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互联网公益发展对策研究

2019-09-20 05:04陈玲高迎军王宇石王星睿仲苗苗
时代经贸 2019年12期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

陈玲 高迎军 王宇石 王星睿 仲苗苗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主题下,网络公益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发展迅速的新形公益方式。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计算,对大学生参与网络公益活动的情况与对网络公益的态度及展望等问题做了简要分析,并针对网络公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应对措施提出见解,旨在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网络公益;互联网+

一、研究背景

2007年,随着中国第一家互联网企业发起的公益基金会成立一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公益方式开始被重塑。从政府包揽一社会局部参与一1998年长江抗洪社会全员参与一“99公益日”网络募捐,互联网逐步成为现代社会人们参与公益的主战场。

近十年以来,互联网公益事业迅猛发展。就政策而言,于2016年出台的《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一系列文件表明政府对于互联网公益的重视与引导。就互联网公益便捷、可及等特点,互联网公益与传统公益形式逐渐区分开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人人公益”、“指尖公益”。

为扩大互联网公益的影响力与参与度,需扩大公益的涉猎人群。近几年来,高校公益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因此将互联网公益与高校相结合,不仅壮大了公益志愿者的队伍,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公益的发展。

二、发展现状

根据对高校公益组织的调研结果,在被调研的高校中,其中60%的高校都使用“Pu口袋校园”APP进行活动发起以及签到,其余的高校中30%使用其他软件(志愿者打卡器、志愿汇等等)进行组织活动,剩下10%的高校仍然是原始的线下签字打卡。目前,高校公益也在逐渐与互联网相结合,通过在互联网上策划、发起、组织,并在线上或线下最终完成公益活动已经成高校公益组织活动的主流形式。其次,社会大型公益平台与高校的联系也日益密切,有数据显示,全国超过300所大学参与到“免费午餐大学生驿站”服务项目中:百余所高校参与“大学生支教联盟”的活动,参与的志愿者高达50万……高校互联网公益正以其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可选、接受度大等特点吸引着更多人的加入,也在切实贯彻“互联网+”政策。

三、存在问题

(一)法律制度及社会环境

当前公益法律体系尚未完善,一些非公益性组织借公益之名进行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使得一些正规的公益组织受到影响。一定程度上,此类事件对高校在与公益组织之间的合作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二)组织建设

在这个被大数据充斥的时代,互联公益的组织建设问题也日渐严重。其一,高校公益目前的受众主要是个体或者少数人堆积的群体,和其他组织相比较来说,势单力薄。其二,在高校公益的推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谋利并危害他人或群体利益的不法分子,从而会影响高校公益的整体发展并对当前的发展环境造成难以改观的后果。其三,存在为了做公益而去做公益的现象,使得公益事业趋于形式主义化。其四,专业性缺乏,如财务、互联网的等方面专业性人才,使得互联网公益的发展无法突破。

(三)社会环境

1、参加公益的目的多样化显著。当前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目的多样化。一方面,由于客观限制,如学校的硬性指标、社会压力等,一部分学生参与到公益中来,另一方面,学生的主观意愿,对于公益的热爱,愿意投身于公益事业,实现自我价值。

2、参与公益的形式较为局限。从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主要形式和地点,可以发现最为集中的是助学扶贫、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志愿服务和灾难救助。从大学生的援助对象的选择中来看,体现了大学关于“感恩”模式大同小异。这样的模式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響:第一,高校本身的价值观引导。第二,大学生自身的生活圈子,自身关注的要点。第三,大学生自身的公益能力,受培训了解程度。

3、参与公益的深度不够。当前高校公益活动的发起,从发生频率上分析,大学生能够参与的公益活动的宣传工作不太到位,大部分学生接触到的公益活动都来自校内公益社团的宣传推广,很少能够自己接触到公益活动,从而导致参与公益的次数不多,深度不够。再者,大学生参与公益的运行体制不完善。公益活动形式化、短期性、内容匮乏性这些问题仍然存在。

4.公益活动参与后主观感受差异明显。调研数据显示,在参与次数上男女生差异并不大,但参与体验却相差很大。因而在讨论男、女大学生参与公益体验相差大时,我们认为原因有三:一是从男女生的心理上来看,男生相较女生而言,性格较为外向。二是对待公益活动的目的,男生比女生更加勇于担当,性格也相对较为坚韧,即使面对较为艰苦的公益活动时,男生更加容易比女生参与其中。此外,不同政治面貌对大学生的三观及性格影响也较为显著,在参与参与次数、情绪体验等方面相对显著。

四、高校互联网公益发展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公益法律与监督体系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所带来的弊端也逐渐清晰,如借公益之名进行诈骗等非发行为。在这种情况之下,一方面需明确公益机构的注册条件,合法活动的范围;另一方面,对于违法行为,制定明确的惩罚措施,实现互联网公益的健康发展。

对于高校的公益的监督,多方共同参与。首先,从政府角度,政府是监管机制的领导角色,需要做好宏观的布置与指导,明确指导方案。其次,从参与者角度,每一个参与者,既是高校互联网公益的一份子,也是互联网公益的监督者。

(二)完善高校公益组织建设

1、加强高校公益活动开展的管理。高校的公益组织属于学生团体,无需进行注册,但仍要遵循其规章制度。首先,高校互联网公益组织团体的成立,需在学校进行备案。其次,对于高校组织与校内合作时,需对活动进行备案与策划,建立可操作的运行流程,保障活动的规范化,保证志愿者基本素质以及合作机构的可靠性。

2、加强技术的专业性。对于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互联网公益进行的必要保障。互联团队保证平台的正常运行。同时,对于公益活动中产生的财务问题,同样也需要专业人才的有效管理,提高财务的效率与透明度,从而提高机构的公信力。

(三)加强公益精神的培养

高校公益获得的展开,离不开校园的良好的公益氛围。其一,通过校内的媒体平台对于相关的公益活动进行宣传。其二,开展讲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鼓励学生投身于公益事业。其三,在高校学生的考核中,加强对于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考核,以奖学金等形式进行鼓励,以提高学生对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总结

互联网公益的兴起,使得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奉献自己的爱心。同时,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地区,通过互联网来获取世界各地的帮助。然而当前社会中,由于法律体系还未健全,价值观偏离,人们出于各类目的来参加公益活动,但在这时代的背景下,政府在为改变这类窘境努力健全法律法规,公益组织亦通过高校来培养正确认识。在政府、高校的帮助下,从新一代的大学生为主要的群体,以互联网为主要的传播手段,这种新型公益方式会逐渐成为社会公益的主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

猜你喜欢
互联网高校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