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施翻转课堂的实证研究

2019-09-17 01:40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课件实训计算机

徐 立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河南 商丘476100)

1 将课程翻转的原因

翻转课堂是近些年兴起于美国[1],强调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2].该模式将学习活动搬到课前进行,学生在正式上课前通过自主学习,将绝大部分知识内化吸收.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传播者转变成了教学组织者.微课是翻转课堂的一种主要教学资源[3],微课又称为“微型课程”“微课程”.国内对微课还没有一个明确定义,黎加厚教授[4]认为它是一种内容精简、集中说明某一个问题、一般不超过10分钟的视频短片.

1.1 课程翻转能很好地解决教学课时分配过少的问题

学院近些年有重基础课轻专业课的倾向.在这种环境下,教务处对专业非核心课程的课时分配较少,该课程最终被压缩到每周2课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对传统授课模式进行思考,既要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服从教务处的课时安排,将理论讲解或操作演示的内容搬到课下进行.

1.2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更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高职院校有一部分学生是由中职“转段”而来.这些学生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喜欢动手操作,抵触理论讲解.通过对日常教学调研发现:当教师进行理论讲解时,大部分学生在说话、睡觉、低头玩手机或发呆,教师每隔几分钟就要维持一下纪律或提醒学生将注意力回到课堂上来.当需要动手实训操作时,学生都很认真,学习兴趣非常高,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听理论讲解而不会实训操作时,会迅速地翻阅教材或向教师请教,此时他们学习非常认真,能非常高效地接受新知识.这种情况下,将授课知识点做成课件,或者录制5-10分钟的短视频,在课前共享给学生,必定能提高学生的教学效率,从而改善传统授课模式中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尴尬局面.

1.3 课程翻转能够在现有软硬件环境下达到最好的授课目的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对软硬件要求非常复杂,比如计算机的拆卸需要为学生准备若干套旧机器供其拆卸,组装时需要为学生准备若干套计算机配件供其组装,安装软件系统时又要准备完好但无操作系统的机器供其安装软件系统,以及后续日常维护、病毒查杀和常见故障的定位等需要的环境更加复杂.一般高职院校没有独立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有些院校将普通的配置最差、濒临报废的设备组建成该课程的实训室.这根本无法满足该课程的实训需求.并且经过一轮实训后,这些设备也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传统授课模式下,教师在演示方面也会遇到问题,比如演示计算机拆卸,全班50名学生很难都看到教师如何拆卸计算机.即便把教师围得水泄不通,也最多只有十几名学生可以勉强看清.如果将这个过程,录制成视频,把最清晰的角度展现给学生,必定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1.4 课件和视频能够满足学生日后学习和工作的需要

该课程讲授内容在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非常实用.比如,学生买了新电脑或者朋友的新电脑需要安装操作系统时,就需要使用U盘启动盘安装操作系统.这个知识点非常简单,但步骤较多,学生经过一次学习或一次实训,很难保证日后不会忘记.翻转课堂提供的10分钟的小视频可以在日后需要时反复查阅观看,帮助学生迅速回忆起安装操作系统的步骤,解决日常学习和工作上的难题.

2 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分为教师和学生两条主线.由于翻转课堂将主要的教学活动放在课前,而课前学生学习的载体为课件和微课.因此,录制教学视频是翻转课堂的主要工作.翻转课堂过程模式图如图1所示.

图1 翻转课堂过程模式图

2.1 课前阶段

2.1.1 教师教学活动

以计算机组装课程为例,主要教学内容为:将CPU、内存等安装在主板上;将主板安装到主机箱内;硬盘、显卡、电源安装在主机箱内,并完成相应跳线与主板的连接;将外设键盘、鼠标、显示器等连接;最终组装成为一个形式完整、通电可以自检的计算机硬件系统.

教师需制作相应的课件,介绍计算机组装的相关知识.教学视频对这部分操作性强的内容很重要,组装步骤和每一步的注意事项都要在视频里介绍.录制视频前应进行预演,熟悉操作时的讲解内容和耗时估算以及录制角度的选择,录制时应选择光线合适、安静的环境以便提高录制效果.在讲解时要注意语速,一般来讲,每分钟300字的语速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多用“你”代替“你们”,以此来营造一对一学习的语言气氛.另外,由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视频需要教师出镜,因此,对于教师的穿着和仪表有一定要求,教师不宜穿细条纹的衣服,不宜佩戴过多配饰,动作幅度不宜过大.教学视频录制完成后要进行后期处理,将部分重复性操作做快进处理,保证视频时长在10分钟以内.

课件和视频等教学资源制作完成后,要发布给学生浏览和观看.学院购买了精华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网络教学空间服务,空间入口:http://xxkj.sqzy.edu.cn/portal.登录后可创建该课程的课程空间,通过配置可开通:教学大纲、教学资源、在线测试、课程作业等模块.其中每次教学内容的课件和视频上传到教学资源上,可供学生在线观看或下载观看.问题解答是在QQ群里约定课前的某个时间段,针对学生提出的本次课程的问题进行实时解答.

2.1.2 学生学习活动

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登录课程空间查看教师提供的课件,观看录制的计算机组装的视频,完成课前练习题.针对课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QQ群里提问.学生通过课前准备,应充分了解到了计算机组装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2.2 课中阶段

2.2.1 教师教学活动

准备好实训所需资源:工具箱、计算机配件(CPU、内存、主板、硬盘、显卡、电源、主机箱、键盘、鼠标、显示器以及电源线和VGA连接线等)、插线板各4套.教师对学生课前提问环节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内化和吸收课前未吸收完的知识.由于学生课下有较重的“尔雅通识课”的学习任务,而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导致部分学生课前没有学习该次课程的相关知识.教师可通过课堂提问方式来掌握每组(开课时的固定分组,每组6名学生,每班共8组)课前学习的情况,以便判断该组是否能胜任计算机组装的实训任务.教师挑选能胜任任务的小组进行实训操作;而不能胜任的小组将继续学习或观摩其他组操作,掌握操作要领后再进行实训操作.实训操作完毕后,教师进行点评打分.

2.2.2 学生学习活动

学生通过听取教师对本次课程问题的总结和讲解,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实训操作或继续观看教学视频或观摩其他组的实训操作.能够胜任实训操作后,进行实训操作.实训操作完毕后,小组进行自评.

2.3 课后阶段

课后教师对本次翻转课堂活动进行总结,记录实施过程中有待改进的地方.学生通过实训总结问题,提高技能水平,巩固知识点.

3 评价指标的设计及效果评价

实施教学改革除了要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外,还要对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评价.根据评价情况判断教学改革的成败,最重要的是评价结果可以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改进.当前使用的评价指标不能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指标来评判,必须针对具体教学改革活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3.1 评价指标的设计

为了检验该课程实施翻转课堂的效果,需要设计评价体系对其进行评价.评价从课前、课中和课后3个阶段和教学情况、学习情况2个维度进行.设计原则:适用性、客观性、全面性、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方法:通过文献法获取各个维度的主要评价指标并对其进行编号(首字母S代表学习情况、T代表教学情况,数字1代表课前阶段、数字2代表课中阶段、数字3代表课后阶段),利用专家咨询和学生问卷调查的方式确定评价指标及权重.

3.1.1 学习评价指标设计

被咨询专家由教育技术专家、讲授该课程超过10班次以上的教师以及在该行业工作3年以上的从业人员组成.由于还涉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对10名实施翻转课堂班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最终确定该课程翻转课堂学习情况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翻转课堂学习情况评价指标

3.1.2 教学评价指标设计

被咨询专家由教育技术专家、讲授该课程超过10班次的教师以及在该行业工作3年以上的从业人员组成.

表2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翻转课堂教学情况评价指标

3.2 评价效果

为了评价翻转课堂实施的效果,选取实施翻转课堂的2017级建筑装饰3班进行效果评价.该班在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开设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每周2课时,共计32课时.该班共有学生54人,男生30人,女生24人.其中,转段生33人;单招生12人;普招生8人;退役军人1人.

3.2.1 学习情况评价

对照学习情况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实行5分制,分值分别为5、4、3、2、1.其中,5表示能够非常好地完成该指标的内容,1表示完全不能完成该指标的内容,数值越大完成情况越好.其中,S11和S12数据来源于课程空间的数据.课程结束后,课程空间的统计功能,会对每名学生每次的完成情况进行汇总生成数据.其余数据,采用学生匿名自评的方式获得,匿名自评可以较好地保障数据的真实性.数据采集完成后,计算每一项的得分率,通过得分率可以分析每项指标的效果,再根据各项指标的权重计算总得分率,以此评价实施翻转课堂整个学习情况的效果,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学习情况评价结果

从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总得分4.08,得分率81.6%.说明该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效果很好.课前阶段:S11学生学习课件和观看视频得分较高,说明课件视频难易适中,同时视频时长较短(控制在10分钟以内),学生容易抽出时间观看有关视频;S12小测验和练习完成情况得分最低,说明学生在课前的学习受环境影响或教师督促不够,没有达到设定的学习深度.课中阶段整体得分较高,说明教师组织翻转课堂的课中环节情况和学生知识内化效果良好.课后阶段S33翻转课堂学习模式的适应情况得分较高,说明学生认可这种教学模式,乐于参与其中.

3.2.2 教学情况评价

对照教学情况评价指标,对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其评分标准与学习情况评价的评分标准相同,所有指标的得分均采用学生匿名评价获取,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教学情况评价结果

从学生对该课程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情况评价看,总得分4.06,得分率81.2%,说明该课程在该班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良好,与学习情况的结果相吻合.课前结果,T11和T12得分较高,说明学生对教师准备的教学视频和课件比较满意,教学视频的录制也比较成功.T13得分较低,结合S12课前练习和测试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学生认为教师课前布置的练习和测试较多或较难,而教师认为布置的作业量和难易程度是适中的.遇到这种情况要认真分析,究竟是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还是教师过于高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整个课中阶段,得分总体较高,说明在翻转课堂课中阶段,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情况较好,同时也说明,将知识翻转到课前阶段是成功的.课后阶段,老师能较好地评价该次课实施翻转课堂的效果及督促学生总结和归纳知识点.

4 结论

通过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实施翻转课堂,设计合理的翻转课堂教学流程,解决了课时安排少、学生对理论讲授兴趣不高、课程所需软硬件设施不达标等问题,同时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教学资源可以永久保留,方便学生解决日后学习和工作中计算机方面的问题和故障.通过设计合理的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对学习和教学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学习和教学效果很好.

猜你喜欢
课件实训计算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课件综述——《识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