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疑似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的诊断与防治

2019-09-16 08:45张亮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19年7期
关键词:防治

张亮

摘  要:本文以某养殖场猪群为研究对象,根据该猪场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病史和此次发病的特征,结合临床诊断、病理解剖和实验室诊断进行疾病的确诊。对发病猪依据食欲不佳、体温升高、呼吸道症状和预防并发症分别进行药物对症疗法,对未发病猪群进行紧急预防接种。根据养猪场每月的发病情况,以及该养殖场实际生产与既往病史,笔者分析得出此次发病由换季诱发。而针对我国养殖模式,进行“病毒驯化”是控制猪场PRRS的最佳方案。

关键词: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防治;病毒驯化

中图分类号:S85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9)07-0054-04

1  病例介绍

天水市武山县某猪场受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影响多年,是PRRS阳性猪场。目前该场存栏猪共计223头,其中母猪10头(孕猪3头),仔猪102头,其余为育肥猪。2018年2月5日,3号圈的8头仔猪突然发生厌食、打喷嚏、咳嗽和精神沉郁等一系列类似流感的呼吸道症状,随后同舍的40头仔猪陆续出现不同程度的类似症状。此外,2头育肥猪出现咳嗽和气喘;1头6胎次的妊娠早期母猪食欲下降,精神不振,一直卧地不愿起身;1头7胎次的妊娠后期母猪出现早产,产下9头仔猪,其中有2头死胎,7头弱仔;其余母猪表现正常。

2  诊断

2.1 临床诊断

发病猪体温整体升高,尤以仔猪的体温升高最为明显(表1)。发病猪精神涣散,在圈舍内不愿走动,卧地不起,背毛较乱,采食量下降,料槽内饲料较未发病之前剩余量明显增多。此次发病猪多为仔猪和妊娠母猪,以仔猪的发病更为明显。根据仔猪出现呼吸困难并伴有腹泻症状,妊娠母猪出现早产、产弱仔和死胎症状,且发病猪体温升高等情况,综合该场的实际经验和既往发病情况,初步诊断本次疫病此次发病是由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所引起的。

2.2 病理剖检变化

剖检病死猪可见病变主要发生在呼吸系统,其中包括肺脏肿大、肺脏表面有出血(图1)、肺瘀血。少数剖检病死猪肾脏表面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其他部位变化不明显。剖检仔猪可见胸腔积液(图2)。

2.3 实验室诊断

将送检的肺脏样品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发现肺脏中存在猪PRRSV。将10份血清用PRRS诊断试剂盒进行血清学检测,其中8份为抗体阳性,2份为抗体阴性,阳性率为80%。

结合猪场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既往病史,经临床诊断、病理剖检和实验室诊断,确诊该猪场此次发病是由PRRSV感染引起的。

3  防治

3.1 免疫方法

确诊后,猪场立即对未感染病毒的猪进行紧急免疫接种。结合多年生产实践经验,该场对成年猪采取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的免疫方法,对仔猪免疫采取口服接种免疫方式以避免产生应激,影响仔猪生长。过程中,养殖管理者应特别注意,口服接种时要提前停止供水3 h以上,用于稀释疫苗的水要保持清洁,其中不可含消毒水等影响疫苗效果的杂物。

3.2 对症疗法

发病后,猪场对发病猪实行隔离并针对食欲不振、体温升高和继发感染等进行对症治疗。对食欲不佳的病猪,肌肉注射维生素B1注射液2 mL/头~5 mL/头,每日2次。对体温升高的育肥猪和仔猪,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每次4 mL~12 mL;对于妊娠母猪,则使用复方花青素1 kg和阿莫西林0.2 kg投放于1 000 kg饮水中,供其饮用。对出现呼吸道症状的发病猪需配合使用抗菌药,该场使用磷酸替米考星,按200 mg/kg在饲料中添加或者按10 000 mg/kg在饮水中添加,连用5 d~7 d。为预防并发症的出现,可用10%的葡萄糖盐水配合抗生素为所有发病猪提供支持性疗法。

对发病猪进行治疗和控制后的第5天,发病的2头育肥猪和1头妊娠母猪症状有明显减轻,体温降至正常范围,精神较之前好转,但还存在呼吸道症状。仔猪和妊娠母猪体温降至正常,但还存在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到第15天,育肥猪和妊娠母猪呼吸道症状消失,采食量也相对增加,精神恢复正常。仔猪呼吸道症状减轻,但还有15头呼吸困难,有顽固性腹泻。妊娠母猪所产的7头弱仔中有4头呼吸极度困难,无采食。到第20天,发病猪症状消失,精神恢复如常,4头弱仔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发病仔猪中有11头死亡,育肥猪和母猪无死亡病例,恢复较好。

4  结果与分析

4.1 病因分析

根据此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合该養殖场的实际生产情况与此次发病的特点,笔者翻阅养殖场的养殖记录,将2011—2018年该场PRRS发病月份和次数整理成图3,将该猪场PRRS发病月份与发病率整理成表2。由图3和表2可知,该猪场PRRS通常发生在季节更替的月份,尤以2月份最为突出,故推测此次发病是由于在季节更替的2月份猪场没有做到合理的预防与控制措施。由表2可得知,该猪场的PRRSV发病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间接表明该猪场从建场至今对猪场的管理逐渐合理化,该场PRRSV血清型趋于稳定。该猪场是在政府支持下兴办的养猪合作社,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该场制定了自己的一套综合防控措施。其中母猪群一年进行3次免疫;仔猪14日龄进行首次免疫,两周后再次免疫;后备猪于发情前3周加强免疫,经实践,合理的免疫程序是最根本有效的防控措施。针对该病换季易发的特点,猪场应采取综合措施来减少应激和降低诱发感染的概率,如加强圈舍的通风换气,将舍内温度控制在标准范围即20 ℃~24 ℃内,且温差不超过2 ℃,饮水中添加维生素和电解质,饲料中添加金银花和甘草各15 g。

4.2 治疗效果分析

疾病发生后,猪场应首先将发病猪群隔离,防止疾病迅速传播蔓延,避免对其他圈舍的猪群和周边养殖场造成危害。对发病猪采取药物对症治疗时,药物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产生预期的疗效,症状减轻或者好转时不可过早放弃实施治疗方案。在进行治疗时,要定期对发病猪进行体温测量、精神观察和食量计算,并做好相应的记录。猪PRRS病程较长,一般为3~5周,最长的为5~12周,药物治疗在7 d之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之后效果不太显著,为降低治疗与生产成本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治疗7 d后减少药物使用。一旦猪场发生此病或者疑似此病,在进行治疗的同时要注意养殖场的环境控制,同时做好免疫预防工作,并在有效时间内配合药物进行防治,做到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尽可能控制发病率,降低病死率,将养殖场的损失减少到最低,提高经济效益。

4.3 “病毒驯化”是当前猪场控制PRRS的最佳方案

随着我国集约化养猪的日渐扩大,猪PRRS严重影响了我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对我国养猪业造成了灾难性的经济损失。针对我国养猪业的现有养殖技术、养殖方式和养殖环境,对猪PRRS的预防和控制需要从“驯化”着手。驯化的目的是让PRRSV的某种血清型成为猪群的优势毒株,让猪群中的所有个体对此种血清型的病毒产生免疫,停止向外排毒,以让其失去易感动物,找不到增殖场所,从而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避免此病对养猪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驯化的手段有两种:一是用某种感染源统一感染猪群所有个体,二是清除猪的病毒血症。病毒驯化虽然是针对我国猪PRRS控制的最佳方案,但其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办法。其缺点有二:一是经过特定血清型“驯化”的猪场,其PRRS的感染保持在动态平衡,一旦有外源性野毒侵入养殖场,猪场猪群受到新血清型的感染,将会对猪场现有的血清型造成影响,从而对猪群造成巨大的冲击;二是猪场现有的PRRSV可能发生重组和变异。由此看来,病毒驯化并非完美无缺的,仍需养殖管理者采取一定的措施优化,如做好猪场的内部管理及外部控制工作,以阻止外源性野毒的侵入,避免对本厂猪群造成沖击,还可减少猪群内部PRRSV的交流与传播。

猪PRRS是可造成猪场严重损失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的主要特点是带毒感染,通常呈不稳定性,因此降低该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和感染率就要通过疫苗预防、病毒净化和环境控制等综合手段。目前,病毒驯化是相对方便、经济和有效的防治措施,因此养猪场应尽量选择本厂适宜可行的感染源,避免病毒驯化过程中的缺点,提高其稳定。

猜你喜欢
防治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