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启斌:演绎一粒米的故事

2019-09-25 03:15汤小波
中国粮食经济 2019年8期
关键词:贫困户企业

文/汤小波

甘启斌,1976年出生,安徽望江人,研究生学历。现任安徽联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安徽省粮食行业协会大米分会理事长,安庆市新生代商会常务副会长,十二届省人大代表。先后荣获全省优秀龙头企业家、安庆年度经济人物、安徽省劳动模范等称号。

20年的历程和商海生涯,历练了甘启斌坚强的意志和非凡的毅力,他的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引领安徽联河股份有限公司飞速迅猛发展,同时促进了家乡的经济建设,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务实创新的创业道路。联河,讲述着稻壳能够发电、稻鸭能够共生、大米能够产奶的故事;讲述着甘启斌爱大米的丰厚内涵和农业现代化的神奇力量。

艰苦创业 矢志不渝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从小出生在农村的甘启斌对稻谷就有一种特殊的热爱。1998年,刚出校门的他在村里任职。在一次基层实践过程中,他看着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油油的稻田,似乎看到了绿色的商机。他深深地感受到,要想带领乡亲们致富,不能仅靠传统的耕作模式,必须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

少年应当凌云志,理想抱负在心中。年少的甘启斌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开始四处奔波,筹措资金,日日夜夜奋战在生产一线,毅然开始了他的创业大道。在他和全体员工的共同打拼下,这个风雨飘摇的小厂如沐春风,经济效益日渐好转。2001年,他将小米厂更名为安徽省联河米业有限公司,凭着执着的精神和过硬的产品质量,联河牌大米逐步被广大居民认可乃至追捧,他用汗水和勤劳为自己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回顾20年的创业路,甘启斌总结了4个字的秘诀:专、实、诚、执。

“专”,就是做一行爱一行、为一行。甘启斌始终坚持围绕稻子做文章,把一粒稻子吃干榨尽,不吃着碗里瞧着锅里。

“实”就是要符合实际,因地因时制宜。曾经有皖北的政府想把“联河”引过去,但甘启斌没有同意。“皖北那边生产的主要粮食并不是水稻,去那里肯定会影响企业发展。”这些年来,一直把企业落户在盛产水稻的家乡望江,就是这个道理。

做生意讲诚信被很多企业家视为金句良言,甘启斌也深深地感受到这一点,“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企业,诚信都是最基本的,不诚信企业肯定走不远。”甘启斌说,身边很多企业融资难就是因为缺乏诚信,从而导致企业步履艰难。

这十几年来,甘启斌对“执”字有深刻的领悟,一路摸爬滚打,流过泪、流过血。企业也曾一度濒临倒闭,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重新调查市场,用创新驱动,最终咬着牙挺过了难关。

科学创新 惠及百姓

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甘启斌在大力推进稻鸭共生等全生态、无污染生产方式的同时,又深入开展环保生态型新项目、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建设资源型、环境友好型、绿色环保型企业。经过多方考察和了解,公司于2003年引进了生物质(稻壳)气化发电项目,在不产生污染的情况下,将稻壳气化转化为电能,实现了从低品位能源获取高品位能源的目标,既降低了能耗,又提高了企业效益。目前,通过气化发电项目,不仅满足了企业自身发展需要,还为周边企业提供优质廉价的电力资源,同时优化了环境,在延伸产业链、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等方面,效益显著。

2005年,甘启斌投资新建安徽省联河米业有限公司望华分公司,成为入驻当地经济开发区最早的企业之一。一年后,他又在合成圩农业综合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建立了万亩“稻鸭共生”水稻原粮种植基地,以南京大学为技术依托单位,由公司免费提供硒肥,大力实施富硒米产业开发。为提高基地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改善基地生产条件,他每年投入数十万元,对基地内的道路、沟渠、涵闸进行全面修整,并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垫付资金、帮助贷款等多种方式,把更多的农民培养成掌握熟练技术、懂得经营管理的新型农民,使他们有能力生产,有条件生产,有信心不断提高生产效益,真心与公司形成利益共同体,放心抓生产,生产放心粮。既扩大了优质水稻播种面积,保证了原粮品质,又给农民带来了实惠。

心怀感恩 回报社会

在甘启斌的带领下,公司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精心打造“昂起龙头-带动基地-扩大产业-辐射农户”这一具有科技扶贫特色的运作链条。近年来,他共捐资助学200多万元,扶贫、赈灾600多万元,支持新农村建设400万元,安置国企下岗职工300多人,帮助孤寡老人100多人,累计带动农民增收达10多亿元。他用真心、用爱心来回报社会,回馈养育他的这片热土。

持续创新 寻求突破

随着公司产品的增加,效益的不断提高,公司开始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面对未来农业市场的新需求,甘启斌正不断思索、不断求新和不断开拓,他深信只有做精做深农产品加工,延伸产业链,才能让公司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009年,甘启斌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投资成立了联河富尔德食品分公司,新上一条灌米乳生产线,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生产制备出液体蛋白奶(米乳)、大米蛋白粉、配方乳粉、改性淀粉等高附加值产品,填补了国内从大米中提取食用蛋白的空白。产品的投产问世,为我国牛奶及乳粉产量不足,扩产受阻等诸多难题寻找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食用蛋白发展道路,同时取得相当不错的销售业绩。

2015年,为加大技术改革新力度,甘启斌决定投资2.184亿元新建联河股份望江分公司,引进全自动、智能化、全进口生产设备,采用全工段计量、全通道磁选、多机轻碾、自然凉米、光电色选、充氮保鲜灌装等技术,车间进粮、设备操作、副产品的集中收集,均实现了自动化操作。一流的加工设备,严格的质量控制,成就高品质的产品。“公司原来大米年加工能力是20万吨,去年一下增加到30万吨。”甘启斌说。

2016年,甘启斌又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加快转型步伐,推动农业由单一种植向种、加、销全产业链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现代绿色农业发展之路。甘启斌说:“我们不仅有国内首屈一指的先进设备,更注重供给侧结构调整,按照客户需要的品种,市场需要的产品,消费者喜欢的口感,我们就种什么品种。多年来,我们联河市场销售人员进行大量的市场回访和产品满意度调查,针对不同区域的客户要求进行汇总分析,如广东客户喜欢香型品种,福建客户喜欢偏软口感,上海喜欢粳米等等,进行订单式生产,这是公司供给侧改革的具体体现,也是产品销售势头一直保持坚挺的良方。”

目前,企业正在甘启斌的带领下,奉行“以人为本,以诚待人,以质取胜,稳步发展”的经营理念,以一流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满足市场需求,步入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的良性运营轨道,获得多项荣誉,成为一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全国首批放心粮油示范企业。

公司结合产品优势,多平台电商渠道推广,实现了O2O的同步发展。目前产品已远销北京、上海、广东、福建、云南、贵州等20多座城市,在努力开拓传统的销售模式的同时,构建全方位的“互联网+”销售体系,联河股份淘宝企业店铺,联河股份微商城,联河京东旗舰店,联河天猫商城相继上线,销售业绩快速增长。

精准扶贫 添砖加瓦

作为企业家,甘启斌全心全意管理企业。他在带领公司发展的同时,贯彻精准扶贫、产业为基的精神,积极为政府分忧,充分履行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2016年,公司董事会研究出台了《安徽联河股份有限公司产业扶贫实施方案》,专门成立了扶贫办,推出了“联河扶贫”三大模式:

一是“公司+农户+农技”的绿色稻米产业扶贫模式。按照“公司+农技+农户”的订单模式,以乡镇为单位,同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正式的稻谷订单合同,引导农民种植优质稻米,采取统一品种、统一农技指导、统一运输、统一收购储存。并且在市场价格的基础上,统一按20元/百公斤(香型稻谷按32元/百公斤)标准加价收购。通过实施绿色稻米产业扶贫,可实现8000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优质水稻3万亩,增产增收1600万元,户均增收2000元。

二是“小额扶贫信贷带资入股分红”的金融扶贫模式。公司积极与金融部门对接,深入每个乡村,与贫困户、县扶贫办、金融部门签订《贫困户以扶贫小额贷款“带资入股”企业业务合作协议》及《贫困户向企业入股协议书》,并一次性办好所有贷款手续。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小额信贷资金(每户不高于5万元)入股公司三年,公司每年定期按照年息6%分红(利)给贫困户。三年后股本、银行贷款利息全部由公司偿还。

三是“扩大就业”的就业扶贫模式。公司除继续吸收贫困户到公司稳定就业外,聘请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以及就业愿望者到联河产后服务中心工作,参与农忙及收购季节的原粮收购、烘干活动,公司与务工的贫困户签订季节性用工协议。

目前,公司各项扶贫工作正在有序开展,截至目前,已签订绿色稻米产业扶贫订单贫困户3401户,种植面积16070亩;已登记小额信贷金融扶贫1608户,实际办理小额信贷金融扶贫1287户,银行实际到位资金 6383万元;摸底贫困户就业扶贫意愿510人。

猜你喜欢
贫困户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河北永年:超70%贫困户至少三重产业带动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