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利转化率提升的途径研究

2019-09-23 06:35张雨乐莫燕铃
智富时代 2019年8期
关键词:产学研高校

张雨乐 莫燕铃

【摘 要】我国高校专利转化情况不容乐观,唯有专利转化达到较高水平,才能发挥其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作用。专利转化率低的原因有激励制度的缺陷,利益分配制度不完善,專利转化机构不成熟以及产学研合作中高校与企业衔接不紧密。高校应针对以上原因,改革激励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中的弊端,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专利转化机构专业化以及发挥校企合作的最大优势,最终提升专利转化率。

【关键词】高校;专利转化率;专利转化机构;产学研

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知识产权的发展和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高校依靠其人才和专业的优势成为了知识产权的重要来源地,但却在知识产权的管理上差强人意,尤其是在专利转化方面。具体表现为:各高校专利数量连年上升,而转移实施率持续低迷,导致大量专利闲置,也意味着科研创新的投入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由此可见,提升专利转化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仅会为高校和企业的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更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专利转化率低的原因分析

1.高校激励制度的缺陷

高校有关专利方面的激励制度仅停留在专利授权阶段,这从根本上导致高校科研人员只注重专利的研发和授权,很少将专利的转化实施纳入考量范围。激励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得科研人员专利转化意识淡薄,“功利性”的追求专利的授权数量。加之高校事业单位的性质,对研究人员而言将大量时间精力花费于专利研发比重视专利转化带来的增加薪资,职位晋升等的利益大的多,所以研究人员转化专利的积极性并不高。只有革除专利激励制度中的弊病,才能从根本上扭转科研人员的轻视专利运用的思想,使得专利转化工作能长久健康的发展下去。

“功利性”研发专利的会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专利的质量低,即专利本身的实际应用价值就较低,即使将专利实施转化,它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很可能低于转化的成本。

2.利益分配制度不完善

在专利转化过程中牵涉到利益的主体比较多,分配到的利益就难以平衡,特别表现为主体间在专利转化工作上的分配制度不明确,高校科研人员专利转化的利益得不到保障。高校一方主要是提供科研成果,企业一方主要是技术、资金,双方以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为原则,会过分评估自己的价值或付出的努力,而怀疑对方的信息、价值,在无法衡量价值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会导致利益分配不公平、不合理的问题的产生。产学研合作中收益和风险并存,风险的承担合理与否也会影响利益分配合理性问题。

3.专利转化机构的不成熟

(1)专利转化人才的缺乏

专利的转化牵涉到很多环节,这就要求专利转化人才既能熟悉专利所蕴含的技术和专利相关的政策法规,又要具备管理和谈判的能力。这样的人才是高校所严重缺乏的,更是如今社会迫切需求的。反观高校目前从事专利转化的工作人员,大多数不具备专利转化的专业背景,没有系统且深入地学习过专利转化的知识,仅仅接受了简单的培训,这是远远不合格。没有专利转化人才,很难建设出一个专利转化的核心队伍,反倒阻碍了专利转化工作的进行。

(2)转化流程不完善

高校的技术转移机构大多附属于某个行政部门,很少能实现完全的公司化。这就导致专利转化工作并没有形成规范详尽的流程,而是粗糙地罗列了大致步骤,对于专利转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也没有做方案分析。

4.产学研合作中高校与企业衔接不紧密

如果说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那毫无疑问高校就是企业创新的源泉之一。高校是人才与科技的聚集地,企业则是发动机,为高校的专利转化提供动力,也是纽带,将高校的专利与市场需求链接起来,它们在产学研合作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各自的作用。首先是企业的主体作用往往发挥得不尽人意,主要是集中在中小企业上,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多是欠缺或不足的,以至于在产学研合作上就不够积极与主动,与高校的合作项目就会受限。其次是高校没有很好地发挥自身优势的作用,高校的科研成果没有为合作企业提供决策的参考,高校的人才、科技等资源没有为合作企业所服务。高校和企业各自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在合作时衔接不紧密,就不能完美体现校企相互合作的专利转化成果。

二、对于提高专利转化率的改进措施

1.将对专利应用性的评估结构纳入激励制度

具体举措为将专利的授权和应用性这两个指标按不同的比重加权计算出该项专利的分值,权重可根据高校实际情况而自主决定,并划分分值的等级和激励措施的力度使之对应。这将从源头上倒逼科研人员树立专利转化意识,本着应用专利的思想去研发专利,降低应用性差的专利的比例,进而逐步提高专利的质量水平。

2.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首先,政府部门可出台相关制度规定高校、科研人员、企业间的合理且明确的利益分配;高校也可依据国家、政府相关政策、结合本校制定的相关专利政策,建立技术、信息、资本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高校还可建立符合专利转化工作特点的职责管理、考核评定、工资、奖励等制度,作为利益分配的参考依据。

其次,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设立中试资金专项,支持前景可观的高新技术的中试研究,校企可共同创建以中试为支持对象的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基金。遵循付出与收益呈正比,收益与所承风险成正比的原则,将股权激励、股权分配等融入到利益分配中。

再者,设立第三方信息服务交流平台,可以提供合作方更全面、更权威的信息,缓冲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3.善用内外部资源,实现专利转化的专业化

(1)培养专利运营的队伍

于高校层面而言,可选择招聘专利运营的专业人才,这将较为快速地提升专利转化的效率以及解决专利转化中碰到的疑难问题。或者选择对现有专利运营人员进行系统化的课程培训和实操训练,过程虽然漫长,但可以发挥他们对于高校专利实际情况的熟悉度及与科研人员的无缝合作的优势。当然,高校可以综合运用两种方法,使专利运营能力显著提升。

猜你喜欢
产学研高校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高职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探索与实践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