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禁止手机进校园,您支持吗?

2019-09-24 02:01
现代家长 2019年9期
关键词:进校园智能手机家长

利弊参半,最难取舍

中小学生在学校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如何?河南省郑州市某中学初二班主任刘女士接受采访时说:“根据我平时的观察,班上至少90%的学生有手机,清一色的智能手机,有的比我用的手机还高级。沒有手机的,估计只是没有带到学校来,因为他们谈起手机游戏来同样眉飞色舞。我发现,虽然手机可以用来搜索学习资料、下载课件、观看教学视频等,但这些只是幌子,几乎没有学生将手机用来学习,他们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玩游戏、看视频上。其实家长给学生买手机主要是便于和学生联系,但哪个学生愿意拿只有通话功能的老人机?”

刘老师的同事,语文老师孟女士认为,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对学习不利。她告诉记者:“比如,有的学生犯懒,不肯记课堂笔记,改用手机拍照。听着背后‘咔咔的拍照声,我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可是学生们说,这样效率高,而且不会把题抄错。我不许他们拍照,就有同学说:‘那您以后也别用PPT做课件,改用粉笔得了,咱一起退化到20世纪。这不是捣乱吗?我认为,用笔和纸做课堂笔记有助于记忆和思考,但学生们不认同,还嘲笑我落后,我只好少数服从多数。我举双手赞成禁止手机进校园,重回20世纪的教学气氛,没有什么不好!”

广东省梅州市优秀教师关先生认为,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主要危害在于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接受采访时他说:“我供职的是一所寄宿制中学,学生每周要在学校连续生活5天。或许是家长不放心,基本上都给孩子配备了智能手机,这样有急事可以联系,晚上还可以视频通话。鉴于此,学校没有严禁学生带手机。但是手机的诱惑真的是太大了,感觉学生不是来上学的,而是来玩手机的。食堂里,几乎一半的学生一边吃饭一边看视频;操场上,八成的学生戴着耳机跑步;宿舍里,熄灯后每个房间都有手机的光亮;教室里,学生们大大方方地相互借充电宝和耳机……我甚至抓到过用手机作弊的!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实在是太严重了,再不禁止手机进校园,后果不堪设想。”

上海市家长马女士告诉记者:“我女儿上的是寄宿制学校,每个周末回家过。在家里,她几乎手机不离手,上厕所忘了还要央求我拿给她。我问她,在学校的时候也这样贪玩手机吗?她吞吞吐吐地否认,无异于承认。我很担忧,手机不离手哪里是学习的样子?有了手机这种私密的交友工具,她早恋了怎么办?手机上什么乱七八糟的信息都有,要是她受到了不好的影响怎么办?越想越害怕!所以,我赞成禁止手机进校园,最好禁止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但是,以我对女儿的了解,如果真让她戒了手机,恐怕她会发疯,更没心思学习了。唉!真是进退两难啊!”

说到孩子沉迷手机游戏,河北省唐山市家长魏先生后悔不迭。他告诉记者:“我儿子上初二的时候,期末考试放了卫星,得了全班第一名!我买了一部刚上市的苹果手机奖励他,没想到他迅速跌入手机游戏的泥潭,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初三整整一年大小考试几十场,他没一次进班里前30名!中考可想而知,勉强上了一个非重点高中。我后悔死了!老婆为这事差点跟我离婚。现在我儿子在高中还是整天抱着手机,什么微博呀、抖音呀、微信呀、暗黑西游呀……手机上全是没用的APP!我现在已经不指望他考上大学了。说句良心话,为了别的孩子不重蹈覆辙,赶快立法禁止手机进校园吧!”

山东省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中心副主任孙伟认为,青少年过度使用手机,电子辐射会导致视力、记忆力下降,诱发神经性头痛,休息时间不足则会全面影响身体健康。接受采访时他透露:“20年前,小学二年级学生近视率只有2%,现在,小学二年级学生近视率已经高达20%!学生到了八九岁,近视率就到了三分之一左右。高中生近视率则高达80%。”

采访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对立法禁止手机入校园嗤之以鼻。

湖北省武汉市高二男生小郭振振有词地对记者说:“手机是大人发明的,游戏、APP也是大人写的,全套都是大人的产品,我们手里的手机都是大人给买的,话费、流量费也是大人给充的……看到了吧?手机这种祸害是大人制造并塞到我们小孩手里的,等我们养成了使用手机的习惯,大人再来逼我们戒掉,敢情是折腾我们玩呢?请问我们迷恋手机究竟是谁的责任?说迷恋手机弊大于利,那大人为什么整天抱着手机不放?我的看法是:立法禁止手机进校园,可以,但同时要禁止大人在家玩手机,这样才公平。您可以搞个调查,如果有20%的学生反对我的提议,我当众裸奔!”

辽宁省鞍山市中学老师洪先生对立法禁止手机进校园的可行性持悲观态度。接受采访时他说:“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吧,一方面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另一方面,为了方便管理学生,又通过微信、QQ组建家长群和学生群,各类通知几乎都通过手机告知家长和学生,甚至家庭作业的布置以及检查都在手机上完成。另外,教育行政部门还会布置一些学习任务,只能通过手机来观看、学习。这些做法都是与学校禁止学生使用手机的原则相矛盾的,尤其是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并不重视,相关的通知也要通过学生传达,如果他们没有手机的话也会有诸多不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018年发布的《中美日韩网络时代亲子关系的对比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中小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已经接近70%。同年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和阅读实践报告(2017-2018)》显示,中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中,首次触网年龄持续走低,超过七成未成年人有自己的手机,城乡未成年人触网率差异基本消失。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手机早已不是简单的通讯工具,而是集通讯、媒体交互、购物交友、游戏娱乐、信息查询、公共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终端设备。这些功能,绝大部分与中小学生的学习无关,而游戏、娱乐功能反而极易让人沉迷成瘾,充斥网络的低俗信息,更令他们无所适从,难以自拔。近年来,青少年游戏成瘾、沉迷网络直播、浏览低俗信息、热衷网络交友等问题突出,部分学生患上严重“手机依赖症”。一些学生成绩一落千丈,身体健康每况愈下,价值观混乱,行为失范,有的还酿成家庭悲剧,令人痛心。

今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雷燕琴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交了《关于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使用智能手机的建议》。建议说,智能手机在未成年群体广泛普及,中小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已经扰乱了正常教学秩序,成为学校管理的大难题。建议由教育部牵头,各部门通力合作,全面禁止中小学生在校时使用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表在内的所有可联网的通信设备。发现学生将上述个人电子产品带入学校的,学校有权实行统一保管。

无独有偶,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律师协会会长肖胜方也提交了《全面禁止中小学生带智能手机进校园》的建议。

肖胜方在接受采访时说:“权威心理咨询机构的数据表明,近年来因孩子沉迷网络而求助心理咨询的个案占青少年心理咨询个案的60%以上,12~16岁的青少年是网瘾高发人群。为了青少年身心健康,国家应尽早出台法规,全面禁止手机进入校园。”

作为法律界的权威人士,肖胜方告诉记者,欧美一些国家已经出台法规,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他举例称:“法国禁止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英国明确表示,除紧急情况外,16岁以下的学生不准使用手机;美国大部分学校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德国虽允许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但规定必须是学生专用手机,专用手机功能除了打电话外,还具备一些学习功能。”

肖胜方还建议,应禁止教育机构通过移动互联网工具布置作业、发布需要学生在智能移动终端完成或參与的教学活动等。“不过,禁止学生使用智能移动互联网终端,并非禁止学生使用互联网。”肖胜方说,教育部门应建立适合学生成长及学习所需的信息化网络,让学生能在正确的指引下,熟练掌握计算机各种工具的应用,正面、积极地认知与使用互联网。

中国传媒大学法律系主任郑宁赞同肖胜方的观点。接受采访时他说:“除了肖律师提到的法国、英国、美国和德国外,日本和澳大利亚也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上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应该积极借鉴,早日立法禁止手机进校园。采取强制措施,我认为并非限制孩子们的自由,因为中小学生还属于未成年人,辨别力和自控力较弱,容易将手机用于玩乐,或者受到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影响。”

山东省济南市律师周先生对记者说:“立法禁止手机进校园势在必行。遗憾的是,是否立法禁止手机进校园,在我国法律界已争论了不下十年,社会各界至今纠结不已。一种观点认为,对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宜疏不宜堵。这种看法,显然高估了中小学生的自制力,低估了智能手机的诱惑力。与发达国家比,我国智能手机普及率不比他们低,学生受手机依赖症危害不比他们小。从发展趋势看,要减少手机对中小学生学习的干扰,仅靠教育、引导远远不够,立法禁止未成年人带手机进校园越早越好。无谓争论,议而不决,只能让社会付出更大代价。”

标本兼治,方能成功

广东省珠海市心理咨询师雷女士认为,禁止手机进校园非常有必要,但只是治标,而只有标本兼治才能真正避免中小学生过度使用手机。她分析道:“中小学生之所以迷恋智能手机,客观原因是智能手机极高的普及率和强大的功能,同时不可否认,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也有一定的责任。我认为,标本兼治的方法就藏在这些因素之中。首先,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不当低头族,给孩子树立正面的榜样,最好能在生活中多陪伴孩子,教孩子正确使用电子设备的方法;其次,学校应该尽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多举办一些有趣的课外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手机上转移过来;最后,老师和家长应注意对孩子进行人生教育,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认知能力。”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课堂,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因为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会影响课堂教学,但中小学生过度使用手机问题应该标本兼治。“从根本上说,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智能手机的习惯,关键在于学校和家庭的引导。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在这方面,家庭和学校都做得很不够。有的观点认为,对于手机这样的智能终端设备可以一禁了之,但是,当学生离开学校和家庭的约束后又该怎么办?”

北京教育观察家邢先生认为,标本兼治的办法是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智能手机。接受电话采访时他说:“我支持立法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但这并不意味着禁止学生使用手机,毕竟手机只是一种工具,它发挥的作用是好是坏,取决于使用者。所以,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使用手机才是关键。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如今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智能电子设备,可以说手机的使用将会更加普及,强制性禁止并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重庆市某中学副校长、教育心理学博士唐先生与邢先生商榷道:“电子科技的进步未必带来学习的高效率。比如,家长都喜欢购买科技含量较高的学习设备来辅助孩子学习。这种引入新科技的学习方式,优势是图文并茂、可以多次重复回看等。但是不是能提高学习效率,还得打个问号。有神经学者研究指出,读书或做作业这样的学习,原本是依靠大脑与书本信息互动交流产生思考的过程,技术辅助虽然提供了很多便利,却在潜移默化中导致大脑思考能力的退化。这并非夸大其词。如同现实中不少人忙着在旅游景点拍照而忽视了游览和体验,假使老师的课堂PPT总是分发给大家或可以拍照记下来,某种程度上也会削弱一些学生的课堂吸收能力,至少会形成一种不需要专注的心理暗示。前几年,电子书一度大行其道,甚至有人预言纸质书会退出人们生活的舞台,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电子书并不能完全替代纸质书的阅读效果和乐趣,这也反映了科技发展并不总是完美切合人的自身学习特点。”唐先生认为,从根本上说,禁止手机进课堂并非否定手机所带来的积极作用,而是尊重人类学习自身规律的体现。至于如何在这件事上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同样也要尊重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

上海心理咨询师宋晓林女士认为,教育孩子正确使用手机、电视、电脑等电子设备,最好的办法是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她告诉记者:“幼儿时期,应当限制孩子过多接触网络和电子设备,尽量通过益智游戏、讲故事或者搭积木等活动,来增加孩子的兴趣。幼儿园到小学阶段,孩子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能力,这时候就要态度鲜明地限制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例如告诉孩子只有写完作业或者是完成学习任务之后,才可以看一会儿动画片,看到几点必须休息等,培养他的自律性。对于中学生来说,需要家长的监督,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通过温和的谈话、劝说,把足够多的时间花在孩子的学习和关注他们身心发展上,防止孩子过度沉迷于手机等电子产品,同时配合学校教育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无论怎样,只有让孩子从内心真正认识到它的危害性,他们才能提高自律。另外,丰富的课外活动也有助于孩子更少地使用电子产品。”

本刊认为,智能手机越来越多地介入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大量便捷的服务,功不可没,但其对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同样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因此,禁止智能手机进校园应该是绝大多数家长的心愿。作为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学校,引导孩子学习合理使用智能手机的方法,让智能科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正面作用。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进校园智能手机家长
我想
经典彩调进校园
家长错了
舞龙舞狮进校园
An Evaluation of Chinese to English Translation in Light of Skopos Theory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四个季度下滑缓
优秀剧目进校园
家长请吃药Ⅱ
智能手机今年拼什么?
犯错误找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