技进行了出神入化的文言文描写,宾客听闻之后的反应展现了民间口技的精湛,也让学生学到了相关的描写方式;后者通过庄子与惠子在同游时的思想交流、辩论,带领学生认知中国古代的哲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崇尚道德、孝义、文化修养的内容很多,教师应将这些内容与教材学习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改善教学方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为帮助学生高效率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材应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结合新课标的要求,筛选易学、有特点的文化内容。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要改善教学方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课堂的参与性较低,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认为古代文学较枯燥乏味的。因此,教师要改善教学方式,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语文学科的长足发展。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作者的生平故事,借此引入主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再进行大致的阅览和朗读,指导学生深入学习。在翻译古诗或文言文句子时,教师要多让学生参与,教师只发挥引导作用。例如,在学习《论语》十则时,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中国有着极高的社会地位,被称为儒教之祖,之后再简单讲述孔子的身世和家庭、执政时期的事迹和生平趣事等。教师借用此类较有趣味的故事引入,可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在正式学习文章时,教师可先将文章内容朗读一遍,让学生加深印象,随后给学生三到五分钟自主朗读的时间。在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总结学生朗读时遇到的问题,如朗读较吞吐、吃力的部分,或许是学生较难理解句意的地方。进入句意解释的环节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课文注释和语文语感进行翻译,在学生有不明白时,教师稍加解释,以此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加深学生的记忆。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必须让学生深入学习,学生要对文章进行鉴赏,从而深刻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文化精神,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体会字可传情、文可达意的汉字魅力。

初中生接受能力较强,可塑性较高,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语文是一门需要融入个人丰富生活经历与情感的学科,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应以语文教材为主要载体,渲染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特点,适当参与国画、书法、古诗词交流等项目,从而激发学生的文化情怀,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 栗冬冬.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以初中古诗教学为例[J].科技风,2016,(8):54-55.

[2] 张佳敏.初中语文教科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及建议[J].长安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64-66.

[3] 宋海燕.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研究[J].好家长,2017,(56):34.

责任编辑   胡甜甜

猜你喜欢
中华文言文传统
文言文阅读专练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